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四节气的内涵和意义
中国古代根据气候对一年进行的节令划分。即指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从教育的角度上,二十四节气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古人对自然、农事、生活的研究的结晶,涵盖自然规律、民俗传统、节气传说、物候现象等方面,是开展劳动教育的资源宝库。
二十四节气在教育方面的内涵
将劳动教育与“二十四节气”相结合,以“跟着节气去劳动”为导向,挖掘资源,开展了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旨在让人们在劳动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验先人的劳动智慧,培养探究自然规律、热爱劳动的情感,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价值观。
二十四节气是人与自然的内在整合,与劳动教育存在许多契合的教育联结点。学校将劳动教育植根于节气文化中,激发儿童劳动兴趣;劳动与节气结合,教育从书本走向实践,引导学
生在实践中感悟;生活与节气结合,教育从学校走向生活,让劳动教育立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劳动实践,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特征。
二十四节气在教育方面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二十四节气被称作我国的第五大发明,其是我国先辈通过仔细反复的观察日照变化、气候变化、季节变化所对应的农业农更的规律,从而总结出的一套节气体系,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先辈的智慧,是我国先辈智慧的结晶,这需要我国后人不断的传承与发展,使得其能够得到弘扬,并且还要学习先辈们不断探索与不畏艰辛的精神,而小学阶段的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建设的后备力量,其对于我国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融入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内容,能够让学生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坚定文化自信,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传承优秀文化的阵营中。
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理解。二十四节气的内容不仅关乎农耕生产等活动,其也关乎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也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参照物,当下我们很多习俗都与二十四节气有关,如“春分吃春饼”、“冬至吃饺子”等,这都是二十四节气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并且,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我国祖先注重时间、尊重大自然的观念和态度,它的内容包括了天文、地理、文学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对二十四节气的引入就显得十分必要,学生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学习,能够掌握其中蕴藏的知识,还能够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从而能够增强学生的知识积累,促进学生未来更好的学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