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活动 认识二十四节气
课标呈现·素养导读 | 主干知识·宏观把握 |
课程标准 | 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
核心素养 | 1.结合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理解二十四节气划分的依据和方法。(综合思维) 2.结合材料,理清二十四节气的顺序,理解人类活动对二十四节气的利用。(人地协调观)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能理解二十四节气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指导意义。(地理实践力) |
| | |
一、二十四节气概况
二十四节气产生于黄河流域,是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总结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农业生产、风俗习惯、传统节日和祭祀等活动,是古代中国人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据。
二、地球运动与二十四节气
1.我国古代历法将地球绕日公转的规律与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相结合,将一年分为24个等份, 并给每一个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合称为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学界,二十四节气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2.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是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道划分为24等份,以春分点作为0°起点,地球每运行15°,日期大约经过15天,对应一个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从立春开始,逢单的为节气,简称为“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为“气”,合称为“节气”。一般情况下一个阴历月内有一节一气,当某个月不包含中气时则将该月作为上个月的闰月,这就是农历中闰月的来历。
三、二十四节气与人类活动
历法 | 每个节气在阳历月日期相对固定,上半年在每月的6日、21日前后,下半年则在8日、23日左右,前后只相差1~2天 |
季节 划分 | ①在西周出现春、夏、秋、冬四季的划分; ②春秋战国时期,确定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 ③秦朝增加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 ④到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已经基本确立并运用于实践 |
农事 活动 | 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紧密联系,一些节气名称就由农事活动而来。例如,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芒种代表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 |
节庆 民俗 | 二十四节气与中国人的节庆、民俗等密不可分。例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冬病夏治” “冬至饺子夏至面”等谚语都是重要的生活智慧。再如,清明祭祖是中国人格外重视的祭祀活动 |
| |
一、判断题
1.二十四节气的确定,是将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赤道划分为24等份。(×)
2.二十四节气以地球公转周期划分,属于阴历的范畴,所以每个节气在阴历月日期相对固定。(×)
3.一般情况下一个阴历月内有一节一气,当某个月不包含中气时则将该月作为上个月的闰月。(√)
4.二十四节气能够揭示季节的更替、冷暖的变化、雨雪的规律、物候的变化。(√)
5.西汉时期在二分二至的基础上加上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
二、选择题
下图为二十四节气与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北半球)。读图,完成6~7题。
6.图中( )
A.甲为春分 B.乙为夏至
C.丙为冬至 D.丁为秋分
7.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是( )
A.小暑→立秋 B.雨水→清明
C.寒露→大雪 D.小寒→立春
解析:6.C 7.D 第6题,结合二十四节气的时间顺序和地球公转方向可以判断,甲为夏至,乙为秋分,丙为冬至,丁为春分。故选C。第7题,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的时间段是秋
分到第二年的春分,秋分到冬至,太阳直射点南移,冬至到第二年的春分,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故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北移动的时间段是冬至到第二年的春分,即图中的丙到丁时段,符合条件的只有小寒→立春。故选D。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和智慧的结晶,现已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图为我国二十四节气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示意图(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约为15天)。据此完成8~10题。
8.下列相邻的节气间,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 )
A.春分到清明 B.夏至到小暑
C.秋分到寒露 D.冬至到小寒
9.从立春到立夏的整个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或移动方向是( )
A.南半球 B.向南移动
C.北半球 D.向北移动
10.从立秋到立冬,西安( )
A.白昼时间不断变短 B.日出时刻越来越早
C.正午日影逐渐变短 D.正午日影朝向正南
解析:8.B 9.D 10.A 第8题,地球在7月初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节气是夏至到小暑,B对。其他节气公转速度较快,A、C、D错。故选B。第9题,太阳直射点从立春到春分位于南半球,春分到立夏位于北半球,A、C错误;整个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是向北移动,D正确。故选D。第10题,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从立秋到立冬,太阳直射点南移,西安白昼时间不断变短,A对。日出时刻越来越晚,B错。正午日影逐渐变长,C错。正午日影朝向正北,D错。故选A。
探究点
———————— 从生活中学 ————————
一、地理情境激趣
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天地运行规律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而得出,是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周而复始。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首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二十四节气既是历代官府颁
布的时间准绳,也是指导农业生产的标准,日常生活中人们预知冷暖雪雨的依据。
二、核心素养培优
1.分析寒露节气到来时,我国的华北平原上正处于什么季节?(区域认知)
提示:寒露节气时间是每年的10月8日前后,华北平原正处于秋季。
2.据图分析两个相邻节气之间的天数大约是多少天?(综合思维)
提示:15天。
3.分析确定二十四节气的依据和二十四节气划分方法。(综合思维)
提示: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将黄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间相隔15°,每一个节气分别对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就形成了24个节气。
4.分析中国传统上根据二十四节气划分季节的方法。(地理实践力)
提示:春季是以立春节气开始,以谷雨节气结束;夏季是以立夏节气开始,以大暑节气结束;秋季是以立秋节气开始,以霜降节气结束;冬季是以立冬节气开始,以大寒节气结束。
———————— 在探究中悟 ————————
一、二十四节气及其划分
1.二十四节气的划分
古代中国人将太阳的周年运动与地球上的气候变化、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变化规律相结合,将一年分成24等份,并取了专有名称,即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