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第40卷第10期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Oct.,2019
Vol.40No.10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营造的实践经验与问题反思
-----以泉州市T社区为例
夏国锋蔦夏菊香2
(1.湖北文理学院政法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2.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都面临着社区共同体重塑的问题,现代基层社区的建设与治理成为新时代下不可回避的现实议题。泉州市T社区通过引
入社会工作的理念与方法开展社区营造实践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通过空间营造,有效地改
善了社区人居环境;通过活动营造,培育社区自治组织,丰富了社区文化活动;通过文化营造,活
化利用文化符号,促进本土文化传承创新;通过赋权增能,提升了居民参与意识和能力。但社会
工作介入社区营造的实践也呈现出一些问题值得反思,诸如社会公众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仍然
不高,社区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仍是难题,专业化社会工作者缺乏、人员流动率高,社区营造理
念与相关知识的宣传普及仍待加强等。
关键词:社区营造;社会工作介入;公共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C916.2;D66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4476(2019)10-0032-05
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社区,都面临着社区共同体重塑的议题。伴随着大量劳动力的外流以及现代市场力量的侵入,传统的乡村社区共同体曾遭遇不同程度的瓦解;城市社区也在经历了“单位制”改革后,更趋向于陌生化与疏离化。因而,现代基层社区的建设与治理成为新时代下不可回避的现实议题。20世纪9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曾借鉴日本的“造町”经验持续了近二十多年的“社区总体营造”本土化运动⑴。近些年来,“社区营造”的概念与经验也随着媒体与学界的介绍逐渐被引入我国大陆。与传统意义上的社区建设或社区治理不同,社区营造更注重社区建设的美学化、生
活化及主体性,在保持该地区多样性和独特性的同时,注重引导居民自下而上地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与建设中来,并在参与过程中注重凝聚居民共识,培养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期在解决社区公共问题的同时,营造属于社区自身的特色,从而促进社区产业的创新或再生,改善社区环境并美化社区生活空间,进而促进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逐渐建立起紧密的社会联结。
从中国知网上以“社区营造”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并对这些文献进行简要分析梳理来看,多是聚焦于对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学理分析与经验介绍,所涉及的学科也呈现多样化,诸如涉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而对大陆社区营造实践的个案分析与研究的文章并不多,对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营造的研究仍较为缺乏。这是否说明中国大陆的社区建设实践和研究的缺乏?答案并非如此。如果以“社区发展”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则有超过十万篇相关文章。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陆提出社区建设以来,全国各地的社区建设实践探索如火如荼地开展,并存在着诸如社区发展、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治理、社区营造等诸多概念。“社区营造”作为一个“舶来”概念,国内大陆学者更习惯于将对社区实践的研究纳入到社区建设或社区治理的概念范畴内叙述。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区实践,究竟应该依循何种路径推进,如何走出中国社区实践的“本土道路”来仍然是一个存在争议或仍待探索的议题⑵。这其间既有对中国大陆本土社区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探讨,诸如对“三社联动”的研究;也有对国外社区建设的经验介绍。暂且悬置对诸多概念本身的讨论,我们如何将他者经验与本土特性相结合,如何催生内源性的社区发展动力机制,仔细梳理不同地区影响社区营造或发展的资源要素和约束性条件,进而对之进行更加系统性的研究,仍然是值得思
收稿日期:2019-07-23;修订时期:2019-10-08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7Q154)
作者简介:夏国锋(1981-),男,山东济宁人,湖北文理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夏菊香(1997-),女,湖北枝江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