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
吹起芦笙跳起舞00
何琼
在贵州都匀,有这样一个苗寨,让你一到就会忘情,就会流连、就会心醉。
2012年7月14日一大早,我们从县城出发,30分钟的路程沿着碧绿的山,清澈的水,一晃而过。一踏上苗寨土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目葱郁。稻田被绿色浸染着,一丛丛的翠竹舞动着婀娜的身影,款款走进你的视野,远处的峰峦层林叠翠,近旁的古树摇曳着绿色的衣裙,湛蓝的天空中还弥漫着甜香的空气。这就是位于都匀市东部坝固镇境内,距市区36公里的坡脚苗寨,全寨有200多户人家。因苗族同胞把房屋都建在半山腰下,故称之为“坡脚寨”。
刚到村口,我们就感受到了热情的氛围。寨子里的苗族同胞都聚集在进村的小道上。妇女们身着古朴、大方、庄重的“花衣”(盛装、礼服),头顶的发髻上插银簪和银梳,身上还佩带银链、银花盘等饰物。一张张笑脸上写满淳朴与厚道。土炮声、鞭炮声、芦笙声、芒筒声、歌声此起彼伏,热情地迎接远道客人。经过了三道“拦门酒”,在村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坡脚寨的晒谷场上,这是一块水泥地,在这儿可以看到坡脚寨的全貌,依山而建的苗族吊脚楼样式的民居呈梯级状排列,层层迭迭,鳞次栉比,错落
有致,彰显着坡脚寨的民居建筑特色;一条条石板路从坡脚蜿蜒延伸到坡顶,透露着“黔南芦笙之乡”的灵动飘逸与青春活力。
此时是早上9点多钟,寨子上空吹烟袅袅,村民们三三两两,有说有笑,一场歌舞盛宴在等待大家。
“有苗族的地方,就有动听的芦笙音乐、优美的芦笙舞蹈、香甜醉人的米酒。”这话一点不假,一走进坡脚苗家山寨,我就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我们刚刚落座,只听村长一声令下,村民们跳起了芦笙舞。美丽漂亮的苗族少女像翻飞的蝴蝶,在芦笙场里翩翩起舞,优美的舞姿带动踩踏,一圈又一圈激情地舞蹈,吹芦笙的小伙倾情卖劲地把最美妙的音乐吹奏出来。芦笙吹奏了一曲又一曲,总是舍不得放下,身穿盛装的妇女们也是跳了一圈又一圈不愿意停下舞步。大山、田野就是舞台,青翠欲滴的群山就是幕布,如此生机勃勃、如此鲜活的律动,让场外面观看的人们感受到一份质朴、热烈与和谐。
听村长介绍,在坡脚苗寨,人们只要一听到芦笙、铜鼓的声音,就知道村中一定有喜事要庆贺了。比如,重要节日、迎亲嫁女、起房建屋、远方宾客到来等等。在芦笙、铜鼓声的召唤下,村中的百姓们,无论男女老幼,就会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纷纷聚集在一起,踩着芦笙的节奏,纵情欢歌,尽情舞蹈。
芦笙,是苗族特别喜爱的一种古老乐器之一,由笙斗、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笙管选用当地尚好的竹子制作。其音色浑厚、圆润,鼓声传播得非常远。再配上浑厚的芒筒,产生一种和谐的、扣人心
弦的、极为煽情的艺术效果。芦笙曲的种类很多,内容和形式也丰富多样,有专用的,也有标题或词意的,它们多是取材于民间歌谣,苗族人民用它们来表达细腻的内心感情和对于新生活的无限热爱。著名的乐曲有《诺
德仲之歌》、《大悲调》、《和调》、《赛调》等。吹奏芦笙多与舞蹈相结合,芦笙舞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以灵活舞动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在坡脚寨村民中代代相传。所以苗家人常说:“听到芦笙响,脚板就发痒。”
坡脚寨传统的芦笙舞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其叙事性,颇有史诗之味道。古代的苗族没有文字,芦笙舞就成为了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芦笙舞鼓点铿锵,舞姿纯朴,表现了山民耕作、狩猎的生活情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吹笙鼓簧,吹笙吹笙,鼓簧鼓簧”的诗句出现。可见很早以前芦笙文化就有了记叙。正是由于有了芦笙舞,今天的人们才能对苗族的历史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找到苗族坚韧性格形成的根源。芦笙舞已成为苗族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是表达苗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是苗族人民奋进向上的精神支柱。它能带来精神上的愉悦,劳动之余能让人们喜笑颜开保持愉快心境,它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
一阵阵悦耳的芦笙吹响,伴随着歌声,在山寨里悠扬地回荡,热闹欢快的舞姿,别样的美丽。没有花俏的动作、没有喧闹的电子音响。这来自乡村山野,带着泥土芳香的原生态舞蹈,韵味独特,让我们
这些外地来客也禁不住脚板痒痒参与其中,和村民们手牵手围成一个圈,吹起芦笙跳起舞,宾主都沉浸在自然美妙的意境之中。
舞蹈完毕,大家一起享用了农家饭、糯米粑、米酒。
下午我们就要告别坡脚寨了,村民们站在村口依依不舍,芦笙又响起来了,歌声又响起来了,鞭炮声又响起来了。我觉得时间匆匆而过,真的舍不得就这样离开,我怕失去这种美:淳朴善良的苗族人民,热情的苗家阿妹,色彩斑斓的服饰,动听的芦笙古韵,记忆深刻的律动,商品社会中人们逐渐消失的纯真的真、善、美。
吹起芦笙跳起舞,吹出了苗族精神风采,舞出了苗族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