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教学不应忽视艺术和人文
摘 要: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既要抓好词语的解释、句子的翻译和文段的背诵,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了解文化背景、感受中国文化精神、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内容和思想倾向的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这样,文言文教学才能真正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翻译;艺术;人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7-280-01
多年来,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只把入选的文言文当做语言文化知识的范例来讲。教师认为,只要系统地讲清文中的字、词。句、篇,语、修、逻、常即可,往往忽视了文章的艺术和人文因素。审美和鉴赏只是走过场,甚至干脆弃之不顾。
其实,只要细读《课标》就能看到,它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作了明确的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落实到文言文教学中,就是:要讲语法,但不是孤立地讲,而是以读带讲,以讲促读;也讲人文,但不是教师越俎代庖地说教,而是以读带悟,以悟促读。在“读”中,既体
会语法和修辞的含义和作用,又领悟艺术和人文的精髓。所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文言文教学还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重视思想情感的领悟和内化
文以载道,文亦藏理,帮助学生透过言辞文句提炼出蕴含的道理、哲理也应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
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情感、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活的整体,而不是各种语言材料的“堆积物”。一切文章,古文也好,现代文也好,语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是因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等等的载体;如果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的内容,那叫“买椟还珠”,结果必然连语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
教材中的文言文典雅、简洁、内涵丰富,虽年代久远,却香如陈酒,其中的文化意蕴深厚醇美。在流传已久的文学精品里,具有审美特质的文字比比皆是。三峡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之高,富春江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之清,北部边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
壮,哪一种景不长留脑际;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忠,欧阳修“乐其乐”之乐,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忧、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愁,哪一种情不撼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