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生活中有许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一带电。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能够活动起来并产生电流。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活动中,能依据已有学问,运用规律推理,对观看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展同学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熟悉正负电荷。
三、教具预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准备用手里拿着的美丽小气球给大家表演一个魔术,想不想看呀?
生:想看!
师:小气球与纸片接触,很明显不能将纸片吸起来。那么,我把小气球在头上摩擦几下再与纸片接触,同学们留意看,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纸片被吸起来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板书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二)体验静电现象
试验1:用梳过干燥头发的塑料梳子渐渐靠近碎纸屑,你发觉了什么?
生:摩擦过的塑料梳子能吸起碎纸屑。
试验2:用梳过头发的干燥梳子再次靠近头发,你发觉了什么?
生:头发飘起来了。
师:为什么会消失这样的现象?
生:塑料梳子经过摩擦,产生静电,就把纸屑和头发吸起来了。
师:你还见过那些类似的现象呢?利用身边的物品(如:文具、书本、头发、桌椅、衣服等)通过摩擦等方式体验静电现象。
老师引导同学解释自己体验的静电现象:你用了什么材料?你是怎么做的?发生了什么现象?
指名同学谈谈自己的体验。
小结:通过摩擦的方法可以使一些物体带上静电,其实生活中还有一些静电现象不是通
过摩擦产生的,比如:电视屏幕带电。静电存在于我们四周的一切物质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三)熟悉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熟悉电荷
师:我们找到也看到了这么多的静电现象,同学们不觉得惊奇么?既然静电存在于全部的物质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
(1)出示课件:正电荷和负电荷
讲解:物质同时具备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由于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当物体受到外界影响(如:摩擦)时,物体表面的电荷发生了转移,正、负电荷数就不一样了,物体就显示带电了。
(2)出示课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
讲解:当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梳子和头发摩擦,头发上的电荷发生了转移,跑到了梳
子上,梳子有了多余的电荷显负电;头发因缺少电荷而显正电。
2、熟悉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活动一: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
师:用充气气球摩擦头发,气球带负电,头发应当带什么电?
生:正电。
师:当气球再去接触头发时,你观看到什么现象?
生:气球能把头发吸起来。
课件出示示意图。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教学设计活动二:让两个都用头发摩擦过的充气气球相互靠近,观看有什现象发生?
提问:(1)两个都用头发摩擦过的充气气球带什么电?
(2)你观看到什么现象?(课件出示示意图)
(3)这和我们了解到的哪一种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相像?
小结: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相互排斥,跟磁铁的现象类似。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四)熟悉电流的形成
1、熟悉电流的形成(出示课件)
静电虽然是由于电荷转移形成的电现象,但是在静电中,电荷是不能活动的。我们生活中使用的电,电荷是能持续活动的,我们称之为"电流'。电荷的活动需要导线作为通过的道路,电荷在导线里根据肯定的方向不断的活动起来,就像不停开动的缆车一样。这样,我们使用的电灯、冰箱等才能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