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传统哲学的“五大认知范式”
作者:柴文华 段澜涛
来源:《知与行》2019年第03期
李承贵教授新近推出了80余万字的《生生的传统——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认知范式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把整个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的认知范式概括为五种:唯物认知范式、科学认知范式、人文认知范式、逻辑认知范式、自我认知范式,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传统哲学研究范式的再思考。“五大认知范式”与“三种解释框架”(以西释中、以马释中、以中释中)是什么关系?“五大认知范式”的特色是什么?“五大认知范式”留给我们的思考空间有哪些?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人们进一步反省20世纪中国传统哲学的研究,推进当下和未来对中国传统哲学研究路径的深入探索。
一、“五大认知范式”与“三种解释框架”
任何一种观念、思想、理论都不可能是“独化”出来的,必然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有深刻的联系。李承贵教授所概括的“五大认知范式”与前些年学界对中国哲学史书写方式的思考有一定的渊源。对中国哲学史书写方式的思考也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中国哲学合法性
”问题讨论的延伸。“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虽然被一些学者称之为伪问题,但它促进了人们对中国哲学自身的反省,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哲学史书写方式的思考。在对中国哲学史书写方式的思考中,学界提出了种种观点,比较突出的是“三种解释框架”即“以西释中”“以马释中”“以中释中”。
“以西释中”是以西方哲学的基本理论、原则、方法为参照,诠释中国哲学。“以西释中”可以追溯到谢无量1916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这是中国人书写的第一本中国哲学史。尽管学界多数人认为这部书经学意味较为浓郁,不能算作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开山之作,但也有学者坚持认为谢无量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开创者。如果我们尊重历史和文本的话,可以这样说,谢著虽然不如胡适191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上卷)的影响大,但对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也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的总体特征来看,他已初步具备了现代哲学意识,开始以西方哲学为参照书写中国哲学史,构成了“以西释中”诠释框架的萌芽形态。尽管谢无量的《中国哲学史》开了“以西释中”书写方式的先河,但仅仅是初步的,胡适1919年出版了蔡元培作序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这是中国第一部用现代方法书写的中国哲学史著作,在自己哲学观和哲学史观的基础上,用六分哲学框架以及实用主义方法建构了他的中国哲学史。20世纪30年代初,冯友兰出版的
上下卷的《中国哲学史》是中国人运用现代方法撰著的第一本完整形态的中国哲学史,他在自己哲学观和哲学史观的基础上,用三分哲学框架以及逻辑分析方法建构了中国哲学史。胡著和冯著肯定了用西方哲学诠释中国思想的历史必然性与合理性,提出了系统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其所体现的是成熟形态的“以西释中”的诠释模式。张岱年建国前创作的《中国哲学大纲》是中国第一部中国哲学问题史、中国哲学范畴史,从他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的板块划分来看,应该算作“以西释中”中国哲学史书写方式的代表作之一。如他自己所说:“如此区别哲学与非哲学,实在是以西洋哲学为表准,在现代知识情形下,这是不得不然的。”20世纪50年代之后,港台的牟宗三、唐君毅、劳思光、方东美、罗光等对中国哲学史的书写也是“以西释中”或“中西互释”的延续。“以西释中”是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时期的主流诠释框架,为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创立和现代化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也含蕴了格式化中国传统思想、遮掩中国传统思想本然状态的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