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更新时间:2023-06-09 08:45:04 阅读: 评论:0

中国古代散⽂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发展概述
【教学⽬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古代散⽂发展得脉络。
(⼆)⽅法与过程:
梳理中国古代散⽂发展得脉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中国古代散⽂得热爱。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散⽂得发展脉络。。
【教学难点】
内容得时间跨度⼤,信息量丰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概述
散⽂这个名称,随着⽂学得发展,它得含义与范围也在不断得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骈体⽂相对得散体⽂章称为“散⽂”,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就是⽂学作品还就是⾮⽂学作品,都⼀概称之为“散⽂”。现代得散⽂指除诗歌、戏剧、⼩说以外得⽂学作品,包括杂⽂、⼩品⽂、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学、杂⽂等已发展为独具特⾊得⽂体,所以⼈们⼜趋于把散⽂得范围缩⼩。
散⽂就是我国古代得主要⽂体之⼀。我国古代把与韵⽂、骈体⽂相对得不押韵、不重排偶得散体⽂章称为“散⽂”。
⼆、散⽂得分类
根据散⽂得内容与性质可分为以下⼏类:
(1)叙事散⽂:以写⼈记事为主得散⽂。
(2)抒情散⽂:注重表现作者得思想感受,抒发作者得思想感情得散⽂。
(3)写景散⽂:以描绘景物为主得散⽂。
(4)哲理散⽂:哲理,就是感悟得参透,思想得⽕花,理念得凝聚,睿智得结晶。
三、散⽂得主要特点
(⼀)形散⽽神不散。
“形散”主要就是说散⽂取材⼗分⼴泛⾃由,不受时间与空间得限制;表现⼿法不拘⼀格:可以叙述事件得发展,可以描写⼈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就是从散⽂得⽴意⽅⾯说得,即散⽂所要表达得主题必须明确⽽集中,⽆论散⽂得内容多么⼴泛,表现⼿法多么灵活,⽆不为更好得表达主题服务。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得⽣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深,由实⽽虚得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志,表达作者得真情实感,实现物我得统⼀,展现出更深远得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得道理。
(三)语⾔优美凝练,富于⽂采。
所谓优美,就就是指散⽂得语⾔清新明丽,⽣动活泼,富于⾳乐感,⾏⽂如涓涓流⽔,叮咚有声,如娓娓⽽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就是说散⽂得语⾔简洁质朴,⾃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动得形象,勾勒出动⼈得场景,显⽰出深远得意境。散⽂⼒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脾。散⽂素有“美⽂”之称,它除了有精神得见解、优美得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华得⽂采。经常读⼀些好得散⽂,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尚得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意、谋篇布局与遣词造句得技巧,提⾼⾃⼰得语⾔表达能⼒。
四、散⽂得鉴赏技法
散⽂鉴赏,重点就是把握其“形”与“神”得关系。散⽂鉴赏应注意以下⼏点:
(⼀)读散⽂要识得“⽂眼”。
凡就是构思精巧、富有意境或写得含蓄得诗⽂,往往都有“眼”得安置。鉴赏散⽂时,要全⼒找出能揭⽰全篇旨趣与有画龙点睛妙⽤得“⽂眼”,以便领会作者为⽂得缘由与⽬得。“⽂眼”得设置因⽂⽽异,可以就是⼀个字、⼀句话、⼀个细节、⼀缕情丝,乃⾄⼀景⼀物。并⾮每篇散⽂都有必要得“⽂眼”。
(⼆)读散⽂要抓住线索,理清作者思路,准确把握⽂章得⽴意。
线索通常有以下⼏种:⑴以事物得形象为线索,如巴⾦得《灯》;⑵以感情得发展为线索,如杨朔得《荔枝蜜》;⑶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如刘⽩⽻得《长江三⽇》;⑷以空间顺序为线索,如朱⾃清得《绿》;⑸以⼈物活动为线索,如鲁迅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6)以事理为线索,如唐韬得《琐忆》。
结构就是⽂章得⾻架,线索就是⽂章得脉络,⼆者就是紧密联系得。抓住散⽂中得线索,便可对作品得思路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得写作意图,⽽且也就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得鉴赏,从⽽透过散⽂得“形散”得表象抓住其传神得精髓,遵循作者得思路,分析⽂章得⽴意。
(三)注意散⽂表现⼿法得特点,深⼊体会⽂章得内容。
散⽂常常托物寄意,为了使读者具体感受到所寄寓得丰富内涵,作者常常对所写得事物作细致得描绘与精⼼得刻画,就就是所谓
得“形得⽽神⾃来焉”。我们读⽂章就要抓住“形”得特点,由“形”见“神”,深⼊体会⽂章内容。
(四)注意展开联想,领会⽂章得神韵。
注意丰富得联想,由此及彼,由浅⼊深,由实到虚,这样才能体会到⽂章得神韵,领会到更深刻得道理。
(五)品味散⽂得语⾔。
散⽂得⼀⼤特⾊就就是语⾔美。⼀篇好得散⽂,语⾔凝练、优美,⼜富于哲理、诗情、画意。体味散⽂得语⾔风格,就可以对散⽂得内容体味地更加深刻。
五、我国古代散⽂得发展⼤致经历了以下⼏个时期:
(⼀)先秦时期
1、第⼀部散⽂集《尚书》
殷商甲⾻⽂得某些⼘辞已可算作⽚段得散⽂,成篇得散⽂可以追溯到《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就是我国第⼀部上古历史⽂件与部分追述古代事
迹著作得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就是西周初期得⼀些重要史料。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等⽂献。其中虞、夏及商代
部分⽂献就是据传闻⽽写成,不尽可靠。“典”就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得记载;“谟”就是记君⾂谋略得;“训”就是⾂开导君主得
话;“诰”就是勉励得⽂告;“誓”就是君主训诫⼠众得誓词;“命”就是君主得命令。还有以⼈名为标题得,如《盘庚》、《微⼦》;有以事为标题得,如《⾼宗肜⽇》、《西伯戡黎》;有以内容为标题得,如《洪范》、《⽆逸》。这些都属于记⾔散⽂。也有叙事较多得,如《顾命》、《尧典》。其中得《禹贡》,托⾔夏禹治⽔得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当为后⼈得著述。⾃汉以来,《尚书》⼀直被视为中国封建社会得政治哲学经典,既就是帝王得教科书,⼜就是贵族⼦弟及⼠⼤夫必遵得“⼤经⼤法”,在历史上很有影响。
《尚书》得⽂字内容特点:《尚书》所记基本就是誓、命、训、诰⼀类得⾔辞。⽂字古奥迂涩,所谓“周诰殷盘,诘屈聱⽛”就就是指这个特点。但也有少数⽂字⽐较形象、朗畅。《尚书》就是中国最古得记⾔得历史。所谓记⾔,其实也就是记事,不过就是⼀种特别得⽅式罢了。记事⽐较得就是间接得,记⾔⽐较得就是直接得。中国得记⾔⽂就是在记事⽂之先发展得。商代甲⾻⼘辞⼤部分就是些问句,记事得话不多见。两周⾦⽂也还多以记⾔为主。直到战国时代,记事⽂才有了长⾜得进展。古代⾔⽂⼤概就是合⼀得,
说出得、写下得都可以叫作“辞”。⼘辞我们称为“辞”,《尚书》得⼤部分其实也就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就是当时得“雅⾔”,就就是当时得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了诘屈聱⽛得古语了。《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部分就是号令,就就是向⼤众宣布得话,⼩部分就是君⾂得相告得话。
《尚书》就是中国古代散⽂已经形成得标志。书中⽂章,结构渐趋完整,有⼀定得层次,已注意在命意谋篇上⽤功夫。后来春秋战国时期散⽂得勃兴,就是对它得继承与发展。秦汉以后,各个朝代得制诰、诏令、章奏之⽂都明显地受它得影响。刘勰《⽂⼼雕龙》在论述“诏策”、“檄移”、“章表”、“奏启”、“议对”、“书记”等⽂体时,也都溯源到《尚书》。《尚书》中部分篇章有⼀定得⽂采,带有某些情态。如《盘庚》3篇,就是盘庚动员⾂民迁殷得训词,语⽓坚定、果断,显⽰了盘庚得⽬光远⼤。
2、诸⼦散⽂
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产⽣了诸⼦散⽂。
春秋战国之交就是社会⼤变⾰得时代,各种学术流派纷纷著书⽴说,争论不休,形成百家争鸣得局⾯。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得思想家得著作,促进了说理散⽂得发展。这些思想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记载她们⾔论得书流传到现在得有《论语》、《孟⼦》、《墨⼦》、《庄⼦》、《韩⾮⼦》等。
《论语》与《孟⼦》就是儒家诠释“仁”得著作。《论语》就是记录孔丘及其弟⼦⾔⾏得,其中多半就是简短得谈话与问答。《孟⼦》就是记载孟轲⾔论得。孟轲长于辩论,因此书中语⾔明快,富于⿎动性。
《墨⼦》代表墨翟“兼爱”得主张,语⾔朴素,说理明确,逻辑性很强,《兼爱》、《⾮攻》等篇极有代表性。
《庄⼦》代表道家庄周“⽆为⽽治”得主张。庄⼦散⽂在诸⼦中独具魅⼒。这表现在作者具有奇幻得想象⼒与敏锐得观察⼒,善⽤民间寓⾔,长于譬喻,使⽂章富于⽂学趣味。
《韩⾮⼦》代表法家“因时制宜”得主张。韩⾮散⽂结构严谨,锋芒锐利,说理深刻。
《荀⼦》代表荀况得学说,现有32篇,多长篇。荀⼦散⽂特点:论点明确、层次清楚、句法整练、词汇丰富。
《吕⽒春秋》就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得集体创作。它包括⼋览、六论、⼗⼆纪,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书中保留了⼤量先秦时代得⽂献与佚事。它就是⼀种系统化得、集合许多单篇得说理⽂,层层深⼊,最见条理。与诸⼦散⽂⼀样,它往往以寓⾔故事为譬喻,因⽽⽂章富于形象性。
先秦诸⼦得说理散⽂⽆论在思想上,还就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对后世散⽂得发展产⽣了显⽽易见得影响。
3、历史散⽂
先秦历史散⽂为中国得历史⽂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与古⽂家都产⽣了极为深远得影响。
殷商时代有了⽂字,也就有了记史得散⽂。到了周朝,各诸侯国得史官进⼀步以朴素得语⾔、简洁得⽂字记录了列国间得史实,如《春秋》。以后,随着时代得需求,产⽣了描述现实得历史⽂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左传》与《战国策》就是先秦历史散⽂得代表。“⾄战国⽽后世之⽂体备”(章学诚《⽂史通义·诗教上》)。
《左传》就是《春秋左⽒传》得简称,⼜名《左⽒春秋》,相传就是春秋末年鲁国得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得政治、军事、外交活动与⾔论以及天道、⿁神、灾祥、占⼘之事。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语⾔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就是⼀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多于记事,所记⼤多为当时较有远见得开明贵族得话。
《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在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它同《国语》⼀样,也就是分国记事,记载了西、东周及秦、齐、楚、赵等诸国之事,记载内容就是谋⾂策⼠得种种活动及辞说。《战国策》⽂章得特点就是长于说事,善⽤⽐喻,⼈物形象塑造极为⽣动。
(⼆)两汉
两汉时代,散⽂进⼀步发展。
1、史传⽂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王朝迫切需求总结古代⽂化,给予⼤⼀统得统治局⾯以哲学与历史得解释。
(1)《史记》
司马迁得《史记》代表了两汉散⽂得最⾼成就。它得出现将先秦历史散⽂⼜⼤⼤向前发展了⼀步。鲁迅先⽣在她得《汉⽂学史纲要》⼀书中称赞《史记》就是“史家之绝唱,⽆韵之离骚”。《史记》得贡献与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个⽅⾯;
①开创了“纪传体”体例。纪,指本纪,即皇帝得传记;传,指列传,就是⼀般⼤⾂与各式⼈物得传记。历史⼈物就是丰富多彩得,历史现象就是纷纭复杂得。司马迁在前⼈得基础上,在《史记》中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结构。创造性地探索了以⼈物为主体得历史编纂学⽅法。“本纪”按年代顺序记叙帝王得⾔⾏与政迹;“表”按年代谱列各个时期得重⼤事件;“书”记录了各种典章制度得沿⾰;“世家”载述诸侯国得兴衰与杰出⼈物得业绩;“列传”记载各种代表⼈物得活动。司马迁创造性地把这五种体裁综合起来,形成⼀个完整得统⼀体系。
②《史记》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化等各种知识得综合纂史⽅法。从传说中得黄帝开始,⼀直写到汉武帝时期,记载了我国近三千年得历史。就是我国第⼀部规模宏⼤、贯通古今、
内容⼴博得百科全书式得通史。在《史记》中,司马迁第⼀个为经济史作传:《平准书》、《货殖列传》;司马迁⼜第⼀个为少数民族⽴传:《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她还第⼀个为卑微者列传:《刺客列传》、《游侠列传》等。《史记》第⼀次把政治、经济、⽂化各个⽅⾯都包容在历史学得研究范围之内,从⽽开拓了历史学研究得新领域,推动了我国历史学得发展。由于纪传体可以容纳⼴泛得内容,有⼀定得灵活性,⼜能反映出封建得等级关系,因⽽这种撰史⽅法,为历代史家所采⽤,影响⼗分深远。
③秉笔直书,就是我国宝贵得史学传统,司马迁得《史记》对此有很好得发挥。秉笔直书,就就是史学家必须忠于历史史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按照历史得本来⾯貌撰写历史。《史记》明确表⽰反对那种“誉者或过其失,毁者或损其真”得作法。项⽻就是司马迁⼼⽬中得英雄,因此,司马迁以极⼤得热情与强烈得爱记述了项⽻得伟业。但对于项⽻得骄傲⾃⼤与企图以武⼒征服天下得致命弱点,司马迁也进⾏了深刻得批判。对于先秦得法家与秦代得暴政,从感情上司马迁就是愤恨得,但她做到了不因憎⽽增其恶。相反,对法家得改⾰与秦代统⼀中国得历史作⽤,她都予以充分得肯定。正因为司马迁得实录精神,才使《史记》以信史闻名于世。《史记》还贯穿⼀条重要线索,即重视⼈得历史作⽤。司马迁就是反天命得。强调⼈就是历史得中⼼。因此,她在写帝王将相得同时、注意为社会上得各种⼈⽴传,尤
其就是把农民起义得领袖陈胜、吴⼴,放到与王侯功⾂以及封建社会得圣⼈孔⼦同等得地位来写。所以在《史记》中,既有战国七雄得世家、萧丞相(萧何)、留侯(张良)得世家、孔⼦得世家,同时也有《陈涉世家》。司马迁也很重视物质⽣产活动在历史上得作⽤,把经济状况同政治上得治乱兴衰紧密地联系在⼀起。她还强调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以史为镜、鉴往知来得思想。由于司马迁在历史编纂学上得伟⼤创造精神,她得进步得史学思想与严谨得治史⽅法,使《史记》成为我国史学史上⼀座巍峨得丰碑,司马迁也赢得了“中国史学之⽗”得美名。
④《史记》就是⼀部形象⽣动得历史,它得⽂采历来为我国⽂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学得先河。司马迁像⼀个出⾊得画家,以她那⼗分传神得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个个栩栩如⽣得⼈物画像;⼜像⼀位善于捕捉瞬间得雕塑家,以她那锋利得刻⼑,为我们塑造了⼀个个风采各异得雕像。在《史记》这座⼈物画廊⾥,我们不仅可以瞧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得王侯将相得英姿,也可以瞧到妙计藏⾝得⼠⼈⾷客、百家争鸣得先秦诸⼦、“为知⼰者死”得刺客、已诺必诚得游侠、富⽐王侯得商⼈⼤贾,以及医⼘、俳优等各种⼈物得风采,给⼈以美得享受与思想上得启迪。司马迁创造性地把⽂、史熔铸于⼀炉,为我们写下了⼀部形象得历史。所以,鲁迅先⽣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韵之《离骚》”。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浩瀚得史著中,《史记》拥有得读者量就是⾸屈⼀指得。
(2)《汉书》
在《史记》得影响下,东汉产⽣了不少历史散⽂著作,班固得《汉书》便就是其中得杰出代表。
①《汉书》具有浓厚得封建正宗思想。班固时,封建神学思想已发展成为当时得统治思想,⽽班⽒⽗⼦⼜就是“唯圣⼈之道然后尽⼼焉”得史学家,她们⾃然以维护封建神学思想为⼰任,将“圣⼈之道”作为⾃⼰著作得指导思想。这样,作者⼀⾯承袭《史记》得内容,⼀⾯⼜指责它得“就是⾮颇谬于圣⼈”,因⽽篡改《史记》得观点,使《汉书》更加符合于封建正宗思想。《汉书》神化西汉皇权、拥汉为正统得思想,其⽬得就是为论证东汉王朝得正统性与神化东汉皇权服务得。因此,以阴阳五⾏学说为理论根据得“五德终始说”与王权神授得封建神学说教,便成为《汉书》得主导思想。为了宣扬“天⼈感应”、灾异祥瑞得封建神学思想,《汉书》⾸创《五⾏
志》,专门记述五⾏灾异得神秘学说,还创⽴《睦西夏侯京翼李传》,专门记载五⾏家得事迹。
②《汉书》开创了断代为史得编纂体例。班固之所以断代为史,并不就是偶然得,⽽就是适应时代得要求。她总结汉武帝到东汉初年,约⼀个半世纪得历史著作,加以创造性得发展,其⽬得就是为当时统治阶级得政治服务。班固认为,《史记》得通史体例,将西汉⼀代“编于百王之末,厕于秦项之列”,既不利于宣扬“汉德”,⼜难以突出汉代得历史地位。这就是《汉书》断代为史得根据。于就是,《汉书》“包举⼀代”,断限起⾃西汉建⽴,终于新朝得灭亡,为了突出刘邦,就将《⾼帝纪》置于⾸篇。这种断代为史得体例,受到后来封建史家得赞誉,并成为历代“正史”编纂得依据。在编纂体例⽅⾯,《汉书》继承⽽⼜发展《史记》得编纂形式,使纪传体成为⼀种更加完备得编纂体例。例如,《史记》虽然⽴了《吕后本纪》,但却⽤惠帝纪年,《汉书》补⽴《惠帝纪》,解决《史记》在体例上得混乱;对于年⽉得记载也⽐
《史记》详细与明确。再者,《汉书》新创⽴得四种志,对于西汉得政治经济制度与社会⽂化得记载,⽐《史记》更加完备,从⽽提⾼了《汉书》得史料价值。对于传记得编排,《汉书》基本上按时间先后为序,体例上也⽐《史记》整齐划⼀。
③资料丰富,保存许多重要得历史⽂献。现存《汉书》约80万字,卷帙⽐《史记》繁富。它增载不少重要得诏令,主要集中在帝纪部分。在许多⼈物传记中,《汉书》⼜收⼊⼤量有关政治、经济、军事与⽂化⽅⾯得奏疏、对策、著述与书信。在《汉书》得10志中,也有类似得重要历史⽂献得收载,如《⾷货志》收⼊晁错得《论贵粟疏》等。《汉书》还增补《史记》对于国内外各民族史得资料。例如,在《史记·匈奴列传》得基础上,《汉书》⼤量增补汉武帝以后得史实,⽐较完整地记述了⾃远古⾄西汉末年匈奴民族得历史。《汉书》⼜合并《史记》得南越、东越、朝鲜、西南夷诸传,在补充⼤量得史实基础上,以合传形式写成较为详细得《西南夷两粤朝鲜传》。同时,《汉书》改《史记·⼤宛列传》为《西域传》,记述今新疆境内我国各民族历史,以及中亚与西南亚诸国史。
2、政论⽂
汉初,政论散⽂有所发展。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就是西汉初年杰出得⽂学家,她得⽂章《过秦论》总结了秦代灭亡得原因,汲取了秦末农民起义得教训,发展了先秦得民本思想。她得散⽂善⽤⽐喻,语⾔富于形象性。
除贾谊外,汉初还有不少散⽂家,她们得⽂章⼤多或论秦之得失,或针对时弊,提出⾃⼰得主张,其中以晁错与邹阳成就较⾼。晁错
以主张募民备塞得《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两篇散⽂最为著名。
3、赋
汉代出现了⼀种新得⽂体“赋”。赋得名称始于战国赵⼈荀卿得《赋篇》,到后代形成了特定得体制。讲究⽂采、韵节,兼具诗歌与散⽂得双重性质。接近散⽂得称“⽂赋”,接近于骈⽂得称“骈赋”。
汉赋以铺叙事物见长,继承了《楚辞》⼀些形式上得特点,更多地采⽤散⽂⼿法,因其篇章宏⼤,后世称为“⼤赋”。⼤赋就是对东汉以后抒情为主得“⼩赋”⽽⾔。⼤赋⼤都以问答为⾻架,铺陈名物、排⽐词藻、好⽤古⽂奇字与双声叠韵词,铺陈多⽤整齐对称得韵语,叙述多⽤散⽂句。枚乘得《七发》就是汉赋正式形成得第⼀篇作品。其她代表作如司马相如《上林赋》﹑扬雄《长杨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京赋》等。
⼩赋就是汉代后期继⼤赋后出现得新体赋,⾄六朝⽽盛⾏。多为抒情作品,篇幅较⼩,少⽤典
故。⾄唐宋,进⼠考试科⽬中得律赋亦称⼩赋。这些赋短⼩精悍,不再就是主客对话得形式,⽽就是作者得直接描写。
第⼆课时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本期⽂章多讲求声律,形成骈俪⽂体,《⽔经注》、《洛阳伽蓝记》不同凡响。
魏晋南北朝得⽂坛出现了新得格局,并开拓出个性化与美⽂化得多元发展前景。在各种⽂体中,辞赋创作得时代特征最为突出,与汉赋得对⽐也最为鲜明。讲究对偶、声律与藻饰之美成为风⽓,⽂章得句式结构逐渐发⽣变化,其结果就是骈⽂得出现与成熟。赋体受诗得影响,也趋于骈化,有些赋其实就就是骈⽂。北朝⽂坛虽然整体上受骈化得影响,但仍有别具风格得散体名篇⼤放异彩,从⽽构成对唐代⽂坛发展得多重影响。
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其标志就是抒情⼩赋得涌现,从⽽拓展了辞赋得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沿着东汉以来情理赋发展得⽅向,魏晋之际得辞赋创作显⽰出抒情化、⼩品化得特⾊。随着感情表现领域得扩⼤,作者得表现⼒也在个性化得基础上得到进⼀步得加强。与东汉班固、张衡等赋家兼善散体⼤赋与骚体辞赋不同,这⼀时期得作家往往集诗⼈与⼩赋作者于⼀⾝,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得深化。王粲得诗赋为“七⼦之冠冕”(刘勰《⽂⼼雕龙·才略》),其代表作就是《登楼赋》。由于主体意识与抒情因素得强化,魏晋时期涌现出⼀批体物写志得佳作,如曹植写《洛神赋》。
辞赋⽣机得焕发,还表现在⼤赋得体式功能得到⼀定得调动。与魏晋以来,⼤赋仍有表现严正重⼤题材得习惯,不过与汉代不同得就是,它已不限于国家政治⽣活之⼀端(如左思《三都赋》、潘岳《籍⽥赋》),更多更重要得就是个⼈⽣活中得⼤事,如潘岳《西征赋》以及南北朝时期谢灵运《⼭居赋》、梁武帝《净业赋》、梁元帝《⽞览赋》、颜之推《观我⽣赋》等。汉⼤赋多有
以“乱”、“诗”、“歌”等形式系之⽂末得,但⼀般说来,这类⽂字得声情之美游离于主体结构之外,⽽魏晋以后得⼤赋则倾向于有意识地在主体结构中汲取诗意,不少中长篇作品得命题就取⾃诗骚或抒情⼩赋。被刘勰认为就是“策勋于鸿规”得潘岳(《⽂⼼雕龙·诠赋》),在这⽅⾯颇具匠⼼,如其《秋兴赋》之于宋⽟《九辩》,《闲居赋》之于张衡《归⽥赋》,《西征赋》之于班彪⽗⼥得《北征赋》、《东征赋》都就是如此。后世庾信《哀江南赋》题⽬取⾃《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哀江南”。杜甫也常以赋题为诗,如其《秋兴》与《北征》,⼀为联章,⼀为长篇,这种拓展⽂体得⽅法,可以在此找到发源得因素。南北朝时期最杰出得赋家就是庾信,代表作《哀江南赋》。
(四)唐宋时期
中唐韩愈、柳宗元领导了古⽂运动,“⽂起⼋代之衰”。北宋时,欧阳修⼒倡古⽂,苏⽒⽗⼦等⼈互相应与,古⽂⽇渐占领⽂坛。
唐朝韩愈⼤⼒反对浮华得骈俪⽂,提倡作古⽂,⼀时从者甚众,后⼜得柳宗元⼤⼒⽀持,古⽂创作业绩⼤增,
影响更⼤,成为⽂坛得主要风尚,⽂学史上称其为古⽂运动。以韩柳为⾸得古⽂运动得胜利,树⽴了⼀种摆脱陈⾔俗套,⾃由抒写得新⽂风,⼤⼤提⾼了散⽂得抒情、叙事、议论、讽刺得艺术功能。
古⽂运动
背景:
⽂学因素:魏晉以来骈体⽂盛⾏,其內容空洞,远离实际。
社会因素:中唐之后国勢⽇渐衰微,⼠⼦⽂⼈想恢复⼤唐国风、重振国家势⼒,于就是从古代
得思想、⽂学中找出可以改变当时社会得精神价值----儒家思想与先秦两汉散⽂。
古⽂:
与骈⽂相对⽽⾔得,更为实⽤、不讲对偶声律得散体⽂。
中唐以后,古⽂运动⼀度衰落,到了宋代,欧阳修再⼀次掀起了古⽂运动,此后得王安⽯、曾巩、苏轼、苏洵、苏辙等⼈都在古⽂⾰新运动得影响之下取得了各⾃得成就,后⼈将她们与唐代韩愈、柳宗元合称为“唐宋⼋⼤家”。

本文发布于:2023-06-09 08:45: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6271504700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pdf

标签:历史   史记   作者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