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有意识地系统地处理信息,这样就可以做出更好的决策,并且更好地理解事物。批判性思维需要将多样化的知识工具应用到不同的信息中。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最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苏格拉底。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途径主要有:
1.发展隐性课程,长期耳濡目染,隐性思维教育;
2.设计专门课程,设置单独的批判性思维课程,进行思维训练,如开设批判性思维教程;
3.把批判性思维融入到常规的教学中,结合常规课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比如语文教学中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同时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至于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是一个需要实践探讨的问题。为此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奋点,学习相关的理论著作和专题论文,联系实际,做较为深入细致的研讨,可以把批判性思维应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经过长时间的提炼总结,形成阶段性的成果。
每位教师研究的切入点可以不同,可以涉及批判性思维研究的方方面面,从问题意识、思维模型、思维习得到整本书阅读、综合性实践活动等不同环节、不同方式,各有特点,百花齐放。
03
语文阅读教学
可选择的研究角度
语文阅读教学可以选择的研究角度比较多,可以重在问题意识的培养,抓住“问题”的牛鼻子,引导学生从“问题”处进行批判性思考。
可以立足于“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能力的培育,关注教学价值点的选择,如张广录老师曾在《语文课:基于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以<拿来主义>教学价值点的选择为例》中,依形式逻辑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规则,对《拿来主义》的句间关系、段间关系进行过程性细读分析,并从形象思维和鲁迅语言建构特征的角度对鲁迅行文造句与营构篇章做学理释读,探究《拿来主义》最具教学价值的内容生成点。
可以把文本细读作为教学设计的切入点来阐释批判性思维对阅读教学的促进作用,以初中教材中的经典名篇《变色龙》为例,从“质疑、辨识、校正、求真”四个维度,阐述了初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视野下文本细读的运用及效能。
可以独辟蹊径,把“板书设计”作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工具,以《简笔和繁笔》教学为例,介绍了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如何巧借“设计板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何把“设计板书”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和学习方式,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整个学习过程,并在促进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他人、学生与自我的反复碰撞和不断修正、自我校准中,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可以运用“原点”方式,探究解读策略,运用批判性思维,厘清课文的惯常解读以及造成这
种解读的原因,回归史传文原点,尝试从“叙事”和“写人”两个方面来丰富和延展原有解读。
可以重视批判性思维形成的策略与质量角度,从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结果、批判性思维形成的策略、批判性思维养成的质量等角度,对语文教学研究课的教学进行评估。
可以把批判性思维培育的教学实践扩大到整本书阅读的范围,在整本书的阅读中不仅要进行充分的原生态阅读,且尝试引入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合理质疑的探究倾向,理性求证的思维与能力。
可以从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关系入手,探究批判性思维如何解构和建构文本。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把文本视为解构的对象,把教师视为学生解读文本的引导者,把学生视为品读文本和建构意义的主体,以文本、学生、教师间的反思对话,不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倾向和能力。
04
语文写作教学
可选择的研究角度
语文写作教学可以选择的研究角度也很多,可以侧重于解决教师自己写作教学中的困惑,通过集萃写作材料、引入时文阅读、审题训练、设计片段写作等反思自己在写作实践中的批判性思维。
可以从作文教学的维度探究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方法,以学生的作文为范例,从作文辅导的角度结合批判性思维来寻找可以操作的方法,从文章的立意与选材、议论与抒情的润色、主旨的提升等文章修改的角度进行探讨。
可以从“思维习得”的角度来分析写作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如耿慧慧老师的《语文写作教学中如何关照思维的习得——基于两个写作教学课例的分析与思考》认为信息时代,作为母语的语文学科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跑道之一,通过对语文教学现场“南辕北辙”现象的原因分析,借助两个写作课的案例,提供了实践过程中的思考。
05
语文综合性活动
可选择研究的角度
可以着力进行批判性思维的探究模型研究,重视具体的课堂教学推进技术,如《行走课堂中的探索与发现——“助产术”在语文综合学习中的运用》一文,立足于高中语文综合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以“行走课堂”为课程载体,以苏格拉底“助产术”为批判性思维的探究模型,阐述教师运用“助产术”促生“微课题”,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可以把批判性思维培育建立在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设计安排上,如金晓燕老师在《批判性思维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培养——以一次八年级辩论赛为例》一文中,以一次八年级辩论活动为例,阐述了帮助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意识的重要性及批判性思维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运用技巧。
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如果有人能准确地复述我所说出的一切,并能理解我所思考的事物,然而却从来不准备有些怀疑精神和自主意识,那么,这样的思考者是可有可无、于事无补的。”
也许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学探究并不一定十分系统,也并不一定十分完善,但是贯穿我们研究始终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根红线,经过若干年日积月累的实践与反思,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形成批判思维和自主意识。
问题现状
第一,从总体看,我国普通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高倾向、低能力现象比较突出。在批判性思维两大构成部分中,我国样本高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较高,但批判性思维能力较低。在批判性思维倾向中,客观性、主动性较高,但公正性、独立性、严谨性三个倾向较低。这说明学生对批判性思维的价值认同已经形成,但批判性思维的品质发展明显滞后。
我国普通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整体较低,近一半的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在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四个层级中,聚焦与界定能力相对最高,在分析与评估、推理与论证、审查与矫正几个方面缺少方法,能力难以达到较高水平。在推理、论证、自我审查和矫正等方面缺少指导和训练,能力难以达到基本水平。
这一调查结论说明,经过这些年的教育改革,我国学校和师生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逐渐提高,具有鼓励和提升批判性思维的环境,但学生的学习与训练方式改变不大,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缓慢。这就要求我国高中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应当从转变思想观念转向具体能力与思维品质的训练,教育教学改革进入内涵发展阶段,重点应当是更加隐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第二,从总体看,我国普通高中女生的批判性思维发展显著好于男生。这与社会一般认识不同。女生在学业等方面的表现越来越突出,高考中高分女生越来越多、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中女性越来越多。于是,一些研究者怀疑选拔评价机制是否更有利于女生,而不利于男生创造性品质的表现。这次测评表明,女生批判性思维总体显著优于男生,应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不宜更多归因为选拔考试标准。
第三,我国普通高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水平年段特征比较明显,总体随年级升高而升高;同学关系融洽的学生总体批判性思维发展更好;学业成绩与批判性思维总体正相关,但优秀生、后进生都存在两极分化现象。高一年级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非常显著,但能力尚显不足;高二年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迅速发展,批判性思维倾向也较高;高三年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明显优于高一高二年级学生,但是两极分化较明显。这说明我国普通高中教育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是有积极影响的,但也能看出不同学生的快速分化,批判性思维作为高考选拔的指标是合理的,有着较高的信度。
研究发现,同学关系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批判性思维能力影响均显著。同学关系融洽的高中生在以上两个维度上的表现都比较好,而同学关系疏远的高中生批判性思维倾向和
能力水平都较低。研究还发现,学业成绩与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批判性思维能力显著相关。学业成绩居前(前20%)的高中生在两个维度都表现出了较高的总体实力,但分化也较明显,说明“高分低能”的情况是存在的,但不是主流。学业成绩排名靠后(后30%)的高中生总体批判性思维较弱,但部分学生却在批判性思维倾向和能力两个维度都体现了较高的实力,明显超越了很多中等生。这说明学业成绩作为选拔指标总体是可行的,但优秀生中批判性思维低能、后进生中批判性思维突出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在评价和选择学生的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一特点。
第四,学校重视自主管理有利于批判性思维发展,但宽松的管理不利于批判性思维发展;学校提供丰富活动有利于批判性思维发展,但对能力不足的学生可能适得其反;教师的教学行为直接影响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学校管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批判性思维能力影响均显著,注重学生自主管理更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管理宽松最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这提示我们要谨慎判断学校管理风格特点与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关系。
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总体上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批判性思维能力影响均显著,学校能提供更多活动、比赛机会,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批判性思维,但是能力有限的学
生参与更多的活动反而可能会抑制其批判性思维发展。高中学校应当给能力强的学生提供足够的舞台空间,但学习能力弱、学习压力大的学生,并不适合过多从事超出其能力和经历的活动。这对学校课程建设和学生活动管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教师是否鼓励学生质疑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批判性思维能力影响均显著,教师鼓励质疑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教师本人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不断追问学生,引导学生思维发展走向深入,最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因此,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应当是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第五,家庭出身城乡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影响比较显著。家在农村地区的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和能力达到较高水平的学生最少;家在县镇和城乡结合部的学生,批判性倾向和思维能力低的学生最多;家在大中城市的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和能力相对较好。这样的状况较客观反映了我国城乡之间的差异,教育政策应当重视这一状况。
第六,父母教育水平对学生批判性思维有显著影响,父母职业身份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影响显著,这种影响比较复杂,并非线性关系。有着高学历父亲的学生总体批判性思维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平均,但两极分化比较明显,说明高学历父亲家庭在鼓励或限制批判性思维方
面都更加突出。相对于父亲的学历,母亲学历影响略小,有着低学历母亲的学生,其批判性思维状况居于中等的比例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