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检测(十九) “古诗歌形象题”专项强化练
(时间:40分钟满分:48分)
题组一对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一落索
周邦彦
眉共春山争秀,可怜长皱。莫将清泪滴花枝,恐花也、如人瘦。清润玉箫闲久,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请结合词句,分析词中的人物形象。
答:
参考答案:这首词刻画了一位美貌而愁苦的思妇形象。(2分)通过与“春山争秀”的眉峰、花“如人瘦”等写出她的容貌之美;(1分)通过蛾眉“长皱”“泪滴花枝”“玉箫闲久”“倚栏”、问“亭前柳”等,表现了她内心的愁怨。
(2分)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河渎神
[唐]张佖
古树噪寒鸦,满庭枫叶芦花。昼灯当午隔轻纱,画阁朱帘影斜。门外往来祈赛客,翩翩帆落天涯。回首隔江烟火,渡头三两人家。
这首词下阕描写的景物有着怎样的变化?请简要阐述。
答:
参考答案:时间上的变化:前两句描绘了白日的江景,后两句则勾勒了夜幕
下的江渚;(2分)基调上的变化:前两句尚有一些热闹,后两句则显得清冷、萧疏。(3分)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和君贶题潞公东庄①
司马光
嵩峰远叠千重雪,伊浦低临一片天。
百顷平皋连别馆,两行疏柳拂清泉。
国须柱石扶丕构②,人待楼航济巨川。
萧相方如左右手,且于穷僻置闲田③。
[注] ①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作者自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至元丰八年(1085),退居洛阳,本诗即作于此段时期。君贶(kuàng),司马光的朋友,二人多寄赠唱和之作。潞公,即北宋宰相文彦博,潞国公是其封号。东庄,文彦博洛阳宅第。②丕构:大厦。③名相萧何辅佐汉高祖,曾被视为左右手,殊荣加身,然而终遭猜忌,于是他“置田宅必居穷处”。
诗歌前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描述。
答:
参考答案:一幅辽阔恬静的田园山水画。(2分)远处嵩山重峦叠嶂,覆盖着皑皑积雪,茫茫的伊水水天
相连,浑然一色;近处辽阔平整的土地连接着楼台,低垂的柳枝轻拂着清泉。(3分;答出一联给2分,答出两联给3分;意思对即可)
4.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野蚕
[唐]于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春蚕
[明]刘基
可笑春蚕独苦辛,为谁成茧却焚身①。
不如无用蜘蛛网,网尽蜚②虫不畏人。
[注] ①焚身:指缫丝时先把茧投入沸水中烧煮。②蜚:通“飞”。
这两首诗中的蚕分别是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于诗中的蚕是甘于牺牲的形象:野蚕采食青桑吐丝成茧,甘愿牺牲自己,衣被生民。(3分)刘诗中的蚕是盲目牺牲的形象:春蚕独自辛苦,却不知为谁吐丝成茧,还要遭受焚身之难。(3分)
5.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5分)
游月陂
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