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端午⼿抄报内容⼀年级
端午节马上就要来到我们⾝边了,我们要好好的迎接他的到来,以下是由店铺⼩编为⼤家整理的“⼩学⽣端午⼿抄报内容⼀年级”,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学⽣端午⼿抄报内容⼀年级【⼀】
1、纪念屈原说
据《史记》“屈原贾⽣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兰等⼈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端午节也称诗⼈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的祖国被侵略,⼼如⼑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的祖国,于五⽉五⽇,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投汨罗江⾝死,以⾃⼰的⽣命谱写了⼀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夫的⾝体了。⼈们见后纷纷仿效。⼀位⽼医师则拿来⼀坛雄黄酒倒进江⾥,说是要药
晕蛟龙⽔兽,以免伤害屈⼤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们想出⽤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
以后,在每年的五⽉初五,就有了龙⾈竞渡、吃粽⼦、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屈原。
2、纪念伍⼦胥说
端午节起源传说相关⼈物:屈原与伍⼦胥
端午节的第⼆个传说,在江浙⼀带流传很⼴,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胥。伍⼦胥名员,楚国⼈,⽗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胥掘墓鞭⼫三百,以报杀⽗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夫差继位,吴军⼠⽓⾼昂,百战百胜,越国⼤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宰,受越国贿赂,谗⾔陷害⼦胥,夫差信之,赐⼦胥宝剑,⼦胥以此死。
⼦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城灭吴”,便⾃刎⽽死,夫差闻⾔⼤怒,令取⼦胥之⼫体装在⽪⾰⾥于五⽉五⽇投⼊⼤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胥之⽇。
3、纪念孝⼥曹娥说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曹娥救⽗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亲溺于江中,数⽇不见⼫体,当时孝⼥曹娥年仅⼗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七天,在五⽉五⽇也投江,五⽇后抱出⽗⼫。就此传为神话,继⽽相传⾄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碑,让他的'弟⼦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之处定名为曹娥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曹娥之⽇。
端午节传统⽂化习俗
长命缕
端午节时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形制、功⽤⼤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丝结⽽成索,或悬于门⾸,或戴⼩⼉项颈,或系⼩⼉⼿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体有五:简单的以五⾊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星⾠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午⽇,以五彩丝系臂,避⿁及兵,令⼈不病瘟,⼀名长命缕,⼀名辟兵绍”。以后相沿
成习,直⾄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续罗制成⼩虎及粽⼦、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轴。⼜《宋史·礼志⼗五》:“前⼀⽇,以⾦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戴以⼊。”
荷包
戴⾹包,⾹包⼜叫⾹袋、⾹囊、荷包等,有⽤五⾊丝线缠成的,有⽤碎布缝成的,内装⾹料(⽤中草药⽩芷、川芎、芩草、排草、⼭奈、⽢松、⾼本⾏制成),佩在胸前,⾹⽓扑⿐。陈⽰靓的《岁时⼴记》引《岁时杂记》提及⼀种“端五以⾚⽩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种“蚌粉铃”:“端五⽇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携带的袋囊,内容物⼏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料的⾹囊,制作也⽇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戴⾹包颇有讲究。⽼年⼈为了防病健⾝,⼀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孩喜欢的是飞禽⾛兽类的,如虎、豹⼦;猴⼦上竿、⽃鸡赶兔等。青年⼈戴⾹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制作⼀⼆枚别致的⾹包,赶在节前送给⾃⼰的情郎。⼩伙⼦戴着⼼上⼈送给的⾹包,⾃然要引起周围男⼥的评论,直夸⼩伙的对象⼼灵⼿巧。
端午节古诗
七律端午 [唐] 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去谁知感慨⽣;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添⽩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湮没⼏垂名。
五丝唐褚朝阳
越⼈传楚俗,截⽵竞萦丝。
⽔底深休也,⽇中还贺之。
章施⽂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
端午 [唐] ⽂秀
节分端午⾃谁⾔,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冤。
竞渡歌[唐] 张建封
五⽉五⽇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扑⿐⾹,银钗照⽇如霜刃;
⿎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来;
棹影斡波飞万剑,⿎声劈浪鸣千雷;
⿎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如瞬;
坡上⼈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学⽣端午⼿抄报内容⼀年级【⼆】
以前,我们家过端午节都是吃吃粽⼦就没了,但去年端午节我却⽤电脑看了赛龙⾈,却使我记忆犹新。记得去年端午节那天,我起了个⼤早,兴致勃勃地打开赛龙⾈活动的现场直播,电脑视屏⾥,⼩河两岸早已经是⼈⼭⼈海了。⽼⼈们从家⾥搬出靠椅,端坐着静静地等待。姑娘们如同参加⼀次盛会,各个穿着利落的新装,唧唧喳喳地探讨着这次⽐赛谁会是赢家。青年⼩伙虽然没有能亲⾝参加赛龙⾈,却也是热情不减,脸上充满了欢喜。⼩孩⼦们更是兴奋,在⼈群中钻来钻去,有⼀些调⽪的男孩甚⾄爬到河边的⾼树上,占据着好位置,居⾼临下地往河中眺望。⽽河中早已浮着四只最美丽的龙⾈,船只狭⽽长,船舷上描绘着朱红的线条。⽐赛在⼈们的翘⾸以待中终于开始了。青年滑⼿们意⽓风发,头上腰上各缠着⼀束红布,在朝阳的光线下熠熠⽣辉。⿎声响起,龙⾈便如⼀⽀离弦的箭,在平静⽆波的塘河上来去如飞。两岸看龙⾈的⼈都⼤声呐喊,有的还把家中的锣⿎都拿出来,重重敲打助威,更有好事的年轻⼈把
事先准备好的“连环响”鞭炮挂到树上点燃。⼀时间,呐喊声、锣⿎声、劈劈啪啪的鞭炮声交汇在⼀处,在河⾯上回荡,震⽿欲聋。摄像机把直播放⼤了点,我清楚地看到青年桡⼿们奋勇挥
桨,动作整齐划⼀,坚实的肌⾁随着动作⼀起⼀伏,额上布满汗珠污渍反射着太阳的光辉。击⿎的⼈更是兴奋异常,纵⾝⼀跃,双槌齐下,恨不得把全⾝的⼒⽓都使上去,让⼈担⼼那⿎会不会被敲破。赛到紧张处,更是精彩异常,两只龙⾈齐头并进,争先恐后,岸上的呼声⼀阵盖过⼀阵,待到分出胜负,⼜是⼀阵的欢呼声夹杂⼏声懊丧的叹息声。龙⾈直播结束了,我却仍坐在椅⼦上回想⽐赛盛况。
我想,龙⾈活动不就是要考验⼈与⼈之间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吗?如果把它⽤在学习上,那才最好。我们真要学习这种赛龙⾈的精神,让我们在学习上有⼀个新的突破。
⼩学⽣端午⼿抄报内容⼀年级【三】
五⽉五⽇(宋·梅尧⾂)
屈⽒已沉死,楚⼈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前恨,⽽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应⾃照千峰。
端午(唐·⽂秀)
节分端午⾃谁⾔,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冤。
和端午(张⽾)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去讵能还。
国亡⾝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已⾣端午(贝琼)
风⾬端阳⽣晦冥,汨罗⽆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酒渊明亦独醒。
端午(唐·李隆基)
端午临中夏,时清⽇复长。
盐梅已佐⿍,曲糵且传觞。
事古⼈留迹,年深缕积长。
当轩知槿茂,向⽔觉芦⾹。
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
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学⽣端午⼿抄报内容⼀年级【四】
这⾥有⼀段有趣的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楚国⼤夫屈原,⾯临亡国之痛,于五⽉五⽇,悲愤地怀抱⼤⽯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们纷纷⽤⽵筒装⽶投⼊江中。以后,为了表⽰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天,⼈们便⽤⽵筒装⽶,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晚间梦见⼀⼈,⾃称是三闾⼤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
可⽤艾叶包住,将五⾊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们便以“菰叶裹⿉”,做成“⾓⿉”,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粽后,龙颜⼤喜,赞不绝⼝,欣然赋诗⼀⾸:“四时花竟巧,九⼦粽争新。”
九⼦粽是粽⼦的⼀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串,有⼤有⼩,⼤的'在上,⼩的在下,形状各异,⾮常好看,并且⽤九种颜⾊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九⼦粽⼤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婆婆送给新婚⼉媳的礼物等。因
为“粽⼦”谐⾳“中⼦”,民间有吃了“粽⼦”能得⼉⼦的说法。
清代诗⼈吴曼云也写有⼀⾸赞美九⼦粽的诗:“裹就连筒⽶宿春,九⼦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粽、⾚⾖粽、蚕⾖粽、枣⼦粽、玫瑰粽、⽠仁粽、⾖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粽、⽕腿粽、⾹肠粽、虾仁粽、⾁丁粽等,但以猪⾁粽较多。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蓉粽、冬菇粽等,还有⼀头甜⼀头咸、⼀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家族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