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村中小
学生的健康成长和亿万农民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整个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关
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党和国家在着手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同时,不得不审视农村的教育,关注农村的教育数量和质量,不仅要让农村
孩子有学上,还要学有所获。
我国义务教育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过去的较长时间内,我国义务教育因为
尚未全面普及,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只能是用“数量代替质量”,我们只
能相信“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我国义务教育
的重心已经开始从注重普及转向了普及、巩固与提高并重的阶段,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重心。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
了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以及村村之间经济发展的极度不平衡,加之教育投入总量
不足,所以造成地区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长期以来,经费投入不足被认为是我国农
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核心障碍,在农村教育财政的机制和体制问题得到持续高度的政策
关注的同时,农村村级小学也逐渐走出了“被遗忘的角落”。
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谈到了我国农村教育
发展的总体目标时明确提出“在巩固‘两基’成果的基础上,努力实现全面普及九年
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要求。随后,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发出了
《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要求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
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施省级统筹为主,逐步完善“以县为主”管理体制。这一
改革意味着,我国农村地区从2006年开始将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免费教育。2006年9月1
日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纳入了法制轨道,要求各级政府明
确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切实加大对农村
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随着新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资
金短缺”的矛盾得到了极大的缓解,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不会再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失
学。但上得起学并不意味着能上得好学。目前,我国农村的“普九”基本上还是低质
量的“年限普九”。如何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如何实现由量的扩展到质的提
高的历史性转变,如何用素质教育的理念来对传统的农村教育进行改革,是农村教育
事业跨入新世纪走向现代化的发展需要。因此,在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后,提高教育质
量问题尤其是农村村级小学的教育质量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
中国教育的重点在农村,而农村教育的重点应该在村级小学。在我国,行政区划2
最底层的“村”,不管是亲族户集合体的村落还是移民户多姓杂居的村落,在现阶段都
形成了一定的自然格局和经济结构。依据这一情况,我国农村的基础教育在配置和布
局上,多数以乡镇为单位设置一所中心小学,在自然村落集中的中心位置设置一所或
多所村级小学或教学点。据教育部2006年教育统计数据表明,小学校数、教学点数全
国430926所(个),农村382642所(个),占全国小学校、教学点总数的88.8%,在
校生数为6676.1万人。由此可见,村级小学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基础,是中国数量最多、
分布最广、在校学生数最多的一级学校,农村村级小学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中国教育
的发展。
我国的农村村级小学教育质量在长足发展的同时,还是没有摆脱不受关注的位置。
从教育研究上看,农村村级小学几乎成了教育研究的真空地段。
①
虽然城市教育与乡村
教育的不均衡现象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针对农村村级小学开展的理论和实证
研究数量并不太多,质量和规格也不太理想。
提高农村村级小学教育质量是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农村义务教
育均衡发展的原动力。关注农村教育,就应该关注农村村级小学,关注农村村级小学
的教育质量。农村村级小学教育质量的表现形式是很复杂的,如学业成绩、心理品质、
健康体魄、道德情操、思想观念、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由于受主、客观等方面因
素的影响,其实是很难量化的。所以,虽然学业成绩并不能全面的反映学校的教育质
量,但其毕竟是学校教育质量最重要最直观的表现形式。因此,本文选择了学业成绩
作为切入点,从一个地区、一个乡镇、一个侧面窥视我国农村村级小学的教育质量情
况并对其发展进行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吸纳和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调
查研究和检视思考,透视农村村级小学学业成绩发展滞后的深层原因,提高农村村级
小学学业成绩,丰富和提升农村教育发展理论,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可持续发
展,实现农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
①
王蓉.农村教育:问题、挑战与对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6):14—16.3
一、问题的提出
(一)提高农村村级小学学业成绩的研究背景
1.提高农村村级小学学业成绩的可能性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农民素质的逐年提高,“多子多福”和“养儿防老”
等封建思想意识在逐步消除,使得我国农村人口的出生率急剧下降,造成农村的学龄
人口也在逐年减少。据教育部统计,到2006年,农村小学在校生数为6676.1万人,
较2002年的8141.7万人减少了1465.6万人,年均减少了293.1万人。农村小学学生
数量的持续下降,我们可以将许多优质的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公平配置,为集中财力、
物力、人力办好优质教育打下了基础,为关注农村小学尤其是农村村级小学的教育质
量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我国的义务教育普及的伟大成就。其重要标志是:2007年底,历时4年的西部地
区“两基”攻坚任务已如期完成。在410个攻坚县中,有368个实现了“两基”目标,
其余42个达到了“普六”标准。至此,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滞后、教育基础最为
薄弱的西部地区,“两基”人口覆盖率由2002年的77%提高到98%,初中毛入学率达到
了90%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
①
中国用了20多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一百多
年的历史进程,基本解决了让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上学,都能接受国民教育的难题,这
是中国教育、也是世界教育史无前例的伟大成就。义务教育普及广泛而全面,为农村
小学教育走上关注质量、提高质量奠定了基础。
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物质条件的改善,为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提供了丰富的物质
前提。在推进“普九”的工作中,政府一直秉持把实现“两基”的重点放在农村的基
本战略,多年来,形成了领导重视农村“两基”、政策倾斜农村“两基”、投入保证
农村“两基”、舆论导向农村“两基”的良好局面,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包括校
舍、教学仪器设施、课桌椅、生师比等各项指标均得到了明显改善。物质条件的改善
允许我们把办学精力由解决学校生存危机转到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上来。
②
2.提高农村村级小学学业成绩的必要性
穷则思变。农村义务教育由注重普及转向普及、巩固和提高并重,这是我国教育
发展方式上的一种“变”,“变”的目标是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可持续的
发展,实现这种历史性的转变具有现实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不在为吃不饱、穿不暖而发愁,现
在中国7亿多农村人最为关心的民生要事有三件:住房、求医和上学,而能上好学又是
①
人民教育观察员.2008年,基础教育发展五个关键词[J].人民教育,2008(1):3-6.
②
柳海民.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拐点:由普及外延转向提升内涵[J].教育研究,2008(3):33-34.4
重点中的焦点、难点、热点。虽然伴随着我国富民政策的逐步出台,农民的生活条件
得到大大改观,但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特殊性,广大农民并没有因为生活的逐步富裕
而改变其在社会上的地位,仍然寄希望于子女,寄希望于教育改变其地位、身份,这
种愿望日益强烈,对教育的期望值也日益提高。我们不能把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单
纯的、孤立的看成是教育问题,而是应该在遵循规律、促进发展的前提下,把其看成
是社会问题,这样才能便于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具体的说,农村义务教育不能
在停留在普及和质量低下的状态,而要在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持续改
善的同时,伴随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实现质的飞跃。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是解决教育公平的关键,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教育公平问
题主要集中在校际之间、城乡之间和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之间的公平,教育公平的
实现要以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和教育结果公平的实现为基础。
其中,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平等、教育过程平等是教育结果公平的前提,只有学
生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平等了,并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公平对待,那么教育结果的公平
才可能实现,这一点充分的说明了教育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彼此之间明显的质量
差距导致了学生在入学权利、学习机会和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上的不同。实现教育
公平必须从关注过程、关注质量入手,“关口”前移,把众所关注的入好高中、上好
大学的问题放到义务教育阶段来解决。具体的说,就是通过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
质量,增强广大农村学校学生的竞争实力,使他们与城市和优质学校学生具有相同的
入学权利、学习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
①
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特别是农村小学教育质量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教育均
衡发展主要有“量”的发展和“质”的发展两方面。“量”的均衡是指外延均衡,是
形式上的均衡,这种均衡主要是通过国家对义务教育的大量的、持续的投入来实现的。
近年来,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把农村教育作为教
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的加大投入力度,缩小了城乡教育在硬件设施的差距,使我
国农村学校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质”的均衡是指内涵均衡,是实质上的均衡,是
广大农村人真正期望的均衡。在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
不能以外延均衡代替内涵均衡,以形式均衡代替实质均衡。国家在基本完成形式均衡
的努力后,要及时调整农村教育发展重心,把发展战略转到重点解决实质上的均衡,
转到提升内涵、提高质量上。
3.提高农村村级小学学业成绩的理论稀缺性
学术界对农村教育的各种问题都有比较全面的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