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经济学角度初探我国义务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
作者:邓 慧
来源:《商情》2008年第40期
【摘 要】在十七大中党和政府提出了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些足以表明我国开始从关注效率问题转向全面考虑和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而如何实现最大优化,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话题。本文从教育资源配置角度,来初步研究我国义务教育公平与效率问题,通过从边际理论探讨,假设性的提出公平与效率谐调系数的模型构建。
【关键词】经济 义务教育 教育效率 教育公平
公平与教育,逻辑上说不是一对矛盾,但两个相关概念在一定情况下往往产生矛盾。公平与教育如何协调得当相得益彰,从而达到“双赢”。我们要寻求它的平衡点,寻找它的最佳区域。教育作为立国之本,教育的公平与效率更是一个既关系到教育的公平和民主,又关系到教育投资效率的复杂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直接影响着政府的决策,同时也反映在推动
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依托,因此处理好教育的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十分重要而难以解决的矛盾。
一、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概念
从经济的角度进行,公平是一种对社会分配的判断。自由主义阶段斯密,从其“整个价值倾向上看,他是主张以机会均等作为经济公平的核心判断标准”,机会公平是指起点的公平,即在起点上,所有人都应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是一种水平公平。新概念阶段的观点认为,教育平等不应该只是机会的平等而且也应该是结果的平等。这是一种水平的结果公平的观点。也就是说学生应该得到同样的发展。无论是从自由和权利的角度,还是从经济的角度,教育的机会公平都应该予以保证的,而且这种公平是水平公平,即所有人受到同一对待。而从结果公平的角度来看,不是基于不平等的结果不相同反映是纵向的公平,而结果的相同反映的是水平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