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度学习视角下的数学练习课的设计与实践
【摘要】从教师教学层面来看,深度学习对教师日常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入课堂后,教师不再仅仅是对单纯的知识结果进行讲解,而且要关注能推进课堂生成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从被动转化为主动。从学生学习层面来看,学习方式不能是机械地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而是要从教师的“问”中学会研究,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一、前言
深度学习指的是让学生在对已有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和新思维的学习与培养,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思维能力,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建立从单一到多维度的学习路径。从教师教学层面来看,深度学习对教师日常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进入课堂后,不再仅仅是对单纯的知识结果进行讲解,而且要设计出能够推进课堂并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从学生学习层面来看,学习方式不能是机械地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而是要从教师的“问”中学会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在数学练习课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呢?下面笔者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浅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认识。
二、小学数学练习课“深度学习”一般流程
基于对深度学习理论的认知,骨干教师们在研课时,努力将深度学习的理念引入练习课,在反复研磨的过程中,初步形成了数学练习课深度学习的一般流程,并根据图1流程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对练习课的认知更加清晰。
三、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案例分析
下面笔者以苏教版数学六年级教材“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例进行说明。
这节练习课的编排从内容到呈现形式都体现了鲜明的层次性,有利于学生深层次地学习。一方面,教师设计了足够数量的和例题结构相似或相近的实际问题,题材鲜活而多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有关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使其逐步形成独特的答题策略意识,积累更丰富的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1]。另一方面,教师设计的练习按“填空引领思路—示意图启发思路—呈现文字问题”的顺序,引领学生拾级而上,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既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进行有序、有效的思考,更好地体会假设的策略和方法,又有利于增强学生获得成功
的愉悦体验。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例题1、例题2,理解并能运用假设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后,进行的一个综合练习。本节课要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一)知识结构:脉络梳理
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是实施深度学习的基础。知识结构也就是知识脉络的梳理,能将学生散点的知识系统化,碎片的知识整体化,从而串成一条“线”,形成知识链。教师要帮助学生回顾学习本单元知识,通过有意识的提问,让学生回忆起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师还要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将已有经验应用到问题解决中。此外,教师还要通过语言给予学生合理的点拨,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更好地建构知识脉络。
课案1:(新课导入环节)
(1)在上课之初,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即“假设策略”,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什么情况下需要用到‘假设这个策略呢?”“在解
決例1和例2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或不同的地方吗?”然后,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仔细读题,从题目中找到突破口,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当学生回答了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后,教师继续提出第三个问题,“这两种关系在具体的解决过程中有什么要注意的吗?”经过学生的集思广益,他们很快找出了注意事项。
(2)接着教师提出下一个问题,“下面这些实际问题属于哪一种假设类型呢?”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根据刚才一起梳理的知识脉络来进一步巩固、练习假设策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课案中教师通过学生已有策略的积累,复习梳理新策略的注意事项,巩固前两节课所学内容,并对假设策略的运用进行再回顾,为本节课做好铺垫。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将策略与将要复习的知识进行迁移,让学生跟着书本内容的顺序进行回顾和反思。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比较解决例1和例2过程中的区别,不断地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使他们从知识结构的角度出发,形成知识脉络,培养深度思考的能力。
(二)内化需求:巧妙计算
内化需求是深度学习的外延。内化需求是指以真实的生活背景为蓝本,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使其身临其境地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只要学生计算一道题目[2]。教师要帮助学生打通学习活动与生活的联系,还原生活的实践性,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让数学走进学生的心里,主动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