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 电荷
一、选择题
1.带电微粒所带的电荷量可能是下列值中的( )
A .2.4×10-19C
B .-6.4×10-20
C C .-1.9×10-19C
D .4.0×10-17C
【答案】 D
【解析】任何带电体所带电荷量一定是元电荷191.6010C e -=⨯的整数倍。故选D 。 2.下列对电现象及规律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
A .自然界中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
B .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C .摩擦起电说明了电荷可以创生
D .带电物体一定具有多余的电子 【答案】 A
【解析】A .自然界中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故A 正确;
B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故B 错误;
C .摩擦起电是由于电子的转移,并非说明了电荷可以创生,故C 错误;
D .带正电物体有多余的正电荷,带负电的物体有多余的带负电的电子,故D 错误。 故选A 。
3.关于元电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元电荷就是电子或者质子
B .元电荷是指的1
C 电荷量
C .电荷量很小的电荷就是元电荷
D .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答案】 D
【解析】
元电荷是一个基本电荷,是最小的电荷单位,所有带电体的电荷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它的大小等于一个电子或一个质子的带电量,为191.610
C -⨯,但他不是电子也不是质子。
故选D 。
4.人站在绝缘板上,手扶着起电机,头发会竖起来并散开,其原因是头发带了同种电荷并相互排斥的结果,则头发带电的方式属于( )
A .摩擦起电
B .接触起电
C .感应起电
D .以上方式都不属于
【答案】 B
【解析】人站在绝缘板上,手扶着起电机,电荷通过人体传向头发,使头发带同种电荷,根
据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出现头发竖起来。头发带电的方式属于接触起电。故选B。
5.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M、N,带电量分别为4q和2q。两球接触后分开,M、N的带电量分别为()
A.3q,3q B.2q,4q C.2q,4q D.q,q
【答案】A
【解析】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两球接触后分开,两球带电量会均分,球接触后分开,M、N
的带电量分别为
42
3
22
M N
M N
q q q q
q q q
++
''
====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6.如图所示,均不带电的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这是因为()
A.空气中的正电荷转移到了毛皮上B.空气中的负电荷转移到了橡胶棒上C.毛皮上的电子转移到了橡胶棒上D.橡胶棒上的电子转移到了毛皮上
【答案】C
【解析】均不带电的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这是因为毛皮上的电子转移到了橡胶棒上而使橡胶棒带负电,毛皮由于缺少电子而带正电。
故选C。
7.图示是“静电章鱼”实验。该实验具体做法:分别使塑料丝和塑料管带电,然后将塑料丝抛向空中,塑料管放在其下方,此时塑料丝悬在空中,状似“章鱼”。由此可判断塑料丝和塑料管()
A.均带正电B.带同种电荷C.均带负电D.带异种电荷
【答案】B
【解析】塑料丝和塑料管间因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呈章鱼状,由于不知塑料丝和塑料管怎么带电的,故电性无法判断。
8.如图所示,两个互相接触的导体A和B不带电,现将带正电的导体C靠近A端放置,三者均有绝缘支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C,则A、B均不带电
B.若先将C移走,再把A、B分开,则A带负电,B带正电
C.导体A的左端感应出负电荷,导体B的右端感应出正电荷,但正、负电荷不一定等量
D.导体A的左端感应出负电荷,导体B的右端感应出等量的正电荷
【答案】D
【解析】AB.带正电的导体C靠近A端放置后,A的左端感应出负电荷,B的右端感应出正电荷,若先将A、B分开,再移走C,则A、B带上等量异种电荷,若先将C移走,A、B上的电荷发生中和,此时再把A、B分开,A、B均不带电,AB错误;
CD.导体A的左端感应出负电荷,导体B的右端感应出等量的正电荷,C错误,D正确。
故选D。
9.如图所示,用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靠近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但两者不接触。通过观察发现指针发生了偏转。关于这一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金属球带正电,指针带正电
B.金属球带负电,指针带负电
C.金属球带负电,指针带正电
D.金属球带正电,指针带负电
【解析】由于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所以会把同种电荷排斥到远处,把异种电荷吸引到附近。验电器的金属球距离玻璃棒(带正电)近一些,所以会带上相反的电荷,也就是负电荷,而指针距离玻璃棒(带正电)远一些,所以会带上相同的电荷,也就是正电荷。
故选C。
10.有一个质量很小的小球A,用绝缘细线悬挂着,当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B靠近它时,看到它们先互相吸引,接触后又互相排斥,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接触前,A、B一定带异种电荷
B.接触前,A、B可能带异种电荷
C.接触前,A球一定不带任何电荷
D.接触后,A、B一定带异种电荷
【答案】B
【解析】接触前,若A、B带异种电荷,相互吸引,接触后电量先中和,然后带同种电荷又互相排斥。接触前,若A不带电,由于静点感应A的两端出现近异远同的附加电荷,互相吸引,接触后电量先中和,然后带同种电荷又互相排斥,故选B。
11.A和B是两个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它们相互摩擦后,A带1.6×10-10C的正电荷,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摩擦前,A和B的内部没有任何电荷
B.摩擦过程中,电子从A转移到B
C.摩擦后,B一定带1.6×10-10C的负电荷
D.摩擦过程中,A失去1.6×10-10个电子
【答案】BC
【解析】A.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处于电中性,不是内部没有电荷,而是正负电荷的个数相等,整体对外不显电性,故A错误;
B.摩擦起电过程中转移的是自由电子,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即摩擦过程中A失去电子,转移到了B上,故B正确;
C.由电荷守恒定律可知,在电子的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A带电荷量为1.6×10-10C,B的带电荷量一定为-1.6×10-10C,故C正确;
D.摩擦过程中,A失去1.0×109个电子,D错误.
12.如图所示,左边是一个原先不带电的导体,右边C是后来靠近的带正电的导体球,若用绝缘工具沿图示某条虚线将导体切开,导体分为A、B两部分,这两部分所带电荷量的数值分别为Q A、Q B,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沿虚线a切开,A带正电,B带负电,且Q A>Q B
B.沿虚线d切开,A带负电,B带正电,且Q A<Q B
C.只有沿虚线b切开,才有A带正电,B带负电,且Q A=Q B
D.不管沿a、b、d哪一条虚线切开,都有A带正电,B带负电,且Q A=Q B
【答案】D
【解析】由题意可知,由于静电感应,使得A带正电,B带负电,导体原来不带电,只是在C的电荷的作用下,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向B部分移动,使B部分多带了电子而带负电,A部分少了电子而带正电。根据电荷守恒可知,A部分转移的电子数目和B部分多余的电子数目是相同的,因此无论从哪一条虚线切开,两部分的电荷量总是相等的。故D正确。
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