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土保持林树种综述
选择优良树种,掌握造林树种的生长特性,是造好水土保持林的主要措施之一。如刺槐、油松、侧柏和紫穗槐等。沟谷、坡脚、台田、路边有各种杨树、柿树、黑枣、核桃、花椒等经济林树种。山上野生的树种主要有臭椿、黄连木、酸枣、荆条及胡枝子类的小灌木,离村庄较远的深山有葛条。。这些树种都有一定的水土保持作用和经济价值,但各有其特点和优势。因此,根据水土保持林的目的,把能在山坡上生长和便于造林的一些树种,进行造林试验,通过调查分析,比较优劣,从而选出可作为水土保持林的树种。在无水分胁迫盆栽试验条件下,研究和对比了树种的蒸腾耗水特性,结果表明,苗木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的的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趋势为上午时段的水分利用效率明显高于下午时段的水分利用效率,针叶树种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最低,阔叶树种最高,灌木树种位于中间;各树种苗木的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值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刺槐、白榆、紫穗槐、 黄土半干旱区水土保持林主要树种耗水特性研究 沙棘、山杏、柠条、油松和侧柏;水分利用效率由高到低的排序依次为侧柏、 柠条、油松、刺槐、紫穗槐、白榆、沙棘和山杏。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树种 苗木的各项生理指标研究表明: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大部分树种苗木的蒸 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随着增加。 ,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光合速率对光强的响应曲线不相同,其光 合速率的光
响应变化趋势遵循二次项模型。在高土壤水分条件下,光合作用对 光强变化的响应与土壤水分条件基本无关,敏感性较低;随着水分胁迫的加重, 光合作用对光强响应的敏感性增强。 .确定了刺槐与侧柏在干早、半干旱地区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核心的 适宜土壤水分条件和林地土壤水分管理标准: 刺槐适宜的SwC闭值为11.0%~15.5%(近似于田间持水量的52.0%~ 74.0%),最适SWC为13.0%(近似于田间持水量的62.0%)左右;所允许的 最大土壤水分亏缺SWC为1众O%(近于田间持水量的48.0%)左右;土壤水合 补偿点为4.55%(近似于田间持水量的21.7%)左右。 侧柏适宜的SwC闭值在9.5%~13.5%(近似于田间持水量的45.0%一 64.0%之间;最适的SwC在10.5%(近似于田间持水量的50.0%)。所允许的最 大土壤水分亏缺SwC为8.5%左右(田间持水量的40.5%);土壤水合补偿点3.91% (近似于田间持水量的18.6%)左右。 ,林地土壤水分季节性变化划分为:冬季土壤水分稳定期(头年12月至 翌年3月上旬)、春季土壤水分损耗期(3月中旬至6月下旬)、夏季土壤水分恢 复期(7月、8月和9月上旬)、秋季土壤水分消退期(9月中旬至n月下旬)4 个阶段。林地土壤水分的季节性垂直变化划分为:土壤水分速变层(0~30cm 左右的土层)、土壤水分活跃层(30~SOcm左右的土层)、土壤水分过渡层(80~ 18Ocm的土层)、土壤水分相对稳定层(180cm或更低土层以下)4个层次。 .调查不同密度刺槐林分林下植物状况,研究林下植被对林地土壤水分 环境的指示作用,
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其土壤水分、光照强度有显著减小的 趋势,林下植被的种类和数量减少,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降低,逐步 由典型的中生植物向早生植物过渡,反映出高密度林分林地土壤的水分竞争激 烈,渐渐出现干早、半干早地区成龄人工林土壤干化的现象。 .提出以光合速率和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为指标的土壤水分生产力分级标 准,界定出“无产无效水”、“低产低效水”、“中产高效水”、“高产中效水” “高产高效水”的概念及其土壤水分临界含水量。 分析表明:各试验林分绝大部分时间林木生长都处于较严重的土壤水分胁 迫状态;除在水分条件较好的8月、9月时间里,土壤含水量能达到或接近“高 产高效”土壤含水量之外,其它时间均处于“低产低效水”的水分范围之内。
下面特别介绍水土保持先锋树种——刺槐:
刺槐属豆科植物,萌蘖性强,根系发达,具有根瘤,具有一定的耐干旱,耐瘠薄,耐盐碱,耐沙埋的能力,是保持水土、改良土壤、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
一、刺槐的生物学特性
刺槐为喜光树种,一般阳坡比阴坡生长好。最适年平均温度为8-14℃,年平均降水量500-900毫米的地区,在年平均气温在5℃以下的地区,地上部分几乎年年冻死。
刺槐属浅根性树种,根系多集中在表土层的5-50厘米内,呈放射状伸长,交织成网,固土能力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根有根瘤菌共生,能吸收利用空气中的氮素,具有很好的改良土壤作用。生长迅速,栽植后五年内树高生长最快,平茬后仍可迅速生长。
二、刺槐的造林技术要点
(一)采种。刺槐种子8-9月成熟,荚果由绿色变赤褐色,荚皮变硬,种子发硬有光泽,即可采摘。
(二)育苗。刺槐苗期怕涝,怕风,怕寒,忌重盐碱,圃地宜选沙壤土。播种前,可用热水浸种,一般种粒浸种一昼夜后种子吸水膨胀即可播种,播种时期多在春季晚霜过后愈早愈好。播种方式以床作条播或大垄条播为多,每亩播种量5-7公斤。圃地不宜连作,苗期要加强肥水管理。
(三)造林。刺槐主要采用植苗造林。如采用截干栽植,截干高度为5-10厘米左右,栽植时露出地面2-3厘米。造林季节可选在秋季上冻前和春季化冻后。春季造林苗木应进行假植。造林密度一般为160-330株,水土保持林、固沙林与薪炭林要栽植330株以上。
(四)混交方式。刺槐混交林的生长量大,病虫害少,林分稳定,应大力提倡。在土层深厚的低山丘陵、刺槐可与杨、柳、榆、紫穗槐等混交,在土石山区可与臭椿、麻栎、侧柏
等混交。
三、效益分析
刺槐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作用,因而在防治水土流失中能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按每亩330株计,5年后平茬,亩产柄把330根,可获收入近千元,经济效益可观。
只有更好的了解水体保持树种才能有效的防治荒漠化问题,让我们从学习水体保持树种开始,从而使我们的未来更加和谐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