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南国THESOUTHOFCHINATODAY2008.06LITERARYARTSEXPLORATION文学艺术探索王维,盛唐时期颇具盛名的诗人,甚至被当时的主流社会誉为一代之文宗,其诗作风格多样,淡远格高,雄浑激昂,典丽宏大,铿锵悲郁,婉曲深长,题材丰富涉及山水田园诗,送别诗,边塞诗,游侠诗,酬唱诗,应制诗等等,在声律风骨兼备上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可是在有唐一代之后出于种种原因这位诗人价值一直以来却并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在宋末遗民词人刘辰翁在《须溪先生校本唐王右丞集》中首次以禅意解读《辋川集》,评《辛夷坞》“其意不着一字,渐可语禅”,总评《辋川集》“首首素净”以后,又有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六云:“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再清人沈潜德《说诗晬语》卷下说“王右丞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于是便逐渐奠定了王维之所谓“诗佛”
的地位,建国后对王维的认识就更加被局限在晚年那个执着奉佛,自称“万事不关心”的王维身上。再经文学史对所谓经典的构建,王维又被框定在了山水田园诗派中。笔者认为在王维最独具一格的在山水诗的研究上存在一个根本性的认识问题,即是研究者忽视了文本的独立意义。研究者往往首先在潜意识中就把文本中体现出来的某些思想直接等同于作者的思想,于是他们便直接从作者的思想特征出发来证明其作品也必然是这些思想的体现。此中的逻辑错误陈先生早已指出,笔者想进一步强调的是文本创作出来到读者那里会经历一个再创作的过程,读者从作品中体会到的思想情感与读者个人的知识情感结构密切相关。也就是说王维的某些诗作确实能让人体会到某种“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之感,但是这主要
是由诗歌本身的形象所决定的,创作者的思想只能起某种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本文从最基本的文本解读出发,以陈铁民先生所编写《王维集笺注》里所收编的《辋川集》为研究范围,发现王维其实并不是一味地在阐释禅宗否定现世之“空”,就诗作中透露出的信息而言,诗人也并没有从思想到行动上完全接受这一空的理念,反而常常出现一些充满生命活力和生活气息的意象,富有亲切温馨的人情味,如:“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白石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山居秋暝》)明月之朗,泉水之清,蒲草之绿,白石之白,竹林之幽,诗人眼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自然清新之物,同时在色彩上给人带来了极其鲜明的视觉感受。后两句,作者给白石滩添上了活动着的人物———少女(生命最美好的形式),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气与美感。“它富有生活气息,表现了一种自然、纯真的美,也寄托着诗人对这种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又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这是被前人用来阐释王维诗中的禅意中相当有代表性的作品。就笔者的读后感而言这首诗恰恰可以窥见诗人之心仍向往着生命之温暖与力量,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于空山中寻到恍惚之人语,才能于回眸间望见返照之夕阳。诗中所出现的意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诗人的心灵感知力,我们每个人能看到的世界其实是差别很大的,我们看到的只有那些我们心灵能够感知到的事物。“心灵不是象心脏那样的东西,可以裹在一个身体里。心灵是一种存在方式,是你我这样的生物存在交往的方式,在这个层次上交往,西施以西施的面貌成像。与其说西施的象在我眼中,不如说西施的象在西施那里,但她只对心灵交往这样成像。”我们把这首诗与寒山的一首写空山的诗相比较上述观点就会更清楚,真正内心死寂的人是看不见阳光的,哪怕是夕阳: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杳杳寒山道》)但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诗作中诗
人常常想要非常努力地把自己与生命中的温暖隔绝开来,硬生生地把自己和外面的鲜活的人世分割成两个世界,硬是把自己苦苦地限定在学无生的彼岸,心望着尘世的烟火。也许学无
生之人要做到“静虑”“坐忘”,也就注定要经历一孤寂之人生。诗人之“空”并非肤浅地否定一切之空,也非真正地看透一切之空,而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注视着人间的生命万象,于是诗人必须使自己跳出来,站在一个远离尘世的角落,努力用一颗超越的心灵去注视尘世。如:
寂莫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山居即事》)
置疑禅意
———以《辋川集》为主的文本解读为中心
罗晓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
[中图分类号]D64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190(2008)06-0111-022008年6月(总第94期)今日南国THESOUTHOFCHINATODAYNO.6,2008
(Cumulatively,NO.94)
[作者简介]罗晓(1983-),女,重庆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111
今日南国THESOUTHOFCHINATODAY
诗的前后两部分截然展现出两个
几乎完全形成对比的世界。前四句所
勾勒出的一个寂寞清冷的诗人形象映
衬在后四句所建构的生生不息充满自
然之生命力的背景之下,映衬在远处
充满生活情味与温暖的人间生活场景
之中,更显诗人之孤独。前人往往只注
意到这前一个静寂的世界,又往往以
概念先行,从而得出王维的这些诗作
都体现了其佛教的空观。他们忽视了
前一个生生不息的世界,并想当然地
认为这就是为论证‘一切皆空’而服务
的,从而否定了诗作中出现的美好的
生命意识。对这首诗的理解可以有多
种,笔者认为可以看作诗人选择了孤
独这样一种高处不胜寒的生活方式,
为的是站在高处来反观人间,思考生
命。尽管诗人选择了隐居,可是他眼中
的世界却仍然那么鲜活,“嫩竹”“新
粉”
“落故衣”
“烟火”
“采菱”等等意象都
涌动着生命之活力。
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孤独的隐
居生活并非使他总是能从大自然中得
到慰籍,心中的忧虑也并非都能制住,
于是于其诗作中其实不少都流露出一
种孤独寂寞,内心深沉的痛苦,特别是
对朋友的眷念。这时的自然反而成了
一个对立物,无情的没有任何表情地
看着诗人的孤独,对诗人而言在自己
的意志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杂念之
时,自然对他也没有任何慰籍作用,反
正更容易徒增伤感。如:
寓目一萧散,销忧冀俄顷。青草肃
澄陂,白云移翠岭。后沔通河渭,前山
包鄢郢。
松含风里声,花对池中影。地多齐
后疟,人带荆州瘿。徒思赤笔书,讵有
丹砂井。
心悲常欲绝,发乱不能整。青簟日
何长,闲门昼方静。颓思茅檐下,弥伤
好风景。
(《林园即事寄舍弟紞》)
本诗乃诗人寄舍弟之作,理当有
更为真实之情感的流露。诗人伤于生
命的残缺与其必将向终结的命运,希
冀于萧散之景中消除忧愁困苦,可自
然终不是万灵药,如此的隐居生活对
诗人而言更觉漫长难熬,因为内心仍
充满着种种悲苦,无法让自己真正地
静下来,任是再怎么强行用自己的意
志去学“无生”仍是无果,有的只不过
是暂时的解脱。又如: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谿守故
篱。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
悲。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
期。(《早秋山中作》)
在解读这首诗诗时前人往往只专
注于前面四句,其实诗的后四句所流
露出的情感是非常悲哀寂寞的。“草间
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蛩,
蝉声在中国古代的诗词中从来都是悲
切之意象。“寂寞”“独与白云期”也把
诗人的失落与孤独流露无遗。
在类似抒发诗人隐居生活之寂寞
凄清之作中多次出现“人不到”“人不
来”之语,其实是反映了王维对友人真
挚深沉的思念。王维一生交游很广,据
陈铁民先生考证诗人与裴迪,储光义,
綦毋潜,祖咏,卢象等人都有深厚之情
义,这从诗人那些广为流传深情款款
的赠别诗中也不难发现。而这样一个
深情之人由于人生之悲苦而不能不过
起隐居生活,把自己与外界隔离开来,
可是这样一个情种如何学“无生”?白
云终是无法与人为期的,它不可能承
诺任何事情,那种与天地精神相遨游
的境界只是中国文人一种高远的理
想,对凡人来说是很难经得起岁岁年
年的考验的。
综上所述,从文本个体以及《辋川
集》作为一个整体语境的细致分析解
读切入,发掘出了王维诗作中往往被
人忽视的充满平常生活情趣的诗句,
由此进一步发现了王维诗作中常常出
现的此岸的温暖亲切与彼岸的孤寂愁
苦所构成的两个对立的世界,并以其
诗作中透露出来的表现诗人静坐之行
为以及诗人以一种客观之态度来注视
人间之视角为主要依据,结合诗人道
教“静心守静”说之影响的思想背景,
从而说明王维在隐居生活中常常采取
“坐忘”“静观”等修炼方法,与这种行
为相对应的,诗人在思想上也必然要
求静,但求静并不等于诗人之内心已
经真正做到了静。因此他所作的很多
幽静的山水诗,其实很有可能是想借
此忘记尘世的种种杂念,正如他自己
所言:“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过香积寺》)当然随着诗人自身思想
情感状况和外界所经历的世事的演变
(这里涉及作者生平种种,限于篇幅不
在这里展开),鉴于他对自己意志的控
制能力也是时强时弱的,于是《辋川
集》中的山水诗常常充满了矛盾挣扎,
从这个角度来说明王维的很多山水诗
决不是仅仅以“妙谛微言,与世尊拈
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王士祯(《带
经堂诗话》卷三)就可以简单概括的。
[参考文献]
[1]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古籍出版
社1983年.
[2]葛晓音.说王维的《辋川集》绝句,汉
唐文学的嬗变[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年.
[3]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中华书局,
1997年.
[4]皮朝纲.禅宗美学史稿[M].电子科
大出版社,1994.
[5]朱光潜.山水诗与自然美[j],伍蠡甫
主编.山水与美学[M],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5.
[6]陈铁民.我的王维研究[j],唐都学刊.
1991.4.
[7]陈贻.王维生平事迹初探[j],唐诗论
丛.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9.
[8]葛晓音.盛唐田园诗和文人的隐居
方式[j],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8.
[9]林继中.《辋川集》:在诗意中栖息古
典文学知识[j],1999.1.
[10]岐思明.王维山水田园诗意境的审
美透视[j],山西大学师院学报1997.1.
[11]陈敏直.佛教禅宗与王维山水田园
诗[j],唐都学刊(季)1999.4.
[12]吕文奎.“动”“静”相谐,独成一
境:王维山水诗浅谈[j],德州师专学报
1999.1.
[13]李晓湘.王维田园诗漫论[j],中国
文学研究,1997.2.
[14]翟振业.论王维《辋川集》的蒙太
奇美[j],盐城师专学报1996.2.
112
今日南国THESOUTHOFCHINATODAY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