[寻南溪常山道人赏析(shǎnɡ xī)]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yǐnjū)篇1: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及赏析
引导语:《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刘长卿的作品(zuòpǐn),诗文风格自然清新,全诗充满禅意,下面我们来做一下《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题。
寻南溪(nán xī)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yīlù)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注释
⑴莓苔:一作“苍苔〞,即青苔。履痕:一作“屐痕〞,木屐的印迹,此处指足迹。
⑵渚:水中的小洲。一作“者〞。
⑶春草:一作“芳草〞。
⑷“溪花〞两句:因悟禅意,故也相对忘言。禅:佛教指清寂凝定的心境。
7.颔联中“依〞“闭〞两字用得极妙,请任选一字作简要分析。(4分)
答:
8.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
7.(4分)依:用拟人手法(2分),写出白云悠悠,也似有情,依傍着静静的沙洲,富有情趣。(2分)
闭:蓬门关闭着,却说是碧草当门,写出了草的繁茂,(2分)衬托出友人寓所环境之宁静、清幽(2分)
8.(4分)描绘了雨后幽静、清新宜人的山野景色:小道布满青苔,白云环绕沙洲,春草绕院门,松色青翠,溪岸野花静静开放。(2分)表达诗人春日里访友的闲适、恬静心情。(2分)
赏析: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唐代诗人刘长卿的作品。此诗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通过写道士所居环境的静穆清幽,衬托了道士的超尘雅洁。全诗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风格自然清新。
诗是写寻隐者不遇,却得到别的情趣,领悟到“禅意〞之妙处。结构严密紧凑,层层扣紧主题。
诗题为“寻〞,由此而发,首两句一路“寻〞来,颔联写远望和近看,“寻〞到了隐士的居处。颈联写隐者不在,看松寻源,别有情趣。最后写“溪花自放〞而“悟〞禅理之无为,即使寻到了常道士,也只能相对忘言了。
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前后,是个感伤时代,很多诗歌都着意表现感伤色彩,但更多的是摆脱时代失意、政治苦闷、人世困惑,而追求宁静、冲远、淡泊的心理。刘长卿此诗也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心声〞。
诗人兴冲冲步行山中拜访一位道士,不想却吃了个闭门羹,在居所远近寻找,仍未如愿,诗人非但没有产生失望惆怅,反而获得精神惬意和心理的满足。
全诗围绕着题目的“寻〞字,逐渐展开。“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开始二句就突出一个“寻〞字来,顺着莓苔履痕(一作“屐痕〞),一路寻来。语言浅淡质朴,似乎无须赘言:那人迹罕至的清幽山径,正是常道士出入往来之地,这里没有人间喧嚣,满路莓苔。履痕屐齿给来访者带来希望和猜测:幽人不远,晤面在即;否那么就是其人出晤,相会须费些周折。
颔联写由顺其路而始入其居境。两句写景平列,用意侧重“闭门〞寻人不遇。“白云依静渚〞,为远望。白云絮絮,缭绕小渚。“依〞字有意趣。越溪(或是缘溪)而至其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篇2:《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8.这首诗是如何围绕“寻〞字展开思路的请结合有关诗句简要分析。(5分)
9.诗人并没有寻到常山道人,但结尾为什么说“相对亦忘言〞请结合你对“禅意〞的理解进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能力。
解答时要联系全词词句,联系题目,准确把握。从题目上可以看出“寻〞字是统领全诗的纲,由它引出常山道人的隐居环境。
诗人沿路寻来,由莓苔上的屐痕猜测居者未曾出门;(2分)然后,由远及近,描绘道人隐居
的环境,交代来访不遇;(2分)诗人雨后看松色、寻水源,领略清新宜人的山中美景,处处表达“寻〞字。(1分)
9.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能力。
诗人希望通过访晤常山道人来体会清寂、闲逸的“禅意〞,(2分)他看到了白云缭绕水边、芳草门前摇曳的道人居所,也欣赏到雨后松色青翠、山水清秀之景,(2分)虽寻访不遇,但已然体会到宁静、恬适的清趣,无需与道人再言“禅意〞,自然也就“忘言〞了。(2分)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
内容总结
(1)[寻南溪常山道人赏析]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篇1: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答案及赏析
引导语:《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是刘长卿的作品,诗文风格自然清新,全诗充满禅意,下面我们来做一下《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阅读题
(2)7.颔联中“依〞“闭〞两字用得
极妙,请任选一字作简要分析
(3)最后写“溪花自放〞而“悟〞禅理之无为,即使寻到了常道士,也只能相对忘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