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听人爱的《梨花颂》

更新时间:2023-06-09 05:53:55 阅读: 评论:0

人听人爱的《梨花颂》
杨玉环(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号太真,唐玄宗宠妃。
杨玉环姿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为唐代宫廷音乐家、舞蹈家。其音乐才华在历代后妃中鲜见,被后世誉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
杨玉环籍贯存在争议,主要有五种说法:虢州阌乡(今河南灵宝)[2-3]  、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说、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说、蜀州(今四川成都)、容州(今广西容县)说。她出生于宦门世家,父亲杨玄琰曾担任过蜀州司户。
杨玉环先为唐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王妃,受令出家后,又被公爹唐玄宗册封为贵妃。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随李隆基流亡蜀中,途经马嵬驿,杨玉环于六月十四日,在马嵬驿死于乱军之中,香消玉殒。
《梨花颂》是梅派京剧《大唐贵妃》主题曲,杨乃林作曲,翁思再作词,内容直接呼应《大唐贵妃》中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主题,唱腔设计以京剧二黄调式为主调,加入了梅派唱腔特色,个人主唱与合唱相辅相成,委婉又大气。
唐玄宗李隆基,也就是梨园始祖唐明皇,和他的妃子杨玉环(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杨贵妃天生丽质,能歌善舞;唐明皇文治武功,还能演戏司鼓。杨玉环天生丽质,被玄宗册封为贵妃,统领后宫。杨玉环初见唐玄宗时,衣道士服,号太真。遂纳入后宫,册封贵妃。杨贵妃色艺倾国,深受宠爱,杨家兄弟姐妹亦因其荫,受封赐爵。因杨贵妃爱吃荔枝,玄宗敕各省贡荔枝,“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杨玉环得玄宗赐浴,到长生殿乞巧盟誓,共誓君妃情笃、永世和谐。玄宗终日沉湎酒
色,“从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长恨歌》)。贵妃诞辰,欢宴骊宫,翠盘艳舞,赢得君王擂鼓助兴。
可是,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这一对美好的姻缘被迫拆散。为了挽救大唐皇帝的命运,杨贵妃挺身而出,马嵬坡上毅然就死,做了安史之乱的替罪羊。
后战乱既平,移师回銮,池苑依旧,物是人非,玄宗昼夜思念,广求方士搜寻玉环魂魄,果得玉环于海上仙山与玉环梦中相会。
杨贵妃的一生如此短暂,哪怕曾经绚烂无比,到头来还是难逃厄运。她一生只为三郎 ,可叹三郎也是痴情之人。这天生丽质的人儿,如今留下的是长恨一曲千古迷 长恨一曲千古思......
杨玉环像 
京剧唱段《梨花颂》(王甬平) 来自甬平传播 00:00 03:25
梅葆玖演唱《梨花颂》
加拿大华裔少年王泓翔与偶像著名京剧演员李胜素同台演唱《梨花颂》
梅葆玖弟子胡文阁与魏海敏联袂演唱京剧《梨花颂》
关于杨贵妃的诗歌
马嵬,位于今陕西省兴平市西13公里处。是唐时长安通往西南官道上的一个驿站,也是第一个驿站。这个普普通通的驿站,毫无特别之处,过去很少有人知道它。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随着震惊朝野的“马嵬兵变”的发生和杨贵妃在这里被缢死。马嵬便逐渐为人所
知,进而闻名遐迩,声名远扬,成了蜚声中外的胜地。
一千二百多年来,不少文人学士、达官显贵到马嵬凭吊瞻观,写下了大量吟咏杨贵妃的诗作。据《马嵬志》记载,历史上曾有人汇编过此类作品,得诗五百余首,但没能流传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张过,何冰先生编选的《马嵬坡诗选》(华岳文艺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收录有唐、宗、元、明、清以及现当代二百余位诗人的作品四百多首,既可使读者读诗思史,又可作为资料,供研究参考,具有较高的价值。
关于杨贵妃的诗歌,离不开相互关联的主题,一是马嵬的风光和意义,二是杨贵妃之死及对她的评价。写马嵬和写杨贵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中国古代众多嫔妃中,杨贵妃是一个奇特而复杂的人物。说她奇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凭借自己的天生丽质,在后宫激烈地角逐中争得了“三千宠爱在一身”专宠地位,一直到她生命的最后;二是她在封建最高层的势力范围内,由个人的殊荣发展到了家族的光宠,并形成了极为显耀的权势;三是她的人生命运离奇多变。说她复杂,一是指她曾使国人倾倒,后又倾国人;二是她没有擅权弄柄,杀戮朝臣,颠覆社稷,但却安荣显贵,骄
奢淫逸,放纵家族为非作歹;三是在爱情上,她是被追求者,又是被牺牲者,令人羡慕,又让人叹悲。因此,杨贵妃被缢死马嵬后,众多吟咏的诗作中便出现了迥异的观点,甚至针锋相对的现象。
在众多诗歌中,诸多文人学士对“马嵬兵变”中杨贵妃的死寄予了高度的同情,为她的死“鸣不平。”我们看看下面几首:
“马嵬烟柳正依依,又见銮驾幸蜀归。泉下阿蛮应有语,这回更休怨杨妃。”唐诗人罗隐的这首《帝幸蜀》,从中和元年(公元881年)黄巢军攻克长安,唐僖宗逃蜀之事,表达了对杨贵妃之死的态度。这首诗构思别致,表现手法奇妙。而表达之意非常明白,即讽刺批评了那些把安史乱由妄加在杨贵妃身上的观点。清同治年间诗人赵长龄《马嵬》一诗:“不信曲江信禄山,渔阳鼙鼓震秦关。祸端自是君王启,倾国何须怨玉环。意亦如此。这首诗简洁直浅,观点鲜明。安史乱由,罪责当谁,读者不难辨知。
李益是中唐一位杰出的诗人,他曾先后两次途经马嵬驿,怀古抒情,写下了三首诗歌,其中一首《过马嵬》写道:汉将如云不直言,寇来翻罪绮罗恩。托君休洗莲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
其时,安禄山反迹已露,有识之士早已看出。可是满朝文武,却没有一个须眉男子直言谏上,改变事态。两京沦陷,君臣西逃时,竟把罪责加在了杨贵妃身上,显然是不公正、不合理的。不由诗人不为杨贵妃鸣冤叫屈,“留记千年妾泪痕”,深沉之冤,不平之气溢于言表,扑面而至。诗人在另一首《过马嵬中》又写道:”金甲银笙尽已同,苍茫罗袖隔风尘。浓香犹自随銮辂,恨魄无由离马嵬,南内真人悲帐殿。东溟方士问蓬莱。唯留坡畔弯环月,时送残辉入夜台。”
长安收复,玄宗回京,一切依旧。唯有杨贵妃尸骨留在了马嵬坡。她孤魂无依,遗恨满腔。诗人表达的情感,极易引人共鸣。
晚唐大诗人李商隐咏写的马嵬诗可与李益引为同调。他的诗作鞭辟入里,揭示本质,把酿成“安史之乱”的责任完全归到唐玄宗身上,廓清了许多迷雾。他的《马嵬二首》之一云:“冀马燕犀动地来,自埋红粉自成灰。君王若道能倾国,玉辇何由过马嵬?”这道诗首句概括了“安史之乱”初起时的情景,第二句从两面落笔,持论确当,先说杨贵妃之死,是玄宗一手导致的;再言他西逃幸蜀,丢了皇位,也是咎由自取。这一切都是自作自受,最后指明责任全在唐玄宗本人。这首诗语意深邃,观点辨证、洞察实质,是有关杨贵妃诗中一首难得的佳作。
古来很多人认为杨贵妃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罪在不赦。不少诗人也持这种“女人祸国”论,在这种观点的诗中,影响最大的当推杜甫的《北征》诗云:”忆昔狼狈初,事与古先别。奸臣竟菹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杜甫在诗中回顾了当年的兵变和兵变后历史的发展;对“马嵬兵变”做了简单评价,维护唐玄宗之意显而易见。在他看来,唐朝鸿运的中衰,责任不在“明皇”李隆基,而在于杨贵妃及其家族。显然,杜甫是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以儒家思想来立论的。在此观念中,圣明的天子永远圣明、无由指责,连唐玄宗的狼狈逃蜀也是“与古先别”。
与杜甫持类似观点的还有一些诗人。刘禹锡在他的《马嵬行》中有“军中诛戚族,天子舍妖姬”的诗句。”“戚族”“妖姬”专指杨国忠、机贵妃。从用词的褒贬色彩上就明显地表现出了作者的思想倾向。
明代诗人石川席在《马嵬怀古》一诗中写道:”玉貌红颜称太真,当时寄发宠恩新。胡儿向事先忘母,是使妖姬逼上宾。清代诗人李化楠的《杨贵妃墓》,表达的也是这样的观点。
诗云:”香肌红颜貌如仙,一曲霓裳绝可怜。谁使君王西出走当时还赐洗儿钱。”这两首诗着眼于杨贵妃的美貌及其荒淫腐化的生活,认为她是“以色祸国”,把“安史之乱”的祸由推在了杨贵妃身上。
在吟咏杨贵妃的诸多诗歌中,除了泾渭分明,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外,还有一些诗人站在其他不同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清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林则徐路过马嵬,作有《题太真墓》(八首),其第一首写道:”六军何事驻征骖,妾为君王死亦甘。抛得娥眉安将士,人间从此重生男。”林诗以杨贵妃的语气,表达了甘愿牺牲自己保全唐玄宗、乃至整个唐王朝命运的可贵品质,把杨贵妃的死境界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尾句又暗含着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唐玄宗薄情寡义的谴责。感情沉郁,引人深思。

本文发布于:2023-06-09 05:53: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62612356999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听人爱的《梨花颂》.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听人爱的《梨花颂》.pdf

标签:诗人   贵妃   观点   兵变   京剧   命运   表达   长安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