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荫中鸟》
一、教材分析:
《荫中鸟》是笛子演奏家刘管乐创作的。乐曲旋律欢快活泼,描绘茂林成荫,百鸟齐鸣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一首带再现的三部曲式结构。乐曲在充满活力的引子之后,呈现出欢快活泼的第一段主题,曲中运用顿音滑音和颤音的演奏技巧,在旋律中揉合了鸟鸣声,这种鸟语化的旋律,独具匠心。通过句幅的递减和展衍,渲染出喧闹 热烈的气氛。而第二段在固定的旋律伴奏下,运用了复杂的演奏技巧来模仿各种鸟的叫声。在此演奏者的即兴发挥及逻辑性的层次铺垫,使乐曲进入了高潮,之后乐曲进入了再现部,回到了第一段的主题。曲作者选用了一种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使其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奏风格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同时也深受听众的欢迎。
二、教学目标:
1.在聆听《荫中鸟》和表现音乐的过程中,感受笛子表现之丰富多彩,民族音乐之绚丽多姿,并爱上民族音乐。
2.通过对比欣赏,知道不同地域、不同种类的笛子有不同的音色和节奏特点。
3.学习用线条、色彩和动作表现自己听到的音乐。
4.通过聆听、表演,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想象力和表现力。
三、教学重点:
1.学习给乐曲分段;
2.了解曲笛、梆笛的不同特点
四、教学难点:
1.能用动作表现音乐。
2.能用线条表现音乐。
五、教学措施:
听赏法、直观形象法、表演法、对比法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手四支水笔(红黄蓝绿)和一张白纸
七、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题:
(二) 播放课件,初听《荫中鸟》
1.闭眼静听:
师:“轻轻地闭上你的眼睛,静静的聆听……”
(1)乐曲的主要演奏乐器是什么?
(2)在不断变化的速度和音高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
2.组织讨论。
(1)师简介笛子的产生(课件展示):公元前168年,笛子就已经在我们国家出现了。到了宋代,笛子在民间已流行很广,有南宋杨万里的《安乐坊牧童》为证:前儿骑牛渡溪水,后儿骑牛会问事,一儿吹笛莅簪头,一牛载儿行引子。明、清、现代笛子分成风格迥异的南北两派,它们有何不同?等下揭晓答案。
(2)师:“笛子虽小,表现力却很强,此曲用笛声表现了什么?”
生思考后回答,肯定有自己聆听理解的回答。
(3)师:“笛声表现的是一群怎样的鸟呢?”
(三)复听全曲,分段:
1.过渡语:“让我们带上无形的神奇画笔,跟随悠扬缭绕的笛声,再次步入茂密树荫,与百鸟相会吧!”
2.提示:“乐曲在不断变化的速度中行进,那它的速度是怎么变化的呢?”
3.请沿着线条的描述,根据速度的变化给乐曲分段。
4.组织讨论,生答,师小结板书:介绍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A B A‘
(四)聆听第二部分:
1.过渡语:“乐曲中有一个部分,笛子在固定而轻快的旋律衬托下自由地模仿各种鸟叫声,惟妙惟肖的呈现了绿树成荫中百鸟争鸣的情景!你听出来了吗?是第几部分?”(生:第二部分)
2.师:“既是百鸟争鸣,我很想知道刘管乐老先生到底用笛子模仿了几种鸟鸣声?都是哪些鸟呢?你想知道吗?”
(1)播放音乐,师示范画线条;要求:选择你认为最适合这首乐曲的颜色,可用线条、点等形式,画出对音乐的感觉即可。
(2)生边听边画,师巡回指导;
(3)抽生展示,画画你所听到的鸟鸣声,并按自己的图示用声音模仿一下;
(五)聆听第一部分:
1.过渡语:“共处浓郁、生机勃勃的树林中,鸟儿有时独自引吭高歌,但更多的时候是成群结对的开PARTY,在对歌呢!听!”
2.师用手来表现音乐。
3.师:“鸟儿的对歌是用音乐的什么变化来表现的?”(生:音乐的高低变化)
4.课件出示图示,表演对歌:师生、生生、同组互动。
(六)出示表格,对比欣赏:
1、看陈杭明的视频演奏(v.ku6/show/E_lYso_bLY0LA3Vx.html)要求:第一段用双手表现;第二段静听、看;第三段用双手表现,两组进行对歌。
(1)提示:“他是如何用笛子模仿出了各种鸟鸣声?”生答。
(2)提示:“哪一部分的演奏和我们前面听到的《荫中鸟》音乐有很大不同?”生思考答。
(3)师小结:“艺术就如我们的瓯江一般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停歇的向前奔流。陈杭明先生对《荫中鸟》别出心裁的处理方法和异于他人的诠释能力使整首曲子更具动人心魄。西方媒体称其演奏‘如彩虹般绚丽’”。
(4)师生共同完成完成表格一。
种类 | 流行区域 | 音色特点 | 形状 |
梆笛 | 北方 | 高亢明亮 | 短、粗 |
曲笛 | | | |
| | | |
2.课件展示,观看聆听王次恒演奏的《鹧鸪飞》
(v.sina/b/26071596-1228548564.html)
(1)过渡语:“无独有偶,同样也是来自杭州的王次恒先生是一名擅长曲笛演奏的名家,让我们一起来聆听《鹧鸪飞》,并感受一下曲笛的魅力吧!”
(2)在聆听开始之时,师以诗歌朗诵的形式简介乐曲的背景和主题:
李白 《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3)听后生讨论,完成表格二。
种类 | 流行区域 | 音色特点 | 形状 |
梆笛 | 北方 | 高亢明亮 | 短、粗 |
曲笛 | 南方 | 柔和秀丽 | 长、细 |
| | | |
(七)课堂小结:
1.师:“在我们一起度过的这快乐的四十分钟音乐之旅中,你们了解了什么?“
2.结束语:“在流行音乐充斥你的生活中时,请让你的心灵留下一块清净之地,留给我们灿烂的民族音乐吧!比如这首《荫中鸟》!”
3.在《荫中鸟》音乐声中结束教学。
《荫中鸟》教学反思
一、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
美国教育家科普兰说“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乐,再也没有比倾听音乐更重要的了。什么也代替不了倾听音乐”。倾听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修养。但听赏习惯不是与身俱来的,需要教师慢慢浸润感染和培养。因此在本课设计中,我用聆听时的相对安静来维护音乐的传递,表现出对音乐的尊重;用优美的语言切实引导学生对乐句结构、速度变化的关注,对音乐内容的个性解读等等。在实际教学中,此项目标完成的很好。
二、用多样化的聆听激发兴趣。笔者认为听赏就是要充分地听。在本教案的设计中,我就用了全曲静听、跟音乐画线条听、分段有目的的听、在表演中听、在画中听、对比聆听等各种方法。设计时,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慢慢消除学生对聆听的无目的性抑或是对聆听的恐惧心理,激发起学生对音乐世界的欲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的走进《荫中鸟》。我曾在不同类别的学校中都上过此课,如城里音乐水平较好的学校,还有山里没有什么音乐基础的学校,出乎意料的是都能顺利的完成,所以我充分相信:只要老师引导得当,把每个孩子心中的那双“音乐的耳朵”都挖掘出来,音乐欣赏教学是能够完成的很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