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托本地资源围绕学科教学凝练办学特色
第一篇:依托本地资源 围绕学科教学凝练办学特色
依托本地资源 整合学科教学 凝练办学特色
————莱阳市龙旺庄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初探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无论是课程结构设置,还是课程内容安排都具有独特之处,然而这道“亮丽的风景线”要亮起来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究其原因,目前的综合实践活动只有《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而无现成教材,只有教学范畴而无具体内容,而且绝大多数的农村学校又面临经费紧、培训少、实施难、任务重等困难,并且家长对教育的要求就是让孩子考大学,考名牌大学。起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意义家长意识不到。对学校外出考察等实践活动持反对、不支持态度。导致教师没法上,效果也不明显。怎样全面有效的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实施,怎样使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逐步走向“正规化”,成为许多学校和教师特别关注的问题。为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在开足开齐课程的基础上,我校依托本校资源,整合学科教学的探索研究,充分挖掘学校周边
所独具的本土资源,走出一条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之路,使综合实践活动这道“风景线”更加亮丽。
(一)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会不会影响学生的学科学习呢?为此,我们采取了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策略,将各学科中的实践活动与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力求找到共同点、突破口,做到实施一个活动,多方、多学科收效。当然,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学科综合活动,它并无强烈的学科偏向,而是在实施过程中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将各学科的知识技能进行重组、拓展和延伸。
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充分挖掘学校周边所独具的本土资源,以教材为载体,生成新的活动主题。如化学学科利用烟台地震局在我校的二氧化碳监测站揭秘地震预测,每天上报的数据都是由分管的化学教师和兴趣小组成员采集的,神秘的地震预测不再神秘;生物学科走进龙大蔬菜基地和千亩莱阳梨园,认真完成春夏秋冬四个阶段的实践探究任务,最大限度地将课内外的相关生物知识加以联系和拓展;物理学科走进省广播转播电台,了解电波传输的原理,同时近距离参观三个信号塔的构造及防雷设施;地理学科到水南村进行地质探索研究等。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创造了社会。只有让孩子走出课堂,更多地让孩子参与到劳动中,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才能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农业和养殖业是龙旺庄办事处的主要经济产业。近年来勤劳的龙旺庄人发展起了大棚蔬菜、无公害蔬菜种植,一片片的塑料大棚犹如一个个的蒙古包,种植的蔬菜远销国内外,遍地是养鸡、养鸭温室大棚。利用这些产业,我们带领学生走进龙大蔬菜基地、龙大养殖场,让学生走进生产劳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孩子们不仅认识了许许多多的农作物,还知道了什么作物该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锄草,以及什么是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更令人惊喜的是孩子们还明白了许多道理,诸如父母劳动很辛苦,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来报答他们;有劳动就有收获;劳动最光荣;种田也要讲科学等等。亲身的体验和感受是永久的。
三、综合实践活动与社会调查相结合
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材料,也为孩子们贡献了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
只有让学生走进社会,去调查,去体验,才能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
小学部四年级同学根据《美丽富饶的天水湖》这一课时内容,考察了沐浴水库。同学们通过走访修建水库的人员,了解了水库是怎样建成的。通过画一画,拍一拍,感受了水库的美丽。通过说一说,知道了沐浴水库的水资源保护及在全市饮用水工程中的作用。
在龙大车间里,我校六年级的学生正在采访管理人员和工人,了解产品的生产流程。同学们俨然是一个个小记者,提出了不少话题。通过这一个个的实地调查、参观访问、摄像、摄影、查阅资料,孩子们了解企业把村里生产的农产品精加工出口国外的过程,激发起对家乡的无限热爱之情。这样的活动,给了学生自主参与活动的充分自由度,既让孩子们更熟练地掌握了社会考察的活动方式,也使孩子们的内心不由自主地形成作为社会小公民,要为社会尽责任的崇高使命感。
另外,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学习活动方式,研究是最有效的学习。倡导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建立新的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校顺应学生好奇、乐于探究的年龄特征,倡导学生把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课题进行研究,鼓励学生亲历实践,深度探究,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方式,尽可能多的进行调查、参观、宣传、实践、展示、交
流、总结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让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成为自觉的行动。经过积极探索实践,大家一致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给我们带来了崭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这些是实施各科教学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共同财富。
1、创造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例如,他们注意到:(1)从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题;(2)让学生亲手试一试,看看发现了什么;(3)你还想知道什么;(4)试一试,看看有没有什么规律可循;(5)你通过研究有什么体会;(6)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推动了教学交往模式的变革。
我们看到,“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尚佳的表现,和教学交往方式的改变有直接关系。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大胆发表意见,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们一起谈论研究问题,提出了教师行为的“四个不轻易”;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不轻易否定学生的结论;不轻易中断学生的争论;不轻易给学生“正确答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角色在转变,教学交往是平等的、相互民主的。有着“类似学术活动”一样的和谐与自由。
3、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强调学习活动以个体思维为主,以集体学习探讨的方式展开。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来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研究式学习活动“逼”着学生进入对学习问题的研究,“挤兑”学生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信息多向交流,每个人都是信息源、又是接受、消纳场。课堂教学自然进入了真活跃的境界。
4、给力课程改革。
综合实践活动课还较好地体现了教学活动全员参与、开放、灵活,注重体验,激发创造等现代教育的特点。大家认识到,不管是学科课还是活动课都承担着素质教育的任务,学科教学要改革也要向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注意研究课堂的开放性和学生的自主探索。加大研究的因素,渗透活动的成分,强化实践的特点,这样才能较好地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总体育人要求。
“课改没有标准答案,但会留下我们共同探索的足迹。”相信有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有我们的辛勤耕耘,我们一定会在农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探索里有所收获。
第二篇: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依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学校办学特色
——融水苗族自治县融水镇民族小学特色办学汇报材料
播放视频录象——
(解说:这是学校以“笙歌舞动绣新姿,快乐童年绘蓝图”为主题庆祝“六一”的动人情景,活动得到了中国教育网、德育报、柳州日报等媒体相继转载报道。)
——民小人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记得冷冉先生曾经说过:“我们强调办学要有自己的特色,是因为这样学校才能由局部优势发展为整体优势,才能把学校办活。”
融水镇民族小学建于1990年秋,2003年被定为镇中心校,是全县唯一的民族小学。现有师生1809人,是一所环境幽美,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小学,近年来,各种殊荣接踵而至,学校先后荣获:柳州市素质教育综合评估一等奖,市“文明学校” “优秀学校”、“优美校园”、“和谐
校园”、“平安校园”等光荣称号,获国家级区市级团体奖达数十项,师生获奖达五百人次。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悉心指导以及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让我们这所座落在大苗山的民族小学,脱颖而出。我们一直秉承“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支撑现代学校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走特色发展之路。刚才大家看到的视频和听到的原生态演唱,就是我校办学特色的一个侧面。办学生喜欢的学校,当学生喜欢的教师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潜移默化篇
泰戈尔说过,鹅卵石的完美不是靠锤的打击,而是因为水的载歌载舞。教育需要一种载体,需要一种氛围,需要教育的熏陶,尤其需要美化、诗化、艺术化。作为一所处在少数民族聚集区,有多个少数民族成分学生的学校,我们在民族教育方面,独树一帜,敢为人先,将现代教育思想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依托我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坡会群文化资源,结合学生爱活动、好模仿、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创造性地设置了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族刺绣等民族艺术和民族工艺课程,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