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反思

更新时间:2023-06-08 14:56:24 阅读: 评论:0

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反思
几十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普遍开展的同时却由于实践投入不足、针对性不强,实践教学的组织、安排、管理等方面的混乱以及实践教学风险应对机制不完善等原因,造成大学生社会实践日益流于形式。这种现象已经引起社会以及大学生的质疑和消极应付,我们应该认真反思。
标签:大学生;社会实践;反思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经历了萌芽阶段(1981——1983)、推广阶段(1984——1986)、全面开展阶段(1987——1992)、深化阶段(1993——)四个阶段[1],人们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认识日益深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计划、组织、安排逐渐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但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却出现了学生参与积极性由高到低、社会对大学生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由强转弱趋势,这表明,几十年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日益受到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个人高度重视,大学生实践教学活动全面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但各方在认识到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却由于各方的利益而出现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时产生严重的分歧,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叫好不叫座”现象,大多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高投入,制约了学校全面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可能性。
任何行动的开展都涉及到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全员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无疑需要学校增加大量的人、财、物支出。学生开展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涉及到联系费用、师生交通费、食宿费、教师工作量以及其他活动经费等。如果学校真正组织每个大学生经常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那将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因此,在政策压力下,学校的办法只能是,一是拿出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有限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既执行了政策,起到了宣传作用,又节约了资金;二是鼓励学生参加校内社团,进行校内社会实践,这种狭小范围内的社会实践活动无疑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三是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或者假期自行参加社会实践,从而将实践费用支出转移到大学生本人。
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的义务性,阻碍了教师进行实践活动组织和指导的积极性。
尽管我们一向强调教育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但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教学是中国学校教育的现实。在高校,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不仅普遍受不到重视,地位、待遇相对较低,而且进行社会实践指导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种投入一般也得不到回报。这样,高校教师在科研压力下从自己的利益出发,重科研、轻教学,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自己的科研任务上,不愿在教学研究上下功夫,更不愿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上投入过多的精力。另外,大多数高校教师本身在接受教育时,也是走的从理论到理论的路子,没有经过实践的洗礼,如果要指导好实践必须花费更多的心血。
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盲目性,挫伤了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主动性。
由于大多数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缺少指导,他们在实践的计划、组织、安排以及评估、改进方面处于盲目的境地。而且,由于缺少指导和必要的社会资源以及社会能力,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很难符合他们自己的性格、专长以及自身期望,导致他们的实践热情受到严重挫伤。调查发现,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愿望表现出一种“U”型曲线,大一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意愿非常强烈,随后,他们逐渐认为,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绝大多数只是走形式、走过场,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因此参加社会实践的意愿大二降低,大三最低,而到大四实践
意愿又重新上升,达到最高,这是因为他们面临着就业压力,而此时他们更愿意按自己的意愿和就业期望自主进行实践。[2]
4.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脱节以及实践的短期性,造成大学生寻找实践单位存在着巨大困难。
我国高校与社会之间缺乏紧密联系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学生所学很多都是过时的知识,理论知识多,与社会实际密切联系的内容少,他们所从事的社会实践内容和实践经验无法适应接受单位的需要,因此很多单位把接受大学生社会实践当作一种负担,认为会影响正常工作。而且,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比较短,在刚刚熟悉了工作后就得离开,很难为实践单位带来效益。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学校还是大学生个人联系实践单位都非常困难,尽管政府出台了大量的政策文件,各类媒体也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但是社会各界对接受大学生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多数是处于应付或者借口推辞状态,即使接受了大学生参加本单位的实践,也存在着学非所用、监管不力的现象,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锻炼目的得不到实现。为了满足社会对学生实践的要求,学校也只能走“精英实践”的道路,组织少数有能力的优秀学生进行重要的实践活动。
二、大学生实践管理体制混乱
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了课程建设体系,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成为大学期间的基本学业任务,但大学生社会实践仍然归口权力和资源有限的学校团委管理,表现出片面强调社会实践的“受教育、作贡献”德育功能,轻视其“长才干”作用的特点,违背了大学生参加参加社会实践以锻炼能力、适应社会的愿望。
1.大学生社会实践归口团委管理,从形式上表现出片面强调大学生实践教育的德育功能,从实际上影响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科学安排和正规化管理
长期以来,大学生社会实践一直归口学生处(部)、团委管理,学生部、团委的职责主要是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因此片面强调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也不足为奇,然而,由于其人手的缺少、调配资源能力的限制,造成实践活动开展面受到极大束缚。首先,学校资金安排,主要是在教学和科研上,他们有限的资金不可能组织全体学生都参与社会实践;其次,学校教学人员的直接安排和管理者是教务处,学工处、团委根本没有能力调动全体教师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上给予足够的人力支持;再次,学生社会实践牵涉到广阔的领域和方方面面的内容,学工处、团委有限的人力不可能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仔细认真且切合
实际的计划、安排;最后,学生工作处和团委的职能范围限制了其组织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理应纳入教学管理系统,但是由于知识技能教育和德育教育的人为分离,使它们分别归口不同的部门,教务处虽然将社会实践纳入了学分管理系统,但学分有限,管理不力且多数是按照学工处或团委给出的成绩进行考核;学工处、团委安排的社会实践又难以与所学专业和就业愿望联系起来,社会实践活动不能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真实需要。
2.大学生社会实践脱离学生专业和就业愿望及其缺乏指导和疏于管理,导致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参与程度受到严重影响。
参加社会实践以利于就业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首要考虑的目标,大学生所理解的“长才干”关键就在于通过实践提高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能力。由于学工处、团委组织的社会实践更偏重于实践的德育性质,其内容也不可能很好地结合学生的专业和就业愿望;同时,大多数大学生由于社会资源和能力的缺乏,很难找到符合自己专业特长和发展愿望的接受单位,这样,大一学生在经历短暂的热情之后必然进行理性思考:他们所进行的社会实践是
否有利于将来工作的需要、是否能够得到锻炼和提高?理性思考后的必然结果是,现行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但在完成大学生社会实践任务、顺利拿到学分的压力下,他们只能服从学校要求,进入并不符合自己愿望的单位,对实践活动进行敷衍甚至弄虚作假;由于缺乏动力以及足够的指导、 疏于管理,来自接受单位的反映是,大学生社会实践只是应付差事,很少有大学生愿意深入下去,他们对大学生的“帮助”也不抱太大希望甚至产生反感情绪,大学生社会实践“变了味”,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受到大学生个人和社会的普遍怀疑。
3.大学生社会实践缺乏系统的计划、安排、管理和考评方法和制度,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实际效果。
从进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学生就开始实际计划着自己未来的职业并为未来作准备,他们计划着自己的实践方向,思考着如何锻炼自己适应社会和工作。但是,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归口学生工作处、团委管理,在制定大学生实践时未能强调专业实践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事实上沦为为德育教育的附属物,而实际上学生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目标更主要的是就业能力的培养。德育教育是一辈子的事,它是一门课程,但它大多数时候应该贯穿
在专业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这可以从学生到大二后对单纯的社会实践顿时失去兴趣的现象得到解释。社会实践应该与学生的实际和自身愿望结合起来。从小学到高中,学生们长期停留在书本世界里,缺少对社会的真实了解,缺乏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对于大一新生而言,参加社会实践更多的应该是了解社会,熟悉所学专业,培养服务社会的意识;但是随着专业知识的逐渐增多,学生的社会实践更多的应该是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密切结合,德育的育人功能应该贯穿在为专业和就业实践而安排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作为单个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兴趣、专长和未来设想,学生社会实践不是可以整体指导的,而是要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长期系统的指导,包括他们实践的设想、计划以及探索课题,规定全体教师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包括专业实践,从学生一开始进校就指定专门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合学生自身的实践设想、计划、组织、安排。
三、社会实践的风险制约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广泛开展和深入发展
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必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风险。对于社会实践教育来说,不得不考虑学生的安全。尽管大学生绝大多数已经成年,但是现行的法律并没有免除大学生在校期间在校外发生事故和不测的责任,学校必然面对大学生广泛社会实践要求和
承担学生实践风险的两难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学校在进行大力宣传的同时,组织少数精英学生,开展“面”上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另一方面则要求学生自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并不承担组织责任。因此,大多数学生的社会实践都是学生自行计划安排的,不仅缺少指导,而且缺乏管理。
1.规避风险,组织短期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离不开长期地实践,但是进行长期的校外实习与实践,将面临着长期的风险。为了规避风险,学校决不会贸然增加实习实践学时,而只会进行短期的社会实践安排,甚至缩短规定的实习实践时间,大多数学校在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学时方面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提倡学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实践,将实践组织的任务转移到学生自身,既降低了资金的投入,又回避了风险责任。
2.规避风险,组织精英式的社会实践
大学生从事校外实践,面临着管理风险与声誉风险,就管理而言,学生的生命、财产以及其他方面的安全是校方必须考虑的问题,由于大学生素质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相对来
说优秀大学生更便于管理,能够灵活应对各种突发和意外事件,进行校外实践的风险较低;而就学校声誉来说,组织精英式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并进行精心指导,能够提高学校声誉,形成良好的学校形象。
3.规避风险,发动学生进行假期社会实践
目前,学生事故责任的确定对学校极为不利,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各类意外事件,学校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由于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比单纯的课堂教学大得多的风险,学校并不大规模地鼓励学生假期留校进行社会实践,而是要求学生离校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样可以免除学校的风险,同时也便于管理。对于假期留校参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有着严格的限制,不仅仅是人数限制,而且有着素质高低的要求。
尽管大学生社会实践仍旧是“轰轰烈烈”,但在这种繁荣现象的背后却隐藏着大量问题值得人们反思:如何协调实践和理论教学任务及其人、财、物分配?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否真正符合社会和学生的需求?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否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是否真正了解了社会、增长了才干?大学生社会实践锻炼的是个别人还是全体学生?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是否做到了学用结合,是否与学生的就业进行了有效的衔接,学校组织的
社会实践如何回避风险?……因此,我们在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重要性和必要性的同时,认真剖析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个人对社会实践的真正需求异常重要,这是我们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文发布于:2023-06-08 14:56: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620738419400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反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反思.pdf

标签:实践   社会   大学生   学生   活动   学校   进行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