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术社团综合实践“衍纸《缤纷》”作业设
计
初一年级美术
一、理论依据
(一)符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理念
随着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深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提出: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恰恰,美术社团是美术课堂的延伸,是满足学生需求、展现学生精神风貌的平台,是提高课堂作业效率的阵地。在这样的空间里,美术作业形式展现了新的思考维度。
(二)基于对教学结构的纵向思考
传统美术教学结构一般以“三段式”——教师教授、学生展示、讲评作业为多见,作业内容缺乏层次性,形式单一,忽视评价过程,缺少创新性,只注重专业训练,轻视学科间的整合。课后作业也会由于时间紧张省去“作业评价”环节,课堂结构差不多变成了“二段式”。这样,单一的表现形式、单一的评价方式往往会扼杀部分学生的个性,抑制他们的创造潜能。
而课改后的美术课堂,以“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为四个学习领域,面向全体
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主动学习环节增多,课外活动加大,让学生走出课堂,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领悟美术,到大自然中感受生命力的美,培养学生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所以,教师对学生美术作业的要求必须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基于学科特点和学情的思考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目的和用途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与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习领域,因此,教师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动手能力。这一学习领域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学生实践出发,避免学科知识专业化倾向。作业内容应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应具有趣味性和应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欲望。
二、作业预计达成目标
1、通过户外写生、草图设计、构思创作等活动,使学生理解创作思路,掌握创作方法。
2、促进学生了解衍纸作品的制作流程,勇于尝试,敢于创新。
3、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学会装饰,美化生活,从而热爱生活。
三、作业设计详情及成果展示
(一)总体设计意图:
为延伸和补充美术课程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次活动性闲暇作业,从一定意义上,可称为兴趣小组活动,即教师利用学生课余时间组织社团活动,让学生自主组合兴趣组。教师为其提供活动场地。
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教室
(二)作业内容:手工创作:衍纸《缤纷》
(三)作业类型:活动性闲暇作业(社团活动)
(四)作业方式:兴趣活动小组(2-5人为一组)
(五)活动时间:5课时
(六)手工衍纸《缤纷》作业过程:
1、户外写生,探寻色彩
写生主题:《秋韵》
写生目的:通过户外写生,开阔学生思维,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色彩,为创作积累素材。
活动时间:1课时
所需物品:速写本、铅笔、橡皮、勾线笔、彩铅、油画棒、水彩笔(任选其一)
方式方法:①教师带领学生观察色彩,体会色彩。
②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处你喜欢的景物去
描绘。
设计意图: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探索周边的世界,用心灵去感受不一样的美,同时为自己的大脑储存丰富的创作素材和激发创作灵感。
2、设计草稿,完成小构图,
草稿主题:《缤纷》
设计目的:让脑海中的初步构图落实到纸面上,同时可以进一步修改、补充和完善草稿图,最后达到完美的效果。
活动时间:1课时
所需物品:速写本、铅笔、橡皮、勾线笔、彩铅、油画棒、水彩笔(任选其一)
方式方法:①确定自己的创作内容。
②用速写或者快速素描的方式把心中的想法表现在小
构图中。
设计意图:在创作前,教师可先指导学生运用点、线、面、色等构成元素,设计小画稿,通过简单勾勒线条,明确创作内容,使学生能够有条理地开展手工制作。设计小构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把控能力、构图能力、概括能力和创新能力。明确创作内容,小组成员间通过整合素材,确定创作题材。
3、完成作业,实现追梦之旅
作业主题:《缤纷》
作业目标:
①掌握衍纸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
②根据意图设计题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体验制作过程,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创作一幅衍纸作品。
③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并享受创作带给学生的快乐。
活动时间: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