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好的

更新时间:2023-06-09 09:03:24 阅读: 评论:0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司与迁与《史记》。②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
③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④学习并探究人物传记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在小组间交流的过程中大胆质疑,互通有无,形成真知灼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学生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字词句的知识。
2、鉴赏文中鲜活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
3、学习并归纳本课人物传记的写法,提高写作技能。
一、导入语
我们读书作文时,经常遇到“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之类的成语。这些成语的出处就在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我们学习这些课文,不仅可以进一步理解这些成语典故,学到一些文言知识,而且将为古人那种勇敢机智的品质以及识大体、顾大局的爱国情操所激励,从而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关于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能写出《史记》这样伟大的作品,原因有三:①家学渊源。父亲司马谈为汉朝太史令,学问广博。父亲死了三年,司马迁继承其业,在“金匮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②广泛游览,实地考察;③艰难发愤。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入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因而触怒汉武帝,致罪下狱,受宫刑。司马迁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写成《史记》。
2、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或者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历史文学巨著。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皇
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3000年的历史,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五种体裁,共130篇,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史记是其中的第一部。鲁迅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以说它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巨著。
体裁:⑴本纪:专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治活动。
⑵世家:记载了诸侯王和汉初开国功臣的历史活动。
⑶列传:用以记述帝王以外的官吏、士大夫和知名人物的事迹。
⑷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
⑸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司马迁《报任安书》
司马迁也正是因为在逆境中发愤,才写出了《史记》。
三、时代背景介绍
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战国中期)。秦、楚、赵、魏、燕、韩、齐“七雄”并峙,秦国的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了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连横”策略。赵国是北方的一个大国,西临强秦,在秦国对其他国家的不断攻伐中,首当其冲,自然十分重视军事外交的措施。课文所讲的秦赵两国之间,赵国国内将相之间的矛盾冲突,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展开的。
合纵连横:
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
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
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人物简介
廉颇:战国后期赵国名将。生卒年不详。周赧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廉颇率军攻齐获胜,赵惠
文王封其为上卿。曾居功骄傲,对出身低微、资历甚浅的蔺相如位居己上不服,后知蔺相如顾全大局,确有相才,遂负荆请罪,结成生死之交,协力抗秦,传为美谈。廉颇为将刚勇,用兵持重,多次率军击败齐、魏等国。五十五年,秦、赵长平之战,廉颇为赵军主将,作战失利后,鉴于秦军势盛,远离国土,不能久战,即固垒坚守,阻止了秦军的进攻。后赵孝成王中秦离间计,以赵括代廉颇为主将,改变廉颇战法,终致赵军惨败。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廉颇率军击败攻赵的燕军,受封信平君,摄行相国职。赵悼襄王时,廉颇不得志,出奔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后赵国屡遭秦军攻击,拟再任廉颇为将抗秦。廉颇亦急欲归国效力,因权臣作梗,未能遂愿。后居楚,忧虑而亡。
五、和氏之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古代砍掉脚的酷刑)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六、结构概要
本文以写谁为主,写了哪几个故事?全文是按怎样的思路展开叙述的?
【点拨】以蔺相如为主、廉颇为宾,全文写了三个故事。
①第1—2段——廉蔺简介
②第3—13段——完璧归赵
③第14—17段——渑池之会
④第18—21段——将相和(负荆请罪)
文章是以时间为序展开叙述的。
1、分析理解课文第一部分——简介身份
这两段从哪些方面介绍廉蔺,在写法上有何不同,有什么作用?
【点拨】廉——战功赫赫,地位显贵,天下闻名
蔺——地位卑微,不为人知
对两个人物出身情况作必要交待,这是史传文的一般特点。一贵一贱,一详一略,对比鲜明,同时又为后文作了铺垫,介绍廉颇,突出他的武功,突出他的“以勇气闻于诸侯”。秦求赵璧,秦赵渑池之会,秦国虽无礼,终不敢对赵用强,其原因之一就是忌惮廉颇之勇。同时又为廉颇居功自傲作了铺垫。
介绍蔺相如,则显出他出身低贱,为他的大智大勇的精神,他的扶危爱国的品质作了反衬:出身低贱,但品格崇高,才能出众。
2、分析理解第二部分——完璧归赵
⑴开端(3-5)强秦索璧→赵王求使→缪贤举蔺→奉璧出使
⑵经过(6-9)章台斥秦→持璧胁王→从者归璧
⑶结果(10-13)毕礼而归→拜上大夫
①第3段写赵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
【点拨】秦以城易璧,矛盾突起;赵王君臣谋议,“予?不予?”两难,就显出两国的实力悬殊,交代故事缘起,为相如出场作铺垫,情节陡然紧张起来,同时烘托相如胆识。
②第4段缪贤的话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
【点拨】宦者令缪贤的一番举荐之辞,虚写一笔,借人物的话从侧面表现蔺相如挺身而出,见识卓越,胆量超人。
③第5段从赵王召见,蔺相如对赵王问中你发现了他的什么特点?
【点拨】出场便不同凡响,表明蔺相如对秦赵形势早就成竹在胸,并决心完璧归赵,从他的坚定的口气和条理的分析不仅可以看出相如具有忠于赵国的思想,还具有大智大勇、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的特点,于是博得了赵王的倚重。
④第6段秦王是否有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点拨】秦王的“大喜”与“左右皆呼万岁”以及表现出的对赵国使者轻慢无礼都可以看出。表现出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判断力。
(3)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①设计智取。(璧有暇,请指示王。)
②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③誓死捍卫。(怒发上冲冠/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
(4)秦王“诈伴为予赵城”后,相如又如何对策?
明确:首先,相如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然后交璧;其次,私下派人把和氏璧从径道送回赵国。
(5)归壁于赵后,相如又怎样对秦王交代的?
明确:①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干脆说明璧已归赵;
②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表示自己知“欺大王之罪”,“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希望“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暗示秦王杀自己不是好办法
第二课时
1.检查思考题完成情况。
2阅读“渑池之会”部分,结合注释解决这一部分的字词句的理解问题,思考以下问题
(1)“渑池之会”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举行的?
明确:在秦国攻打赵国一再获胜的形势下举行的
(2)秦王在节节获胜的情况下,为何欲与赵王“为好”,举行“渑池之会”?
明确:军事斗争辅以外交斗争,从外交上进一步迫赵投降
3、分析课文第三部分——渑池之会
⑴开端(8-9段)——会前计议欲会渑池→廉蔺之议
⑵经过(10段)——会上斗争赵王鼓瑟→迫秦击缻→请寿咸阳
此事已完,其影响未完。秦志不逞,故攻赵,更显示出各国矛盾斗争的复杂性,也是为人物设置了新的难题,引出了渑池会。
会前,廉蔺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年秦王与楚怀王相会于秦,设伏兵截其归路,楚怀王被拘,走赵,赵不留,又被秦囚禁至死。所以秦一向以此为圈套,颠覆别国,赵君臣对此深感忧虑。廉颇与王诀体现了思虑深远,语虽少,意却深,体现了他重国事,有勇有谋的性格,从而突出了随赵王前行的相如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渑池会上,秦王负强欺赵,欲对赵王施无礼。相如挺身而出,针锋相对,以其人之道治其人之身,秦王不从,相如欲以死相拼,震慑了秦王,使秦不能加胜于赵,赵盛设兵,秦不敢动,又一次体现了廉颇的作用。外交上的胜利全仗相如之勇气,廉蔺相互配合,保全了赵国的尊严,又使秦受挫,这里繁笔写蔺,简笔写廉,相映相生,突出了两个人物。
4、分析理解第四部分——将相和
⑴开端相如位高→廉颇恃功
⑵经过①相如不争:称病于朝→引车避匿②力说舍人:秦廉之比→国急私仇
⑶结果负荆请罪→刎颈之交
相如拜为上卿,似是矛盾已告一段落,而新的矛盾又起,渑池会是秦赵矛盾,相如在此中建立功勋,而又成为赵国将相不和的引线。
廉颇居功自傲,轻视出身平民,低贱的相如(春秋战国时的各诸侯国正是不重出身地位而任人唯贤,使士的才干得以施展,才使国家保全。战国纷争给了士发挥作用的机会)而相如却一再忍让,经由门客传言,终于使廉颇领悟到相如不欲与廉将军争列并非是惧怕羞愧,而是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是相如忍让的原因,体现了相如的以大局为重,不计小嫌的大度,终于,廉颇亲自负荆请罪于蔺相如门,表现了廉颇虽执著名位之争,却性格直爽豪放,知过能改,忠于国家的高尚品质。
七、《廉颇蔺相如列传》塑造人物的方法
《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成功的塑造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能言善辩、顾全大局、不计私怨的思想品格。同时用寥寥数语塑造了廉颇忠君爱国、勇于改过的光辉形象,此文中作者主要运用下列几种手法,使二人成了妇孺皆知、家喻户晓的人物。
1、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侧面描写)
文章开头简明扼要交代了廉颇蔺相如的身份、地位后,紧接着便将赵国、秦国尖锐的矛盾展示出来。正当君臣为难,矛盾无法解决之时,宦者令缪贤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举荐蔺相如智谋过人,从而给读者造成很强的悬念。赵王召见蔺相如后,蔺相如胸有成竹地分析了赵国、秦国的形势,得出了“宁许以负秦曲”的结论,并愿亲自出使秦国,且向赵王保证“城入赵,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这就与缪贤的举荐巧妙呼应,证明蔺相如确实是一个机智、勇敢的人,所以缪贤的举荐起到了先声夺人
的艺术效果。
2、对比映衬,相辅相成
文章一开始作者对廉颇与蔺相如在身份、地位上进行强烈的对比:“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于诸侯”;“蔺相如者赵人也,宦者令缪贤舍人也”。使二人身份一高一低、一贵一贱,从而造成强烈的反差,紧接下来作者又用赵国君臣对秦国欺诈性的来信“计未定”,来衬托蔺相如的智谋过人;在“完璧归赵”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贪婪与欺诈来反衬蔺相如的机智与勇敢;在“渑池会”一节中,作者又用秦王的色厉内荏,窘态毕露来反衬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3、细节描写,形神兼备
“完璧归赵”中写到:“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只寥寥数字,却十分形象的描绘出了蔺相如的神态、动作,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渑池会”中,写蔺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在这里一个“前”字,一个“跪”字都十分准确的表现了蔺相如机智、勇敢。再如“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仅此两笔就描绘出了蔺相如正直、刚强、不畏强敌的凛然正气。

本文发布于:2023-06-09 09:03: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627260419476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好的.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好的.pdf

标签:相如   秦国   学习   斗争   部分   外交   进攻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