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4)
秦攻魏将犀武军于伊阙 (7)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8)
雍氏之役 (10)
周君之秦 (13)
苏厉谓周君 (15)
楚兵在山南 (17)
楚请道于二周之间 (19)
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 (21)
秦召周君 (23)
犀武败于伊阙 (24)
韩魏易地 (26)
秦欲攻周 (27)
宫他谓周君 (29)
谓齐王 (30)
三国攻秦反 (31)
犀武败 (32)
国学典籍《战国策》,又称《国策》,为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原作者不明,一般认为非一人之作。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原书名不详,书中文章作者也不知是谁,成书推断也并非一时。刘向编撰后,删去其中明显荒诞不经的内容,按照国别,重新编排体例,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卷,分十二国的“策”论,全书现存497篇。内容以战国时期,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同时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一些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善于述事明理,描写人物形象逼真,大量运用寓言、譬喻,语言生动,富于文采。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所以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对中国两汉以来史传文政论文的发展有相当影响。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是一篇文言文,出自西汉文学家刘向编的《战国策》。文言文
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又与韩、魏攻秦,而藉兵乞食于西周。韩庆为西
周谓薛公曰:“君齐为韩、魏攻楚,九年而取宛、叶以北,以强韩、魏,今又攻秦益之。韩、魏南无楚忧,西无秦患,则地广而益重,齐必轻矣。夫本末更盛,虚实有时,窃为君危之。君不如令弊邑阴合
于秦,而君无攻,又无藉兵乞食。君临函谷而无攻,令弊邑以君之情谓秦王曰:‘薛公必破秦以张韩、魏。所以进兵者,欲王令楚割东国以与齐也。’秦王出楚王以为和,君令弊邑以此德秦,秦得无破,而以楚之东国自免也,必欲之。楚王出,必德齐,齐得东国而益强,而薛世世无患。秦不大弱,而处之三晋之西,三晋必重齐。”薛公曰:“善。”因令韩庆入秦,而使三国无攻秦,而使不借兵乞食于西周。
注释
①薛公:即孟尝君田文,齐威王曾封儿子田婴于薛地,后由田文袭封,所以称田文为薛公。
②攻楚:是指周赧王十二年,
齐、韩、魏三国以楚国违背约定为托词。联手攻打楚国。
③攻秦:孟尝君曾在秦国为相,后受人谗言所诋毁而被囚,从秦国逃回齐国后又任齐国之相。攻秦是指周赧王十七年,孟尝君对秦心存怨恨,因此联合韩、魏攻打秦国。
④藉兵乞食:借兵求粮。藉,通“借”。乞,乞求。
⑤韩庆:西周的臣子。
⑥宛、叶:均为地名。宛,位于今河南南阳一带。叶,位于今河南叶县南。
⑦益之:指增强韩、魏的力量。益,增加,增强。⑧本末更盛,虚实有时:是指一切事物的发展,开端与结束是轮流交替而兴盛的;盈亏与消长也是有时间性的。
⑨阴:私下,暗地里。
⑩临:守卫。
翻译
齐国孟尝君田文,又称薛公,用齐来为韩、魏攻打楚,又为韩、魏攻打秦,而向西周借兵求粮。韩庆(韩人但在西周作官)为了西周的利益对薛公说:“您拿齐国为韩、魏攻楚,9年才攻取宛和叶以北地区,增强了韩、魏的势力。如今又联合攻秦,又增加了韩、魏的强势。韩、魏两国南边没有对楚国侵略的担忧,西边没有对秦国的恐惧,这样地多辽阔的两国愈加显得重要和尊贵,而齐国却因此显得轻贱了。犹如树木的树根和枝梢更迭盛衰,事物的强弱也会因时而变化,臣私下替你齐国感到不安。您莫如使敝国西周暗中与秦合好,而您不要真的攻秦,也不必要向敝国借兵求粮。您兵临函谷关而不要进攻,让敝国把您的意图对秦王说:‘薛公肯定不会破秦来扩大韩、魏,他之所以进兵,是企图让楚国割让东国给齐。’这样,秦王将会放回楚怀王来与齐保持和好关系(当时楚怀王被秦昭公以会盟名义骗入秦地,并被扣押),秦国得以不被攻击,而拿楚的东国使自己免除灾难,肯定会愿意去做。楚王得以归国,必定感激齐国,齐得到楚国的东国而愈发强大,而薛公地盘也就世世代代没有忧患了。秦国解除
三国兵患,处于三晋(韩、赵、魏)的西邻,三晋也必来尊事齐国。”薛公说:
“很好。”因而派遣韩庆入秦,使三国停止攻秦,从而让齐国不向西周来借兵求粮。
启示
韩庆游说的根本和最初目的,就是让齐国打消向西周借兵求粮的念头。他的聪明之处是没有直接说出这个目的,而是以为齐国的利益着想、为齐国的前途考虑为出发点,在为齐国谋划过程中,自然地达成了自己的目的。所以在说服他人时一定要以对方为出发点,要让他明白各种利害关系、挑明他的利益所在,然后再关联到自己的目的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