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胶造假调查:假蜂胶泛滥成灾造假⼿段⽐法律跑得还快(图)
蜜蜂飞舞,⾟勤酿造,便有了珍贵的蜂胶。⼈民币飞舞,⾟勤造假,便有了假蜂胶泛滥成灾。
蜂胶具有提⾼免疫⼒等保健作⽤,因此越来越成为⼴受欢迎的珍品。在中国这⽚辽阔的国⼟上,蜂胶每年的产量仅为350吨左右,提纯后的精制蜂胶约150吨。但是,据业内⼈⼠估算,中国市场每年销售的蜂胶数量,却⾼达1000吨左右。显然,这⾥⾯有⼤量的假冒产品。
所谓进⼝产品也不完全可信。中国蜂产品协会此前调研发现,来⾃澳洲新西兰的蜂胶产品,有七成以上都是掺假。有业界⼈⼠调研发现,美国本⼟市场所销售的蜂胶,也有许多掺假。
在这些假冒产品的冲击下,坚持做真品的良⼼商家⽣活得很不容易。他们不断地在研究新的检测⽅法、推动国家标准的升级,⼒图在道⾼⼀尺魔⾼⼀丈的游戏当中占得先机。这注定是⼀个艰苦的过程。
在蜂胶这个⾏业,对产品质量进⾏强制规范的国家标准每个好⼏年才能更新⼀次,这个更新速度由于远远慢于造假技术的更新速度,导致假货泛滥⽽⽆法处罚。业界⼈⼠呼吁,应该加快国家标准的更新频率,例如考虑每年更新⼀次。
造假何以猖獗
“假货实在是太多了,有的每瓶只卖⼏⼗块钱,⽼百姓哪⾥能搞清楚,可是很简单的⼀笔帐,只要算⼀算蜂胶的市场成本,再算⼀算这些蜂胶产品的蜂胶含量,⼀下⼦就能站出来,连成本都不够的产品哪能是真的?”江苏省保健养⽣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江苏克林特营养学校校长汪志祥向《第⼀财经⽇报》记者⽆奈地说。
汪志祥从事蜂胶进⼝⾏业⼗⼏年,多次陪同省市级领导到国外进⾏⾏业调研和学术交流,对真假蜂胶的分布可谓了如指掌。他介绍说,真蜂胶原料⽬前市场价格最低为800元每公⽄(巴西蜂胶1200元每公⽄),⽽杨树胶(⽤杨树芽、杨树⽪⼈⼯熬制的假蜂胶)的价格只有约200元每公⽄,巨⼤的利润空间刺激了不法商家造假。
杨树胶吃了虽然没有任何营养,但也没有明显的危害,所以消费者即便服⽤了假冒产品,也是浑然不觉、难以体验到。
⼀位不愿具名的蜂胶⾏业专家向《第⼀财经⽇报》记者介绍,90年代中期以前,蜂胶主要⽤于出⼝,90年代后期,逐渐开始⽤于国内保健⾷品的⽣产。据业内估算,蜂胶每年的产量仅为350吨左右,提纯后的精制蜂胶约150吨,⽽我国批准的以蜂胶为原料的保健⾷品约⼆三百个,蜂胶原料远远满⾜不了⽣产的需要,于是,蜂胶的掺假⾏为应运⽽⽣。⼀场打击假冒伪劣蜂胶制品的战⽃由此也产⽣了。
⼀位不愿具名的蜂胶⾏业专家向《第⼀财经⽇报》记者介绍,90年代中期以前,蜂胶主要⽤于出⼝,90年代后期,逐渐开始⽤于国内保健⾷品的⽣产。据业内估算,蜂胶每年的产量仅为350吨左右,提纯后的精制蜂胶约150吨,⽽我国批准的以蜂胶为原料的保健⾷品约⼆三百个,蜂胶原料远远满⾜不了⽣产的需要,于是,蜂胶的掺假⾏为应运⽽⽣。⼀场打击假冒伪劣蜂胶制品的战⽃由此也产⽣了。
坊间流传,制假者说蜂胶掺假已经流⾏⼗⼏年了,此话不假。1998年,杭州蜂之语公司在⼀次收购蜂胶的过程中,发现了⼀些团状、粘乎乎的东西,除了过于粘以外,从颜⾊、⽓味上看与蜂胶没有差异。技术⼈员经过讨论认为,这绝对不是蜂胶,从此,开始了蜂胶真伪鉴别的研究之路。⾄1999年,他们才了解到这种特别粘的东西就是杨树胶。廿⼀世纪来临,⼈们可以将杨树胶制成不粘⼿的状态,状态极象蜂胶,只能通过⽓味来鉴别,有的⼈则将杨树胶⼩量掺⼊蜂胶中,
临,⼈们可以将杨树胶制成不粘⼿的状态,状态极象蜂胶,只能通过⽓味来鉴别,有的⼈则将杨树胶⼩量掺⼊蜂胶中,掺假⽔平不断提⾼,可以做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中国蜂产品协会针对⼤量的所谓澳⼤利亚、新西兰蜂胶产品充斥中国市场,⾮法销售、⾮法宣传⼗分严重的状况,曾于2013年专门组团出访了澳⼤利亚和新西兰,通过分别与澳⼤利亚蜂业界有关专家、养
蜂⼯作者和悉尼⼤学药学院,新西兰国家蜂产品⼯作者联合会负责⼈等进⾏深⼊的交流;对悉尼、墨尔本、堪培拉、凯恩斯以及奥克兰等城市蜂胶产品的市场情况的实地考察, 详细了解了两国有关蜂胶⽅⾯的真实情况。
回国后,该协会致函国家⾷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进⼝澳⼤利亚、新西兰蜂胶产品提议监管、专门整顿。
致函中介绍了当地蜂胶市场情况:澳、新两国基本上不⽣产蜂胶,也不允许包括蜂胶在内的任何蜂产品原料和产品进⼝。因此,在两国境内和在中国销售的所谓澳⼤利亚和新西兰蜂胶产品的原料来源并⾮产⾃澳、新两国。经对收集到的流⼊澳、新的蜂胶原料样品进⾏分析,其感官和理化指标均不符合我国蜂胶国家标准(GB/T 24283—2009)的规定,质量远低于中国蜂胶。
他们还发现,在澳、新两国⽣产、销售约七成的蜂胶产品的⼤都是来⾃中国⼤陆和台湾地区的华⼈,进⼝来⾃中国的杨树胶,在悉尼和墨尔本华⼈办的⼯⼚加⼯成软胶囊等,冠以澳⼤利亚或新西兰蜂胶。主要卖给到澳、新旅游的中国游客,初步估算,每年⾄少有⼆百多万⼈次的中国游客购买所谓的澳、新蜂胶;另外,通过中国某些企业,以⽹购、邮购的⽅式在中国境内外⼤肆销售。在⽹络搜索澳、新蜂胶,琳琅满⽬,五花⼋门。
⽽中国⽅⾯,他们估算每年⾄少有10吨左右杨树胶出⼝到澳、新,估算可年产假蜂胶软胶囊⼀亿粒(0.5g/粒)左右,通过对澳、
新蜂胶市场销售价格调查估算,澳、新假蜂胶年销售额近⼈民币⼆亿元,基本上都卖给了中国⼈。
代表团将收集到的在中国销售,或声称经英国、⾹港转⼝到中国的各数⼗个所谓澳、新蜂胶产品的照⽚及相关宣传资料向澳、新两国有关⽅⾯求证是否是澳、新蜂胶产品,结果均予以否定。新西兰蜂协副主席Neil Stukey表⽰,这么多原料是怎么进⼝的,尚不得⽽知,即便进来的是真蜂胶,也是违法的,将报告政府展开调查。
代表团在澳、新的免税店、保健品店等购买了12份所谓蜂胶产品带回国,委托⾏业标准《蜂胶中杨树胶的检测⽅法》起草单位浙江⼤学动物科学学院对12个制成品检测发现:未检测到杨树胶的样品只有4个,含有杨树胶的样品⾼达8个。
检测技术经常被突破
杨树胶被发现后,有的⼈开始将杨树胶采⽤蜂胶的提纯⽅法,制成纯的树胶,打碎后加⼊蜂胶原料中,或将提纯后的杨树胶供应给其它不懂⾏的⽣产商。这种提纯后的杨树胶与提纯后的蜂胶在感官上没有多⼤的区别,很难鉴别,⽽其各项质量指标完全能够符合现⾏的蜂胶国家标准。很多⼈加⼊了制假⼤军,破坏杨树的树⽪、叶,使得⼤批的杨树枯死,影响了⽣态平衡,在当地政府的⼲预下,制假者转为采摘其芽孢来制备杨树胶。总之,由于没有权威⽽有效的鉴别技术的出台,监管政府部门难以实施切实有效的监管,在暴利驱使下,蜂胶的制假掺假现象⼀直难以得到有效节制。猖獗的制假掺假⾏为扰乱了蜂胶
的市场价格,蜂胶产品数量不断上升,⽽终端产品的价格却在不断下降,有的产品甚⾄开出了100粒60元的超低价格。另⼀⽅⾯产品的质量却⽆法得到有效保证,也严重影响了蜂农⽣产蜂胶的积极性。
2010年国家⾷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关于加强含蜂胶原料保健⾷品监管⼯作的紧急通知》(⾷药监办许[2010]131号⽂件),从监管的⾓度,政府加⼤了蜂胶收购、⽣产和经营的管理。但是,在科学认定假蜂胶的⼿段和依据上,仍然缺乏强有⼒的技术⽀持。
上述专家向《第⼀财经⽇报》记者表⽰,经过多年努⼒,⽬前,业界已经研究出三种主要的鉴别蜂胶的⽅法。这三种⽅法是:浙江⼤学研发的杨树苷检测法,杭州蜂之语公司研发的指纹图谱法;江苏出⼊境检验检疫局研发的质谱法。
道⾼⼀尺魔⾼⼀丈,造假跟科研相互赛跑,⽬前的鉴别⽅法,有的已经被部分⾼技术含量的造假者突破了。
这位专家介绍说,2012年,浙江⼤学研发出⽔杨苷检测⽅法,在蜂胶当中检测到含有⽔杨苷,就能证明这个蜂胶⼀定掺杂了杨树胶。但这个⽅法很快就被⼀些企业破解掉了——化学技术吧⽔杨苷从杨树胶当中分离出去。不过,由于有许多造假企业尚未掌握如何把⽔扬苷从杨树胶当中分离掉的技术,总体来看这个检测⽅法效果还不错。但到了2015年,分离技术已经被许多企业掌握,这个检测⽅法效果也越来越差。
⽬前虽然每⼀种⽅法都不完美,但是不同的⽅法相结合,假蜂胶基本上难逃照妖镜。
但是别急着乐观,技术上可⾏不代表实际中市场能够⾃动净化。实际上,市场想要健康化,还有很长的路要⾛。
最严⾷品安全法也⽆奈
2011年,中央电视台曾经再⼀次电视节⽬当中,曝光了蜂胶⾏业造假情况,引发全⾏业反响。然⽽⼏年之后的今天,情况并没有多⼤改善。蜂胶造假的监管,是⼀场⾼难度的游戏。
⾸先是,造假的新⼿段层出不穷,但国家标准的更新却没有那么快。
上述三种⽅法都还没有成为国家标准。上述专家向《第⼀财经⽇报》介绍,前两种⽅法已经通过了专家委员会的审定,列⼊了国家标准制定议程,只等国家标准委员会批准,预期明年可以实现。
在此之前,蜂胶⾏业将继续⾯临⼀种尴尬:有些产品即便⽤最新的科技⼿段检测出掺假,执法部门也⽆法处罚,因为它们符合国家标准。这种案例已经发⽣了好⼏起。
实际上不仅在蜂胶⾏业,蜂蜜⾏业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中国蜂产品协会去年曾经在检查中发现⼀家蜂蜜产品掺假,于是在协会⽹站上予以通报,但这家企业将协会告上法庭要求赔偿,主要理由是⾃⼰的产品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协会竟然因此败诉。
执法机关只能依据现有的标准进⾏执法。所以即便实验室⾥检测出掺假的产品,他们也只能⽆奈。汪志祥认为,10⽉1⽇即将实施的新的⾷品安全法,被认为是史上最严厉的⾷品安全法,但它只是规定的⼀些⼤的原则,不可能具体的蜂胶这么细的产品,因此,即便新的⾷品安全法付诸实施,蜂胶⾏业的乱象也不可能得到马上改观。
上述专家告诉本报记者,即便⼏种检测标准并⽤,从技术上可以识别⼤部分假冒蜂胶,也并不意味着就可以乐观,现实的监管⾮常复杂,例如蜂胶⽣产环节众多,⽐如说⼀个企业采购的原材料只要符合国标,这个企业就可以⽤它来加⼯⽣产,这本⾝并不违法,只有在最源头上掺假的⼈才违法,可是怎样才能追溯到最源头呢?很难。
“这个⾏业⾥⾯良⼼企业不算多,但还是有的。尽管我们努⼒在做,⽽且确保从源头上控制,但别⼈不相信你是真的。好企业怎样才能⾛出⼀条路来?我们也很困惑。”⼀家蜂胶企业⾼管说道。
在蜂胶这个⾏业,对产品质量进⾏强制规范的国家标准每个好⼏年才能更新⼀次,这个更新速度由于远远慢于造假技术的更新速度,导致假货泛滥⽽⽆法处罚。汪志祥呼吁,应该加快国家标准的更新频率,例如考虑每年更新⼀次。
⼤家都在看
留⾔区开放,等待您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