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学 习 目 标 | 知 识 脉 络 |
1.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使物体带电的方法,会从物质微观结构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难点) 3.理解电荷守恒定律.(重点) 4.知道电荷量和元电荷的概念,知道电荷量不能连续变化. | |
| |
1.两种电荷: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间的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原子
(1)原子结构:原子
(2)原子电性:原子核的正电荷的数量与核外电子负电荷的数量相等,整个原子对外界较远的位置表现为电中性.
(3)离子的电性:失去电子的原子为带正电的离子;得到电子的原子为带负电的离子.
4.常见的两种起电方式
(1)摩擦起电: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一些被原子核束缚得不紧的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得原来呈电中性的物体由于得到电子而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则带正电的现象.
(2)感应起电:
①自由电子:金属中离原子核较远的能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在金属中自由活动的电子.
②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间的相互排斥或吸引,导体中的自由电荷便会远离或趋向带电体,使导体靠近带电体的一端带异号电荷,远离带电体的一端带同号电荷的现象.
③感应起电:利用静电感应使金属导体带电的过程.
1.摩擦起电、接触起电这两种方式都能使绝缘体带电.(×)
2.静电感应现象是导体内部电荷的重新分布,显现出了电性.(√)
3.接触带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1.“当物体不带电时,物体内部就没有电荷”这种说法对吗?
【提示】 不对.当物体不带电时,物体内部也存在电荷,只不过正电荷数量与负电荷数量相等.
2.为什么导体能够感应起电而绝缘体却不能?
【提示】 因为绝缘体中几乎没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甲 乙 丙
图111
如图所示的图甲、图乙、图丙分别表示使物体带电的一种方式.
探讨1:试说明图甲、图乙、图丙分别代表哪种起电方式?
【提示】 图甲为摩擦起电、图乙为接触起电、图丙为感应起电.
探讨2:图甲中玻璃棒带什么电荷?其带电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玻璃棒带正电.原因是摩擦过程中玻璃棒失去电子.
1.三种起电方式对比
方式 | 摩擦起电 | 感应起电 | 接触起电 |
产生及条件 | 两种不同物体摩擦时 | 导体靠近带电体时 | 导体与带电导体接触时 |
现象 | 两物体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 导体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且电性与原带电体“近异远同” | 导体上带与带电体相同电性的电荷 |
原因 |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能力不同而发生电子得失 | 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受带正(负)电物体吸引(排斥)而靠近(远离) | 电荷之间的相互排斥 |
实质 | 均为电荷在物体之间或物体内部的转移 |
| | | |
2.三种起电方式分析
(1)摩擦起电过程分析:
分析摩擦起电问题时应明确原子核中的质子不能脱离原子核而移动,即相互摩擦的两个物体中转移的不可能是正电荷,转移的只能是负电荷即电子.带正电的物体一定失去了电子,带负电的物体一定获得了电子.
(2)接触起电过程中电子转移的规律分析
①带正电的物体与带负电的物体接触,电子由带负电的物体转移到带正电的物体上.
②带正电的物体与不带电的中性物体接触,电子由中性物体转移到带正电的物体上.
③带负电的物体与不带电的中性物体接触,电子由带负电的物体转移到中性物体上.
(3)感应起电方法分析
方法(一):
①将导体靠近带电体,导体内的自由电子受到带电体的作用力而定向移动,使导体中的正、负电荷分离;
②将导体分离后再移走带电体,则导体上两部分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方法(二):
①将一个导体移近带电体,用手接触一下导体(或用导线将导体接地);
②移走带电体,则导体带上异种电荷.
无论接触导体的哪一个位置都会得到相同的结论,因为接地时导体与大地连为一体,地球是远离带电体的一端.
1.(多选)用棉布分别与丙烯塑料板和乙烯塑料板摩擦,实验结果如图112所示,由此对摩擦起电的说法正确的是( )
【导学号:34522000】
图112
A.两个物体摩擦时,表面粗糙的易失去电子
B.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一定同时带上种类及数量不同的电荷
C.两个物体摩擦起电时,带上电荷的种类不同但数量相等
D.同一物体与不同种类物体摩擦,该物体的带电荷种类可能不同
【解析】 两物体摩擦时得失电子取决于原子对电子的束缚力大小,A错;由于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得失,所以两物体带电种类一定不同,数量相等,B错,C对;由题中例子不难看出同一物体与不同种类物体摩擦,带电种类可能不同,D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