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三味书屋”中“三味”的解读
作者:汪一凡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7年第02期
摘 要:“三味书屋”中“三味”有各种不同的解读,本文摘取了七种呈现,每一种解读都有道理。在理解这些解释的同时,笔者从中看了一个新的视角,对读书有了新的认识,这是解读“三味”时最重要的收获。
关键词:书屋 “三味” 解读 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064-01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收在《朝花夕拾》里的一篇散文,文中描述正堂中挂着“三味书屋”的先生家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私塾”,但小时候的鲁迅对百草园和书屋后的园子以及画画似乎更感兴趣。至于为什么要叫“三味书屋”,鲁迅在文中没有说,也没提先生来历,只是后来人们在分析鲁迅的文章中,对“三味”各有不同的解释。
1 “三味书屋”是谁的书屋
“三味书屋”是寿怀鉴的书屋,寿怀鉴(1849--1930),名怀鉴,字镜吾,晚号菊叟,绍兴人,清同治八年中秀才。愤于洋人跋扈,清廷丧权辱国,以不买洋货,绝意仕进明志,在家中“三味书屋”设馆收徒,年收学生不过8人,重启发学生思路,提高文学修养,异于传统,被讥为“离经叛道”(据百度百科)。鲁迅于1892年二月入学“三味书屋”,历时五年,其间教育对鲁迅有深刻影响。
2 “三味”的各种解读
第一种说法:“三味”是指“读经书味如米谷,读史书味如肴馔,读子书味如点心”(《资料卡片杂志》1994年第一期“中华文化—奇葩——古今匾额”)。
第二种说法:“三味”是指“读经书味如稻梁,读史书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i一声)醢(hai三声)”,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经典史记味如喝佳肴美酒;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醯(醋)醢(肉酱),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资料卡片杂志》1994年第九期“对“三味书屋”的“三味”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