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有意义学习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作者:李素平 吴志强
来源:《中学生物学》2018年第08期
笔者在日常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减数分裂”的学习存在很大的困难,尤其对其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更是云里雾里。经过调查发现,学生学习困难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不知道细胞为什么要进行减数分裂,更加不明白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为什么会有这些特殊的行为变化。据此,教师尝试利用“有意义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学习这一重难点内容。
1 有意义学习
“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是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如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典型步骤”,而对自己正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不清楚,这就是机械学习。奥苏伯尔认为“有意义学习”的发生有两个先决条件:①学生表现出一种“有意义学习”的倾向,即表现出在新学内容和自己已有知识之间建立实质性联系的倾向;②学习内容对
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实质性联系起来。对学生而言,“有意义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发现,发现为什么要这样、怎样才能这样,然后把发现的内容加以内化,使之成为一个整合性的、协调性的知识整体。
2 减数分裂过程的教学
关于“减数分裂”的内容是属于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第一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中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关于“有丝分裂”的相关内容之后对细胞增殖方式的进一步探究。该内容安排在第二章即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之后学习,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体现了人们对生命世界认知的逻辑规律,同时对开启后续内容(即“基因在染色体上”和“伴性遗传”)的学习起到了很好铺垫作用。因而“减数分裂”这一知识非常适合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