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6期
老年人12○王平君
晚晴文苑
在西藏,经常会看到匍匐大地磕长头朝圣的人们,无论天寒地冻,风雪雨霜,抑或困顿与艰辛,在他们的身上却看不到疲惫和愁苦,眸子里流出的是清澈纯净,脸上挂着的是祥和喜乐。朝圣是一种生命意义上的行走,它关乎心灵。他们走在远方的路上,其实是要回到内心的家。行走,作为一种生命的姿态,从古至今都被人们推崇。其实,这种追寻生命真实的行走,不是藏区所独有。回望历史,也曾有过禅者行走的景观。岁月变迁,沧海桑田,透过那些残纸故卷,我们仍可将一些模糊的情景复原,呈现出求道行走恢宏的画面,领略那些智者行走的姿态和精神的风骨。禅者行走,历史上叫行脚,也叫云游,或游方。那些行脚者被称为行脚僧,大都是禅宗的修行者。翻开禅宗典籍,行脚最早
出现于南北朝时期,而至晚唐最为兴盛,宋以后逐渐衰落。唐代时,禅宗已是“五花七叶”,其禅风更是百花齐放,蔚然大观。禅是开放的法门,为了寻求不同的因缘对应,学人要放弃成见,超越惯
性,遍访名师,寻找禅机,勘验证悟境界。同时,为磨炼心性,破除我执,就要走出栖居的丛林,持杖托钵,云游四海。
宋代僧人睦庵善卿在《祖庭事苑》对行脚这样概括:“行脚者,谓远离乡曲,脚行天下,脱情捐累,寻访师友,求法证悟也。”永嘉大师《证道歌》描写道:“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干。”自唐以降,学僧行脚规模日趋壮大,行脚区域也在不断扩大。僧人跋涉在山水之
间,行走荒原莽岭之野,用脚
踏出了一条条问禅求道之路,逐渐形成了几个主要的行脚区域。这些区域主要为江西(洪州系)、湖南(石头系)以及陕西和河南(北方佛教)。在禅宗“五家”出现后,则以创宗禅师的聚居地为中心,形成了新的行脚中心,但基本格局变化不大。当时行脚的规模也令人感叹,据《景德传灯录》记载,“福州雪峰义存禅师……住闽川四十余年,学者冬夏不减千五百人”,可见规模之巨。“跑江湖”一词源于禅宗,是指禅僧学子为求证悟,奔波于江西和湖南的行脚求学现象。唐代六祖慧能之后出现了南岳怀让和青原行思两大法系。南岳怀让的弟子马祖道一在江西洪都,青原行思的弟子石头希迁在湖南衡山,这是当时震烁禅门的两大禅师。为了投于两位禅师的门下,或求学,或勘验,禅门学子经常往返于江西与湖南,故名“跑江湖”。跑江湖之人数已无从统计,但以石头与马祖之盛名,可想见江湖之
盛况。最著名的行脚禅师当是唐代的赵州从谂。他幼年在山东曹州沪通院出家,50岁开始云游四方,曾至安徽池州参谒南泉普院,还历参黄檗、宝寿、盐官等诸大德,80岁时才止步于河北赵州观音院,后驻锡赵州40年,被称为“赵州和尚”。宋代有一首很著名写赵州行脚的诗:“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