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二语文上册专项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

更新时间:2023-06-09 02:33:36 阅读:5 评论:0

古代诗歌阅读
经典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以想象开篇,“北山”“白云”交代张五居住的环境,烘托出他恬然自得的心境。
B.雁在古代作品中常作为信使代称,诗中“心随雁飞灭”一句暗示作者与友人音信难通。
C.清秋的山里风景宜人,尽管因时近黄昏,作者心头泛起哀愁,但他却饶有观赏的兴致。
D.诗歌创造了高远清幽的境界,平淡自然而意味隽永,具有山水田园诗的典型特色。
2.这首诗的七至十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这与“寄张五”有何关系?(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临终作
袁陟
青霭千峰暝,悲风万古呼。
其谁挂宝剑?应有奠生刍。
皎月东方陨,长松半壑枯。
山泉吾所爱,声到夜台无。
(注)①袁陟:生卒年不详,字世弼,号遁翁,洪州南昌人,仁宗庆历六年进士,历当涂县令、太常博士,官终殿中丞,卒年三十四岁。②春秋时吴季札奉命出使,路过徐国,徐君爱其剑,但不好意思开口。待季札完底使命,再经徐国,徐君已亡。季札认为所佩之剑旱已心许徐君,于是将剑挂于坟树而去,以示不负友人。③“生刍”语出《诗经·小雅·白驹》:“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后汉书·徐穉传》:“及林宗(郭泰)有母忧,穉往吊之,置生刍一束于庐前而去。”④夜台:墓穴。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是一首自挽诗,通过自己墓穴自然环境的描写和典故的运用来展示墓穴主人的人品与情操,是诗人死前的自我鉴定。
B.首联以对句形式勾写想象中的墓穴的自然环境。千峰被浓雾所笼罩,墓地四周只见一片茫茫夜色;耳边呼号着“万古”不歇的悲风。
C.颔联通过两个典故,突出墓穴主人即诗人自己的人品学问。诗人相信死后一定会有心意相投的神交、不求闻达的高士前来祭奠。
D.末联着重表现了诗人对年命将逝的恐惧。生前所爱听的山泉声,死后将再也不能听到,留恋现世和悲叹自身的情感显而易见。
4.王国维认为“一切景语皆情语”,请结合这首诗的颈联谈谈你对“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理解。(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明妃曲(节选)
陆游
汉家和亲成故事,万里风尘妾何罪?
掖庭终有一人行,敢道君王弃蕉萃
双驼驾车夷乐悲,公卿谁悟和戎非!
太古以来无寸草,借问春从何处归?
(注)①此诗作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当时诗人70岁,居于故乡山阴。当时南宋政府对金人多采和亲的政策。②蕉萃:同“憔悴”。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两句中,陆游认为汉与匈奴和亲是外交惯例,昭君是和亲制度的牺牲品。
B.第三、四句借昭君的心理活动描写,塑造了留恋君恩、怨而不怒的昭君形象。
C.第六句,诗人委婉表达了对南宋和亲政策的立场,暗示了群臣与其政见不合。
D.“双驼”点明塞漠之地,“无寸草”写出塞漠的荒僻,暗示昭君异域生活不易。
6.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分析最后两句对全诗情感表达的作用。(6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平乐·红笺小字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说尽”二字语淡情浓,写出欲尽却难尽的情思;“鸿雁”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相思难传。
B.下片转为写景,斜阳、遥山、帘钩等景物,构成了一幅表面平静舒缓、实则蕴含着感情浪涛的图卷。
C.“斜阳独倚西楼”句,生动描绘出一位夕阳之下形单影只、斜倚窗轩、望远怀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D.此词用语雅致,语意恳挚,抒情婉曲细腻,其中运用了一些传统文化意象,深情含蓄,音韵悠长。
8.“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是如何表达词人相思之情的?请简要分析。(6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洛之越
孟浩然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
(注释)①孟浩然素怀功名之心,四十岁到长安应举,不第,求仕无果;于是到东都洛阳游览,滞留半年有余;次年秋,从洛阳动身漫游吴越,本诗作于诗人从洛阳往游吴越前夕。②《晋书·文苑·张翰传》有句云:“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叙中含情,回顾过往,慨叹人生的失意无奈,读之令人油然而生悲凉沧桑之感。
B.颔联每句句中倒装,两句前后又倒装。一倒装,诗句顿时劲健,符合格律,富于表现力。
C.颈联“扁舟泛湖海”一句紧承颔联,是“山水寻吴越”路线的具体化,暗扣诗歌的标题。
D.从诗歌标题及内容分析,这首诗应该是赠别诗,类似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10.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后两联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礼部李侍郎·白鹭
刘长卿
亭亭常独立,川上时延颈。
秋水寒白毛,夕阳吊孤影。
幽姿闲自媚,逸翮思一骋。
如有长风吹,青云在俄顷。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延颈”写白鹭盼望诗人到来,“寒”“孤”二字透出久待不至的凄凉落寞。
B.颈联运用拟人手法表现白鹭的心理:自有美姿,渴望振翅长空,一展风采。
C.尾联字面上是说如果有长风吹送,白鹭必能高飞远举,实际上另有深意。
D.全诗运用外形、动作、心理等方法,描写出白鹭优美的形象和高雅的气质。
12.咏物诗讲究“粘脱”。粘,即笔墨集中在写物上;脱,即离开此物而言它。一首好的咏物诗,应该是粘脱自如。请具体分析本诗在这方面的特点。(6分)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
元好问
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西北神州,依旧一新亭。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注)①新亭: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表示痛心国难而无可奈何。②钓鱼坛:指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的钓坛。
1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三句凸显词人的忧国之情,词人醉后天不亮就起来舞剑,并且吟诵《短歌行》感叹人生短暂。
B.正值国难,西北神州沦陷,令人难过,而“三十六峰”三句陡转,表明词人雄心不泯、壮志不消。
C.下片开头三句发出悲慨,虽然词人自以为是豪侠,但双鬓已斑白,仍未为国立功,显露无奈之情。
D.“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两句以问句表达豪情,词人虽已年老,但仍想建功立业,封侯留名。
14.简要赏析结尾处“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的表达效果。(6分)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读史
王安石
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
当时黮闇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
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
(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
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功立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
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
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
2.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6分)
参考答案
经典练习
【答案】
1.B
2.①描绘了诗人在清秋薄暮时分登高所见的寻常景象,傍晚归来的村人安闲从容,自然界的景物静谧优美;②景象中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孤寂惆怅,渗透着诗人对友人张五的思念之情,引出结尾与张五相约“共醉重阳节”。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B.“暗示作者与友人音信难通”理解有误。“心随雁飞灭”意为诗人的心似乎也随雁消逝在天际。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以及作用的能力。“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是写从山上四下眺望。天至薄暮,村人劳动一日,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有的行走于沙滩,有的坐歇于渡头。显示出人们的行动从容不迫,带有几分悠闲。再放眼向远处望去,一直看到“天边”,那天边的树看去细如荠菜,而那白色的沙洲,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似乎蒙上了一层月色。作者既未着力刻画人物的动作,也未着力描写景物的色彩。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写来,是那样平淡,那样自然。既能显示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又能表现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象。登高而望,只见“归村人”,而不见友人踪影,登高所见的清秋薄暮景色蕴涵着一种淡淡的孤寂惆怅,所以要相邀重阳节携酒登高而醉。表现了对张五的思念,引出结尾与张五相约“共醉重阳节”。
【答案】
3.D
4.①“一切景语皆情语”的意思是说,诗歌中的一切景物描写都是为抒情服务的。②《临终作》的颈联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皎月”在东方陨落,“长松”于半壑枯槁,这是借自然物的消逝来寓言自己生命即将逝去。月虽陨,但它曾皎洁无比;松虽枯,但它却坚挺不弯。
诗人借此来表现自己卓尔不群的高洁品格和坚挺节操。③这两句诗字里行间洋溢着健康的格调和高度的人格自信,生动地诠释了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论断。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D.末联着重表现了诗人的愿望:生前所爱听的山泉声,不知死后能否在夜台(墓穴)中听到?诗人生动具体地抒写了自己热爱生活的情怀。人虽然埋进了墓穴,人间的美好事物,却使他永远难忘。他想到的不是饮食男女,而是那沁人心脾的山泉声。这种生活喜爱,更进一步表明他是一位洁身自好、不同流俗的诗人。选项内容情感理解错误。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情景交融的特点的能力。“一切景语皆情语”指的是诗词中所有景物都寄托有情思,强调情思要通过写景表现出来。“皎月东方陨,长松半壑枯”,景中寓情。“皎月”陨落,“长松”枯槁,表面描写墓穴周围景色,实际赞美墓穴主人的人品。这两句以惋惜的语调宣布:一位有皎月般高洁品格和长松般坚挺节操的诗人,与世长辞了。诗人借此来表现自己卓尔不群的高洁品格和坚挺节操。诗人临终时的乐观自信的精神是以景寓情的含蓄手法来表达的。透过外在的景物描写,就能领会到内含的深刻感情,生动地诠释
了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论断。

本文发布于:2023-06-09 02:33:3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6249216698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新教材高二语文上册专项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新教材高二语文上册专项练习 古代诗歌阅读(答案).pdf

标签:诗人   诗歌   墓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