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摩擦起电教案
2023年摩擦起电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对探索自然事物感兴趣。
2、能大胆地进行操作实验,与同伴进行合作。
3、感知塑料小棒摩擦后可以吸取纸屑。
活动准备:
1、塑料小棒或塑料笔杆(彩色笔)、小木棍、梳子、尺子、碎纸屑。
2、记录单。
活动过程:
1、“猜一猜,想一想”,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大班科学活动:摩擦起电大班科学活动:摩擦起电。
(1)教师出示装满纸屑的篮子,请幼儿思考。
师:如果不用手直接拿纸片,用什么办法可以取出篮子里的小纸片。
(2)教师提供彩色笔,继续让幼儿探索取出纸屑的方法。
2、教师示范“摩擦起电”实验,让幼儿尝试实验。
(1)教师实验,幼儿认真观察结果。
(2)让幼儿实验,尝试用彩色笔取出小纸屑。
(3)教师根据幼儿实验进行提问,并进行小结。
小结:水彩笔在头上擦一擦就可以把小纸片吸起来了,是因为水彩笔与头发摩擦以后产生了静电,这种现象就叫摩擦起电
(4)让幼儿将没有在头上或者在其他处(衣服上)擦一擦的彩笔进行试验,然后与老师做的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大班科学活动:摩擦起电学习总结。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3、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摩擦起电”。
(1)教师介绍操作材料以及记录单。
(2)共同检验不同材料的实验结果。
4、讨论:
(1)为什么有的材料能成功实验?(塑料)
(2)试一试彩笔最大能吸起多大的纸片?为什么?
活动延伸:
这些塑料的材料除了与头发摩擦产生静电,还可以在哪里摩擦后也能产生静电,请小朋友去试一试。
2023年摩擦起电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感知摩擦起电现象,知道什么叫摩擦起电。
2.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1、已初步感知摩擦起电。
2、每人一把塑料尺子,碎纸屑,大块厚卡纸,泡沫渣,毛线头,细羽绒,小石子,水彩笔,铅笔等。
活动过程:
一、搬运小纸屑
小纸片怎么被吸起来的?
二、尝试与讨论
1.塑料尺在毛衣上反复摩擦几次,然后接近小纸屑。
2.有什么新发现?尺子摩擦后为什么会收起小纸屑?
3.幼儿操作。用吹鼓的气球表面、塑料袋表面、塑料笔或塑料梳子等。
活动结束:
生活中什么时候感到有静电?
活动延伸:
1.观察静电,如睡觉前,脱毛衣,看看能否听见“噼啪”的声音,能否看见“火星”。
2.了解如何消除静电,如用水或钥匙。
活动反思:
活动让孩子识别摩擦产生静电的材料,体验猜想和验证科学探究过程,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活动采用幼儿身边常见的现象,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注重幼儿发现交流和分享,活动符合“科学启智”研究理念和精神。基本完成预定目标。
2023年摩擦起电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的现象。
2、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电荷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4、培养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分析、概括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中和现象。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是教学重点,而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法建议: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课本图4—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
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