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探寻语文课的“三味”

更新时间:2023-06-08 13:38:18 阅读: 评论:0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探寻语文课的“三味”
王崧舟老师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具体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第二味是“人情味”,包含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第三味是“书卷味”。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儒雅、从容、含蓄、纯正;常常灵光闪现,或在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
离“味”之歧途
某个阶段,我面对语文的教学本质总是不得要领,明白备课前要认真细致地解读文本,明确要“教什么”,但备课时往往把更多的思考花在解决“怎么教”的环节设计上。可当走进课堂后,就会发现实际的课堂生成与预设出入很大;在被提醒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时,就很诧异在通往实现教学目标的路径上怎么进了之前已经自我暗示的雷区。若无他人指点引路,就在歧途上越走越远。渐渐地,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而是“教什么”;
知道“教什么”却不能通达,是因为只知“语文味”却忽略了“言语性”,更关键的是在“唤醒意会”时要始终对症下药,“教什么”是让“怎么教”成为可行之关键。当“教什么”停留在得意,停留在理性的知识掌握上,“怎么教”只是流于形式,那么“语文味”亦荡然无存。
寻“味”之良方
    寒假里,我读了《听窦桂梅老师评课》这本书。在书中,窦老师针对语文课堂,从识字、阅读、诗歌教学等方面为我们一线语文教师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同时也从课堂的应变能力,教师的语言,重难点的把握等方面为我们指引了方向,真的是一本梳理课堂的好书。
    “名医一把刀,名角一台戏,名师一堂课。”窦老师说,“好课”是看不出“教”的痕迹的,看似师生随意聊天,可课堂上常常高潮迭起,悬念频生,教师引导学生探奇览胜,流程中往往是山重水复,别有洞天——而这些,其实就是教师经意备课的结果。
“味”浓文化至
下面我将结合不久前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谈谈我的体会。
这是一节充满浓浓语文味道,浸润深深爱国情怀的语文课。
创新一:删繁就简三秋树——质朴的“求实”
1.明晰主线,品读解文。
《圆明园的毁灭》这节课,全程以“三条主线索”展开教学,即全文中心句的回读、法国文豪雨果对圆明园的评价以及圆明园的盛名到毁灭。
2.理清板块,研读悟情。
层层深入,细细咀嚼,我带领孩子们透过文字,穿越时空,读出圆明园所承载的历史、文
化、艺术等,读出了自己的思考,从而叩击了孩子们的心弦,达到了“人”“文”相通、“言”“意”相和的境界。
创新二:启迪稚童皆智慧——纯粹的“情怀”
1.对比追问,升华情感。
课堂上,孩子们沉浸在圆明园极致的辉煌时,我几度追问“它只是一座园吗?”以升华情感。然后话锋一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此时此刻,孩子们感受的“美得有多心醉”就会体会到“痛得有多心碎”,情感体会和交流随之对比而来。
2.精读品言,抒写感受。
让孩子们从多角度、多层次感知,去读毁灭文段,然后想象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看《火烧圆明园》视频片段,谈观后感;去思考文本描写语言,表达对侵略者贪婪罪恶的愤怒;去对比如今的残垣断壁,诉说“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去追寻名园之梦,中华少年早立志;去展望美好未来,少年担负责任坚定不移;去推荐阅读链接,抒写阅读感受……
“味”来皆可期
本课中,老师的导学如巧手穿针引线,导读如响鼓扣人心弦,导情如激流起伏跌宕,朴实而细腻,扎实而厚味。在这样的课堂里,“入境始与亲”,孩子们读得动情,说得动容,论得动心,实现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和习得。
反思一:删繁就简,求得课堂教学的实实在在。
灵活地取舍挖掘,抓住核心内容提炼重点,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从“圆明园”这个名字的由来切入,了解“毁灭”之意,继而找出文本的中心句。回望名园,从它的建筑美、收藏美两方面着力呈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同时回应文本课后习题的重点问题“为何花大量的笔墨来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
反思二:训练语言,收获表达方法的仿创并举。
在品读语言的同时,不忘语言训练。如“找出园中都有哪些景物?”抓住“许多、漫游、饱览”等词来品悟;如品味“金碧辉煌的殿堂”与“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众星拱月”的布局特点;又如对比不同景观特点的研读,讨论,师生交流文本字里行间的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虚实结合、中西合璧等语言描写的表达方法。如此,立足文字,伴随大量课内外资料的阅读,伴随关键字词的信息提取,孩子们能真切地因圆明园辉煌而骄傲,更因圆明园被毁灭而愤慨。情随文生,言意兼得。
课堂如人生,精彩的人生需要情怀来经营,精彩的课堂也需要细节来建构。一堂好的语文课,有三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这节课就是在一个又一个的细节中建构了《圆明园的
毁灭》课堂教学的生命。
“天空没有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浸润的教育也莫过于此吧。语言熏陶,文字浸染,趣味相投,情怀相伴,人生值得,“味”来可期!

本文发布于:2023-06-08 13:38: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620269821956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探寻语文课的“三味”.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探寻语文课的“三味”.pdf

上一篇:人生感悟句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圆明园   语言   毁灭   课堂   文本   语文课   教学   孩子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