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反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乔虹
来源:《基础教育研究》2013年第09期
反思是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我反思的意义早有论述。《 论语 》中“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其过而自讼者也”都强调了自我反思的重要性。国外对于教学反思的意义也不乏精彩的论述。例如,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也就是说教师只靠以往的经验不可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地总结、吸收经验,才能不断提高。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在实践中,还有很多教师存在缺乏反思意识、反思效率低下、反思方法欠缺等问题。
一、教学反思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反思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绝大多数教师已经认识到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提高、自我
完善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教师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遗憾的是,还有一部分教师缺乏反思意识,不愿反思,不知反思。例如,有的教师把写教学反思看作是一种额外的负担,是浪费时间,所以他们牢骚满腹却不得不为了应付学校领导检查才勉强完成。这样,教学反思的撰写就成了为反思而反思,教师不仅没有从教学反思中得到收获与进步,反而变成了教学反思的奴隶,如此,教学反思根本无法发挥其作用。
2.反思效率低下
教师虽然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也积极开展了反思活动,但是由于反思流于形式,停于表面,反思效果不佳,反思效率低下。
在笔者的前期调查(针对泰州市海陵区6所小学的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中不难发现,一方面,许多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反思往往流于表面现象,满足于感性经验的总结,而未能深入至理论探索的层面。很多教师这样写教学反思:“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很好,除少数同学外,一般掌握得还可以。”“本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除个别环节外,其余都实现了教学目标。”如此等等。而经验型的反思结果往往只能适用于某些特定的情境,缺乏推广性,效果欠佳。另一方面,很多教师没有掌握科学的反思方法,导致反思效
率低下。根据笔者调查数据表明,想写教学反思但不知怎么写的教师约占20.4%。翻阅教师备课的资料,发现教师的教学反思质量偏低。例如,某教师在同一本备课笔记中有10节课后的教学反思都是同一句话:“进展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