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复习重点
下册
诗律和词律部分:
名词解释:
古诗:是指汉魏六朝时期,以五言诗和七言诗为主的无署名的诗歌。(一般不包含乐府诗)
古风:唐代以后的人模仿古人写的诗称为古风,也叫古体诗。
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古人作诗时把汉字四声分成平仄两部分,调整平仄,声调起伏变化,形成韵律之美。
词谱(填词):把各种词牌的句式、平仄、和韵律标出来汇集起来,供他人照着填写,这样的书称为词谱。(代表作:清朝万树的《词律》、王奕清的《钦定词谱》和戈载的《词林正韵》)
清浊音:是古代音韵学家对声母发音方法分析的术语,发音时声带不震动者为清音,eg:b、p、d、k;声带震动的为浊音,eg:l.
简述题:
1. 简述近体诗和古诗的不同地方?
(1) 句数的要求不同
古诗句数是不限制的;近体诗要求严格,一般律诗都是八句,律绝为四句。
(2) 押韵不同
古诗一般隔句押韵,押韵比较自由;近体诗一般只押平声韵,且只能押偶句韵,不许换韵,一韵到底。
(3) 平仄不同
古诗在平则要求里比较宽松;而近体诗要求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间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黏。
(4) 对仗不同
古诗可以全诗对仗,也可以任意一栏对仗;近体诗则要求中间两联对仗。
2. 分析题举例题:
写出一首近体诗(格律诗,最好五言,仄起平收式,并画出这首诗的三处相黏之处,标出首、颔、颈、尾。)
背记点:
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北宋陈彭年的《广韵》、南宋刘洲《平水韵》。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部分(8中常用修辞,要求会判断)
1. 引用{引言、引事、引文}
2. 譬喻{明喻、隐喻}
3. 代称:直接代替、不是像不像的问题,不同于借喻。
4. 并提: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来表述。(多看看例子)
5. 互文:上下文相互呼应补充。
6. 夸饰:即夸张。
7. 倒置:不同于倒装。是平仄押韵的需要,优势为造成一种特殊意境。(eg:《天净沙秋思》)
8. 委婉
辞赋部分
赋可以分为:骚赋、古赋、骈赋、文赋四种。
骚赋:模拟《楚辞》而写的一种赋,内容重在“写志”,不重“写物”。代表作: 扬雄《甘泉赋》。
古赋: 指的是骚赋以外的汉赋,一般多采用问答体的形式,往往分为三部分,开始和结尾都是散文,中间为赋本身。代表作:班固的《西都赋》。
骈赋:主要指六朝赋,是由古赋发展而来的。一般都是四字句和六字句,而且讲究平仄、堆砌典故。代表作:江淹的《别赋》。
文赋:是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它摆脱了骈偶平仄的桎梏,不重视铺排和藻饰,重视清新流畅,在艺术形式上给赋体注入了新的活力。代表作:苏轼《赤壁赋》。
骈偶:原指成双成对,两马并驾叫做骈,两人在一起叫做偶,骈偶就是两两相对。骈体文一般是用平行的两句话,两两相对,直到篇末。
骈体文语言特点:1.骈偶和“四六”;2.平仄相对;3.用典和藻饰。
古代文体部分
文体:就是文章体裁,就是语言形式通过文章语言结构反映出来的文学样式。古代文体依据语言形式的不同,分为三大类:散文、韵文、骈文。
韵文:包括诗词歌赋、名箴颂赞。
散文分为:史传文、说理文、杂记文、应用文。
古汉语今译遵循的原则是:“信、达、雅”
古书标点部分
句读:古人读书断句的方法。常在句末一个字的旁边加个点或圆圈,句就是“。”
在句中停顿处字的下面加一个点,就是都读“、”,它会使人认真读书,检验词语掌握与否,式阅读古句的基本功。
正义:疏也称为正义,古人解释古书的一种方法。
集注:把历代数家对某一部分的注解汇集在一起再加上自己的注解,叫集注也叫汇注。兼古人著书的方法是对旧注的补充和纠正。
翻译题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前五段翻译及第二段注释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
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
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2. 《许行》孟子(后三段翻译)
“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和皋陶(相传是舜的司法官)作为自己的忧虑。把百亩田地耕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民。 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把向善的道理教给别人叫做忠,替天下寻找到人才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容易,替天下得到人才却很困难。孔子说:‘尧作为天子, 是何等伟大啊!只有天是最伟大的,只有尧能效法天。尧的圣德是那么广大辽阔,百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称赞!舜,那才是人君的典范啊!舜的品格是那样崇高,身 为天下之主,但却不把天下视为私有(与焉:参与其中)!’尧舜治理天下,难道没有用他们心思的地方?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亦:副词,也是,只是)!”
“我只听说过用华夏去改变夷狄这样的事,没有听说被夷狄改变这样的事。陈良,是出生在
楚地的人,喜欢周公、孔子的思想学说,游学于北方,到中原 学习;北方求学问的人,没有人能超过他。他们真是所谓才能出众的人。你们兄弟(指陈相及其弟陈辛),师从于他(指陈良)好几十年,老师一死,就背叛他。以 前,孔自逝世了,守孝三年后,弟子们收拾行李回去,进屋向子贡作揖道别,面对面哭泣,都泣不成声,然后返回。子贡返回,把房间设在墓前祭祀用的场地,独自 居住三年,然后回去。他日,子夏、子游认为有若接近孔子,想以侍奉孔子的方式来侍奉他,勉强曾子。曾子说:‘不行。用长江和汉水的水洗过它,用盛夏的骄阳 晒过它,显得那样光明洁白,什么东西都不能超过它(尚:通“上”,这里是超过的意思)(已:语气词,表限止语气)。’今天,南方鴃舌之人,责怪先王的做 法;你们背叛自己的老师,而学许行的邪说,这同曾子相比,实在是相差太远了。我只听说过从幽暗的山谷飞往高树的,没有听说过从高树飞进幽暗的山谷的。《诗 经·鲁颂·闭宫》说‘中原以外的民族需要攻击,南方国家(舒:南方小国,从属于楚)因受打击而知道戒止。’周公还将要打击他们,你们学他们的东西,难道不 是太善变了吗?”
陈 相说:“依照许行的,就能做到市场上的物价一致,都城中没有欺骗行为;即使让身高五尺的孩子到市集去,没有人欺骗他(或:语气副词,与“莫”呼应构成“莫 之或……”习惯格式,强调“没有一个人这样做”的意思)。丝织品的长短相同(按,棉花传入中国是很晚以
后的事,上古的布都是用麻织成的),价钱就相同; 麻、线、丝、粗丝棉的轻重相同,价钱就相同;五谷粮食,数量相同价钱就相同;用麻、葛等制成的鞋的大小相同,价钱就相同。”
孟子说:“事物的品 种、质量不等同,这是由事物的本性所决定的。它们的价格有的相互是两倍五倍,有的相互是十倍百倍,有的相互是千倍万倍。您平列而等同看待它(之:指代用来 进行交换的各种东西),这种做法(是:指示代词,指“比而同之”这种做法)使天下搞乱。假如大鞋小鞋同价,人们岂肯做大鞋出卖(若不论精粗,使之同价,人 们又哪肯做精的出卖?)?按照许子的法则,(相率:带领,引导)是引导(大家)去作欺诈之事罢了 ,怎么能治理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