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意图与文本解读
作者:朱莎莎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1年第01期
内容摘要:文本解读的路径是多重的,总的来说要综合考虑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两方面的因素。对于文本内部的研究是理解文本意义的基础和关键,只有对文本本身进行充分的分析,才能真正理解文本的意义。而对于文本的外部研究主要针对的是作者,读者和社会环境,这三者应该是合力交融在一起的。
关键词:文本解读 作者意图 文学理论
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自问世以来,便被翻译为各种语言形式在世界各地传播,被视为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在书中韦勒克和沃伦提出了“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的概念,他们认为“文学研究合情合理的出发点是解释和分析作品本身”。①即文学研究的对象不是作者,也不是读者,而是作品本身,作品的意义并不取决于作者的意图和读者的感受,而来源于作品本身。只有充分研究文本本身,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但是作品是由作者创造出来的,表达了作者的一定意图,几乎是人们的一种共识。中国古代就有“诗言志”的说法,认为诗歌是作家表达情感与志向的一种方式,作家在写诗时注入了自己的意图。究竟,在文本阐释中,作者意图是不是像韦勒克所说的没有意义?
一.反意图论
早在俄国形式主义时期,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作品不是作者实现其创作意图的方式,作者意图对于文本阐释没有很大关系,“形式主义者认为,不能根据作家生平,也不能根据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分析来解释一部作品”。②他们主张将文学批评的重心从作者转移到作品的形式和结构,希望强化文学研究的本体意识。后来,这个思想被英美新批评派几乎毫无保留的继承了下来,他们主张侧重文学本体即文学性的研究,不再是简单的探寻作者的意图。维姆萨特在他的《意图谬见》中就提出作品的价值与作者的意图无关,过多的考虑作者意图甚至会阻碍文本的理解与阐释。维姆萨特认为想要获得一部作品的意义,只需要细读文本,将重点放在作品身上而不是作者意图。在形式主义和新批评的影响下,作者权威受到否定,作者地位不断的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