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公共经济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
公共经济学是在传统的财政学基础上的拓展。把整个经济体系看成是由私人部门经济和公共部门共同构成的混合经济,认为市场不是万能的,需要通过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来弥补市场失灵,但公共部门在干预经济活动的时候也要进行成本—收益核算,所以公共经济学从本质上讲是一门研究资源配置问题的学科。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公共部门——亦称政府部门——经济活动的科学。
公共经济学研究对象是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规律性。
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适当范围和方法、主要后果及其与社会目标的关系。
前言:公共部门的界定
• 两类经济主体:
• 由政府及其所有的机构和实体组成的公共部门(Public Sector);
• 由个人家庭和私人企业组成的私人部门(Private Sector)
公共部门——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之和。
公共部门的两个行为特点:
• 行为效果的普遍性:其活动所产生的效果会覆盖全社会或某一区域范围的单位或个人;
• 行为过程的强制性:公共部门拥有垄断权利,其行为过程大多依赖于公共权利的行使得以完成。
公共部门的组成
• 政府部门(Government Sector)——在特定区域内行使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实体。
• 公共事业部门(Public Utility Sector)——产权归政府所有并依靠预算拨款维持其运转的单位总和。
• 公共企业部门(Public Enterpri Sector)——产权归政府所有或受政府直接控制的企业总和。
政府部门(公共部门的典型代表)
广义:政府政权机关的总和,包括国家立法机关、国家司法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国家行政机关(狭义的公共部门)、国家军事机关等。
政府部门拥有宪法赋予的强制性权力,它的主要职责是向全社会成员提供纯公共产品,不直接从事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所需经费完全依靠预算拨款。
公共事业部门
也提供一部分纯公共产品,如义务教育、防疫,但主要提供部分准公共产品,如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公园、电影院等。
公共企业部门
供水、供电、供气系统等垄断行业,由政府官员或政府任命的代理人经营,经营目标受政府控制和影响,其产品或服务也由政府制定。
前言:公共经济学的地位
现代社会多数是混合经济,所以存在两种资源配置的机制:私人部门市场机制和政府部门计划机制。公共经济学研究如何使两种机制配合达到社会发展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公共经济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
第一章 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1. 资源配置效率:含义与条件
2. 市场失灵:社会公共需要
3. 公共财政的职能
第一节 资源配置效率:含义与条件
1. 效率的含义:帕累托效率
2. 效率实现条件:MSB=MSC
1.效率的含义:帕累托效率
资源配置——如何把有限的生产要素配置到社会迫切需要的众多领域、众多部门的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上去,以实现最佳的资源使用效率。
需求的无限与资源的相对稀缺: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为谁生产。
资源配置效率的标准: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um、Pareto Efficient)——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变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具有效率的。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即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的重新调整而使得某人的境况变好,而同时又不使其他任何一人的境况变坏,那就是说明资源配置的状况不是最佳,也就是缺乏效率的。(帕累托效率准则)
如果一个社会处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用某种方式改变这一状态可以使一些人的境况变好,而其他人的境况至少不变坏,那么这种状态就不符合帕累托效率,对它所作出的这种改进被称为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
当一种资源配置状态下不可能进行帕累托改进时,就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的资源配置。
帕累托效率准则的实际含义
经济活动上的任何措施,都应当使“得者的所得多余失者的所失”,或者从全社会看,“宏观上的所得要大于宏观上的所失”。
效率实现条件:MSB=MSC
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即“帕累托效率”的条件是:配置在每一种物品和劳务上的资源的
社会边际效益等于其社会边际成本。
即:MSB=MSC
公平原则
福利经济学两大基本原则: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原则。
三种对公平的理解和认识:
• 规则公平
• 起点公平
• 结果公平:收入分配的结果(均等),贫富差距过大是不公平,缩小贫富差距是促进公平。(是评价收入分配状况好坏的标准,讨论公平是常常是指结果公平)
效率与公平的矛盾和统一
效率可以使财富增加,使公平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公平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效率的提高。
过分强调效率不利于低收入者的生存、社会认同等,不利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过分强调公平则会打击先进。
以效率为主,兼顾公平
第二节 市场失灵:社会公共需要
1.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
2.市场机制的失灵:公共物品或服务
3.市场机制的失灵:收入分配不公
4.市场机制的失灵:经济稳定发展
5.政府经济活动范围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
• 所有的生产资源都为私人所有;
• 所有的交易都在市场上发生,并且每一市场都有众多的购买者和销售者;
• 没有任何购买者或销售者能够单独操纵价格;
• 购买者和销售者都可享受充分的信息;
• 资源可充分流动并且可无任何阻碍地流向任何使用者;
古典经济学认为:市场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
实现条件:
P=MPB=MPC=MSB=MSC
市场机制的失灵有两类:
• 现实的市场通常难以达到完全竞争市场的要求
• 即使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市场运行结果也可能不符合经济福利的准则。
第一类市场失灵
1.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
2.外部性(Externality)
正外部性/负外部性/私人成本/社会成本
3.公共产品(Public Good)
排他性/搭便车
4. 风险与不确定性(Risk and Uncertainties):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
第二类市场失灵
1.优值品(Merit Goods)
2.收入分配不公(Unequal Distribution)
即使资源配置处于帕累托最优,但由于财产制度、家庭出生、歧视等因素四个人拥有的生产要素存在差异,提供生产要素的机会也不均等,从而导致收入分配在起点、过程和结果的不公平。
3.失业与通货膨胀(Unemployment and Inflation)
失业—劳动力未得到充分利用;通胀—价格不能指导资源的配置。
政府经济活动范围
• 由于存在市场失灵,资源难以达到福利经济学的要求:效率和公平。所以需要公共部门的介入(不是取代)市场失灵的领域。
• 社会公共需要——相对于个别需要而言,指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或以整个社会为单位而提出的需要。
• 政府的经济活动
– 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 调节收入分配
–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第三节 公共财政的职能
1. 资源配置的职能
2. 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3.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职能
本章小节
1. 市场经济的宗旨是:自由、道德、法律、公平
2. 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是有效率的
3. 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存在失灵情况:外部性、公共物品、收入分配不公、经济波动
4. 政府经济行为包括:
1 资源配置(解决外部性和公共物品问题)
2 调节收入分配
3 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第二章 外部效应
主要内容
1. 市场经济效率的证明
2. 外部效应的定义及其分类
3. 外部性问题和政府的矫正措施
一、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效率的证明
1. 完全竞争市场中,商品的均衡价格实现了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2. 完全竞争市场:
均衡价格=私人边际效益=社会边际效益
P = MPB = MSB
1. 完全竞争市场,供求均衡可以使买者和卖者实现福利最大化
买者的福利
• 消费者自己是从购买的物品中得到多少收益的最好判断者。
• 消费者剩余(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他们实际支付的量),衡量了消费者从一种物品中得到的(买者自己感觉到的)利益。
• 支付意愿:买者愿意为某种物品支付的最高量
消费者剩余 =支付意愿-实际支付的量
图: 用需求曲线衡量消费者剩余
价格对消费者剩余影响
卖者的福利
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量—卖者的成本
衡量卖者得到的利益
图:生产者剩余的增加
市场均衡时的福利状况
消费者剩余=买者的支付意愿—买者的实际支付
衡量买者得到的利益
生产者剩余=卖者得到量—卖者的成本
衡量卖者得到的利益
总福利 =买者得到的利益+卖者得到的利益
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
总剩余
总剩余=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买者的评价-卖者的成本
图: 总剩余
价格变化对总剩余的影响(1)
价格变化对总剩余的影响(2)
二、外部效应的定义及其分类
• 外部效应或者外部性: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无偿的影响。有利的影响称为正外部性,或者外部经济。相反,称为负外部性或者外部不经济。
• 也可以定义为: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收益。
• 分类(P21页)
负外部性
负的外部性(外部成本、外部不经济)——值给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正外部性
正的外部性(外部经济、外部效益)——指给交易双方之外的 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放映的经济效益。
三、外部性问题和政府的矫正措施
外部性的低效率
私人成本和收益不相等,所以在存在正的外部性的时候不能得到足够的供给,但存在负的外部性的时候,出现过度供给。
1. 生产铝形成的外部性问题及其矫正
2. 教育形成的外部性问题及其矫正
两个基本概念
• 外部性的内在化:改变激励机制,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每扔一公斤垃圾就收5元,随地吐痰罚款5元,政府助学金)
• 庇古税:用于纠正负的外部性影响的税收。(为了纪念最早提出这种税收方法的经济学家 Arthur Pigou, 1877-1959)
外部性的纠正
1.私人部门纠正外部性的方式
• 界定产权
• 合并(一体化、内部化)
• 社会道德
2.政府部门纠正外部性的方式
(1)征税和罚款
庇古税: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税收。 根据产量 按外部成本
罚款
(2)补贴:存在正的外部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