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得——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主义解读

更新时间:2023-06-09 07:10:43 阅读: 评论:0

读书心得——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主义解读
当生态系统基本规律遭遇破坏时,生活在其中的各类生物自身的生态系统也会受到影响,导致生态失衡,最终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爆发生态危机。为了有效规避这种情况的出现,生态主义文学家杰克·伦敦创作了《野性的呼唤》,在作品中将狗(巴克)设为主角,通过对巴克成长过程中各种遭遇的讲述,来谴责和抨击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肆意破坏。杰克·伦敦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深入探析人类自我中心主义的转型,期望通过寻找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和谐与自由,来唤醒人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人本责任意识。
一、《野性的呼唤》内容简述
杰克·伦敦的代表作《野性的呼唤》,通过生动诙谐的语言、跌宕起伏的情节、富有哲理的思想观念以及独具特色的写作手法,使其从当时伦敦众多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成为被译次数最多的杰作,吸引大量的读者阅读。该部小说以美国淘金热潮为背景,以一条名为巴克的狗为主角,讲述了从小生活在法官米勒家,过着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生活的巴克,被最信任的家丁卖给了狗贩。从备受宠爱到惨遭毒打,既然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就努力适应残酷的现实,因此巴克变得越来越野性。在它奄奄一息时,遇到了善良的新的主人,重新得到了温暖
和爱。在陪同主人寻找金矿途中,主人惨遭杀害,幸存的巴克最终替主人报了仇,回归荒野。
二、生态主义的本质内涵
人类当前已为自己轻视环境、破坏自然的行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人口数量的疯狂上涨,工业污染日益加剧,不断加快的后工业化建设,竞争高度饱和逐渐开始侵入到社会的每个方面。人类对生态环境资源的肆意掠夺和占有,全然不顾生态自然的实际感受,贪婪的欲望让越来越多的人将回报、感谢、报答等抛到脑后,反倒是不断自私地利用大自然的宽容来满足私欲。[1]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土地逐渐沙化、绿植越来越少,沙漠面积增大、河流减少、草原面积收缩、旱涝不均、各大城市严重的雾霾天气、频繁爆发的海啸、到处可见的白色垃圾等不同程度环境问题,正是人类在为自我中心主义买单的最好证明。很多国家的偏远地区并未跟进工业化的发展脚步,也未曾因旅游景点的建设而真正摆脱贫困,可祖祖辈辈所依赖的蓝天白云、碧海蓝天、青山绿水、却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世界贫富差距仍在继续拉大,战乱斗争更从未停止。人类面对如此惨状不仅不以为然,甚至还在妄想能否放弃美丽的地球家园,集体迁移到其他的星球生活。现代人越发麻痹,忘记了人是自然
母亲之子,更斩断了万物生灵的手足之情。生态主义的宗旨是天人合一,倡导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其基本的内涵是:人和生活环境中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水沼泽、丰富物种共同生活在生态系统中。作为思想开放、精神先进的现代人,应具有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深知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积极作用。如果无法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那最终的结局注定是自我毁灭。
三、《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主义解读
1.注定被贩卖的命运
小说《野性的呼唤》中的主角巴克,在四岁以前始终生活在米勒法官家,在作者看来,“巴克是这一地盘的统治者,不是普通的看门狗,更不是笼子里的宠物,这片领地全是巴克的”,同时还夸张地强调“在这一领域范畴内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巴克都占据最高位置”。[2]这里巴克其实象征的是“自然生态”,此时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地位也在人类之上。但随着美国淘金热浪潮愈演愈烈,人类想要征服自然的想法也愈发强烈。在这种形势下,巴克自由安逸的幸福生活也彻底结束,它被家中最信任的花匠设计并卖给了黑心狗贩,过上了担惊受怕的日子,棍棒的无情抽打教会了巴克进入原始社会的基本准则。作者
通过巴克被卖、被驯服,来表达生态失衡是必然,侧面揭示了人类思想世界在失衡状况下无法抵抗利益驱逐的正常现象。小说中巴克自身的忠诚、无畏与阴险、冷血、虚假的人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充分表现出对西方生态批评理论鲜明的讽刺性,即生态未曾改变,人类悄然异化。此外,与巴克同样遭受抽打的其他狗,都在努力地讨好狗贩,唯有巴克不甘屈服,不向命运低头,这为下文巴克完全狼性,报复人类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2.现实逼迫下的回归
巴克后来被狗贩卖到边远寒冷的北方充当拉雪橇的工具,在艰难的环境下,不得不回到最初的原始生活模式中。在冰天雪地的北方,当地人经常用各种残忍的手段虐待拉雪橇的狗,一旦失去利用价值便会毫不犹豫地将它们枪杀,或是以更低的价格卖给别人。这一阶段,人类的自我中心思想占主导地位,他们不再将自己视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而是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的统领者,把控着除人类以外所有物种的命运。狂妄自大的人类抬高了自身的地位,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荒谬思想,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伤害。随着人类不断施压和破坏,象征生态的巴克,也渐渐发生了一定的性格转变。它在与同类竞争、被人类利用和受虐待的日子里,开始恢复自己的本能。淳朴、善良、忠诚的巴克身上也能隐约看到
一丝狡猾阴险的痕迹,正在向狼性靠近。在转变过程中的巴克,由于尚未完全自由,依旧受限于人类的看管,因而还没有完全从狗性转变为狼性。作者想借此告诫人类自我中心思想下,肆意破坏生态系统,虐杀动物导致了严重的自然危机,象征生态的巴克自身性格向狼性的转变,进一步暗示自然迟早会对人类进行凶猛的反扑,让他们为自己的所做所为付出惨痛代价。
3.幸运获救后的阴谋
在巴克奄奄一息时,遇到了索恩顿,在他精心的照料下,巴克身体逐渐好转,变成狼性的欲望也越来越小。作者塑造的索恩顿是一位倡导生态主义,试图解决生态危机的正义者。在他的帮助和照顾下,巴克成了他的亲密伙伴,可以说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诚然,事实却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幸福,救助巴克不是偶然,而是索恩顿和朋友下了赌注,看似索恩顿充满爱心,照亮了巴克黑暗的生活,但所有的体贴、温柔、照料,也是在利益的驱使下展开的,索恩顿希望巴克能为他赢得更多金钱。尤其是后来巴克被索恩顿带着寻找金矿的行为,更加充分地证实了“人与自然表面和谐”的事实,虽然大张旗鼓地喊着“拯救自然生态”的口号,但实际行动中仍会不同程度地利用巴克。相比狗贩严厉的棍棒
敲打来说,索恩顿的确抚平了巴克受伤脆弱的心灵,给予了平等的爱,但必须承认的是,索恩顿所做的一切,也都基于他自身“人类自我中心”的思想而进行的。[3]从巴克总是偷跑到树林里用力感受自然气息的行为中能够明显看出,它并没有完全回归到最原始的状态,只是因索恩顿的照顾而在刻意地压制自己。所以,在虚假的和谐相处关系中,巴克最后回归荒野是意料之中的结局。在索恩顿遇害后,巴克毅然决然地随着狼群回到荒野,同时也展开了对人类的疯狂报复。
4.转变为狼性的必然
巴克回归自然后由于与狼群共同生活,久而久之自身天性慢慢消失,蜕变成了真正的狼性。巴克天性的异化和索恩顿的死亡,实际上也间接宣告了人类与自然之间伪和谐假象的彻底消失。最终完全狼性的巴克对人类实施报复,预示着生态失衡后自然将会反击人类,人类注定无法逃脱被自然严惩的命运。巴克为索恩顿报仇后,回到了荒野生活,这样的结局设计将《野性的呼唤》中生态主义文学价值推向高潮,展现了人类对自我中心思想的担忧和质疑,提前告知人类生态系统未来将面临严重失衡的现实问题。著名学者张家生曾认为,巴克最后回到荒野象征的是精神思想的回归,人类与“巴克”一样,也受到当代社会的各种压迫,因此,更需要努力探寻自我精神文明的回归。

本文发布于:2023-06-09 07:10: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626584319468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读书心得——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主义解读.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读书心得——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中的生态主义解读.pdf

标签:巴克   人类   生态   狼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