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核心评估域新教育公平理论的基石--兼论新时期教育公平的转型

更新时间:2023-06-08 20:23:44 阅读: 评论:0

教育科学文摘2019年第1期教育思想与理论
以人为核心评估域:新教育公平理论的基石
—兼论新时期教育公平的转型
程天君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7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9年第1期,约13000字
新时期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热切期盼与优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且发展不均衡”。因此,新时期的教育公平需要转型,特别是要能回应人民群众对于教育的期待从“有数量”到“有质量”、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倡导新的教育发展观:
从追求规模转向追寻质量
由于新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当前教育改革的重心集中在如何通过教育供给侧改革实现广泛而高位的“新”教育公平,教育也需要从关注以规模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重视以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1•追求规模:工具合理性的忧思
改善教育资源配置一直是政府履行教育公平治理义务的首要着眼点,教育投入的力度和重视度都是空前的,这极大地缓解了处境不利的家庭接受教育的物质压力。可教育投入水平并不决定教育公平程度,“经济水平对教育的影响与促进教育公平是两个不同质的问题:前者主要意味着教育投入总量的增加与否,后者关注的主要是如何分配和使用有限的教育经费。”由于新时期教育公平具有不平衡不充分的多层次性特征,期望利用“补偿原则”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显得治标不治本。
可以预见的是,以规模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观念侧重工具合理性,实践中虽能够满足人民群众“有学上”的基本需要,但无法迎合新时期“上好学”的深度价值追求;而新教育公平需要教育发展更重视以质量为核心的价值追寻。
2.追寻质量:价值合理性的肯定
工具合理性追求事物的最大功效,以获得最优收益;价值合理性则关怀意义的世界,“人”是最终的归
宿和目的。人的能力提高离不开有质量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质量的教育公平不是真正的公平.脱离了质量的教育公平只是低水平的形式公平,同时还会造成新的不公平。而且随着教育公平程度的不断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公平将代替保底的教育公平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新时期的教育改革通过提升教育质量让人获得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认知、合作、创新、职业等关键能力,全面提升育人水平,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社会实践的合理化进程既指向合乎“人”的目的,更指向“人”本身,它是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相互转化,也是工具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辩证统一。规模和质量并不矛盾,在教育机会相对饱和的新时代背景下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是新教育公平的现实要义。只有把“人”作为教育公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真正地、更有质量地“推进教育公平”。
秉承新的教育正义观:
从分配正义走向承认正义
教育公平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中存在诸多争论的一个重要原因,乃是对教育公平没有形成一个能够达成共识的清晰的概念。在既有研究中,教育公平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既是原则也是理想,既是过程也是结果,基于不同概念范畴的教育公平探讨往往各说各话。一般来说.“平等”代表了无差别的结果,“公平”指按照相同原则评价和处理事物,“正义”则是基于过程公平和结果平等的应然伦理。但由于在实践中“平等、公平和正义这三个概念都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它们的社会意义远远大于其学术意义.
其实践价值远远大于其理论价值”,人们常常把教育公平与教育平等、教育正义、教育自由视作同一范畴.忽视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差别,教育公平简化
•20•

本文发布于:2023-06-08 20:23: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62270246959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以人为核心评估域新教育公平理论的基石--兼论新时期教育公平的转型.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以人为核心评估域新教育公平理论的基石--兼论新时期教育公平的转型.pdf

标签:教育   公平   质量   合理性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