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乘见道的意义
⼀.缘起
读吕真观《实证佛教导论》,很为著者的见地和能⼒感慨。通过此书,⾃⼰以前的⼀些错误理解和知见得到了澄清,对佛法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信⼼。由于佛法正知见的建⽴,真正地成就着三归依。个⼈认为《实证佛教导论》实为⼀本往⾼层次带⼈的修⾏指南。通过此书第七章 [⼤乘法的实证] 的学习,发现《实证佛教导论》对⼤乘见道所作的定义和阐释很有道理,鲜为⼈知,⽽且具有⾮常重要的意义,故索性写了这篇⼼得,使⾃⼰纷繁的思绪得以整理。在此说明,此读书⼼得,纯属凡夫思维,可能会有錯誤,請⼤家依三量(现量,⽐量,正教量)⾃⾏判断。
有兴趣了解《实证佛教导论》著者的读者,请见真观的⾖瓣主页:
www.douban/people/46760473/
⼆.佛法开⽰的⼼识结构及义理
本书的的风格是实证,本节的重点,是关于⼤乘法的实证,即怎样才算⼤乘见道。什么是⼤乘佛法所开⽰的道(法)?⼤乘佛法的道是三界万法的本质,真相。佛典说了,是识,三界唯⼼,万法唯识。为了理解定义⼤乘见道的意义,即界定见道标准的意义,这⾥将⼼识结构及义理归纳如下。《实证佛教导论》对第
七识和第⼋识的功能特性,依据经论和祖师开⽰,作了祥尽的阐述和论证,⾮常有趣,此处从略。
1.阿赖耶识:
阿赖耶识是本源识,三界万法的总源头。《成唯识论》解释,阿赖耶识具体有三义,能藏,所藏,执藏。
2.能藏:
能持种的⼼体,不⽣不灭,⽆为法,常住法,⼜称真⼼,如来藏。从凡夫乃⾄佛陀,皆以此为本。
3.所藏:
所藏的全体种⼦,能⽣万法,有为法,⽣灭法。念念变迁,称妄⼼。所藏⼜包括:
1).本有种⼦
蕴处界功能的种⼦,如七转识了別境界功能的種⼦。
2).始有种⼦
经由善,恶,⽆记的⾝⼝意⾏熏习⽽成的种⼦,是导致⽣死轮回的染污种⼦。这部分所藏种⼦称为执藏,染⼼。修⾏能够成功,是因为这些种⼦可以逐步汰换为清净⽆漏的种⼦,乃⾄究竟成佛。
4.真妄和合:
⼼体与种⼦体性不同,故⾮⼀,然⽽和合运转,⽆法分开,故说⾮异。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的整体,因⽽理解阿赖耶识很困难!
5.阿赖耶识性质如下:
1).能含摄⼀切法:
指三界万法,包括世间法乃⾄出世间法,皆可视为阿赖耶识的⼀部分。所以⼀切法也就是“⼀法界⼤总相法门体”,“⼀真法界”,远离能取,所取,这个实际境界就是后⾯要提的胜义谛。
2).能出⽣⼀切法:
指此识能够出⽣三界万法,指世间法。有能⽣,所⽣,此为第⼋识的圆成实性。第⼋识也能「显⽰」出世间法,因为⽆为法不⽣不灭,沒有办法被出⽣,故不说第⼋识出⽣出世间法:
由于真妄和合,含摄与出⽣就好象⼀个铜币(阿赖耶识)的⼆⾯。
6.第⼋识:
阿赖耶识之别称。
7.七转识:
包括五根对应的五识,及意识和末那识,此为世间我。
8.世俗谛:
⼀切⾔说所宣,⼀切名,相,分别所摄。第⼋识如何圆成⼀切法的过程,可以被七转识观察到,⽽且可以⽤语⾔⽂字去说明它。依这个部分的世俗谛,可得第⼀义,其余的世俗谛是⽆法证得第⼀义的。
9.胜义谛:
也称第⼀义谛,有三个概念如下:
1).圆成实性:
指第⼋识能(直接间接)出⽣三界万法的功能特性,这是胜义谛的基础。这⾥需稍加注意,若重点放在“实性”,圆成实性是胜义谛,若放在“圆成”上,则是世俗谛。
2).胜义谛:
指三界万法的⾮相境界,也即圆成实。⼀切法平等真如,没有能认识世间的世间我(七转识),也没有被认识的六尘万法(世间我所)。既然没有世间我,世间我所,则不取相,没有⼀切烦恼,称之为真如,这样的⾮相境界,即是圆成实,即是胜义谛,经教称之为“不⼆法门”,“⼀真法界”。 “以⼀切法不⽣不灭皆⽆相故”。
3).⽅便胜义谛:
即是演说第⼀义谛之语⾔⽂字,实际上这是世俗谛,只是为了⽅便称为胜义谛。因为第⼀义谛实不可说,只要落⼊语⾔⽂字的分别相,就不是胜义谛。胜义谛是所演说的第⼀义谛的实际境界(实相),即外延,换句话说是契⼊(证得体悟)的那个实际境界。
10.关于佛法的⼼识法义,进⼀步可作如下归纳:
1).只有第⼋识的种⼦能⽣出万法,⽽不是⼼体。整个第⼋识是本源识,并不只是⼼体。第⼋识⼼体是出世间法,是⽣死轮回中不变的主体──我(阿特曼)。
2).众⽣的第⼋识出⽣三界万法,⼭河⼤地,三界万法都是第⼋识。⽐⽅说,⽔与⽔之波浪,⼜⽐⽅,⽔与⽔⽓,冰。故第⼋识即⼀切,⽆所不在。
3).虽然说第⼋识即⼀切,⼀切都是第⼋识。但不可反过来说,三界万法出⽣第⼋识,因为只有第⼋识才是本源识,才是三界万法的总源头,也就是说第⼋识和三界万法有从属关系。
4).第⼋识众⽣各具,各⾃独⽴。众⽣的第⼋识同⼀性質,如同相同体性的波浪,⾬滴,故觉者现观的境界为⼀真法界。5).没有胜义谛,就没有世俗谛,因为胜义谛本来就包括世间,出世间⼀切法。没有世俗谛,也就没有胜义谛,因为胜义谛即是依世俗谛圆成实性的观察⽽悟⼊的。
6).胜义谛除了让⼤乘见道的修⾏⼈作为修习真如三昧的所缘(制⼼⼀处的所在)之外,没有其他的⽤处,修⾏见道还需从世俗谛下⼿。
三.《实证佛教导论》所阐释的⼤乘见道定义
定义⼤乘见道就是给⼤乘见道确定内涵并界定出标准。为了说明《实证佛教导论》对⼤乘见道定义的阐明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在此先看看《实证佛教导论》的⼤乘见道定义。
1.⼤乘见道的内涵:
简单地说,即是证解阿赖耶识,也即是发现阿赖耶识是⼀种客观事实,必须对能藏,所藏,执藏三义具⾜了知,才可以称之为⼤乘见道。这也是禅宗的所谓开悟。
进⼀步讲,可分为⼆种情形。悟佛知见(简称为悟),发现第⼋识的圆成实性作⽤,进⽽证实第⼋识的存在。⼊佛知见(简称为⼊),以圆成实性为前提,透过严密的逻辑推论,确证有不⽣不灭,⽆了别能⼒的第⼋识⼼体的存在。此时才能转依于第⼋识⼼体所显⽰的清净性,才有能⼒修持真如三昧,确定不会退转,这才是⼤乘见道。也就是,⼤乘见道必须发现第⼋识的圆成实性和⼼体的真如性(清净性)。书中对此定义作了祥尽的论证,有⼼者请见原书。
2.⼤乘见道的意义:
1).真正⼤乘见道就不会退转,三乘见道都不会退转。只有证解第⼋识圆成实性的⼈,才能如实证得⼀切法平等真如。但必须到究竟成佛才能圆满证得圆成实性,在此之前所证的都不圆满。
2).能知修道的⽅法,三乘修道各有不同,菩萨(⼤乘)道,指成佛的⽅法,即修习真如三昧,这是成佛的唯⼀法门。由于真见道的缘故,乃能缘于胜义谛的理念,将七转识安住于不起妄想的境界,此即是真如三昧的修习。禅定即是制⼼⼀处,不⼀定是真如三昧。真如三昧是修习禅定的⼀种⽅法,但它是定慧等持、⽌观双运。
三乘见道都不会退转,但声闻、缘觉见道者不知成佛的⽅法。
四.正确定义⼤乘见道的意义
我们可以读到形形⾊⾊的佛学概论书籍,也可读到各样描述开悟的⽂章,但是对⼤乘见道进⾏明确定义,本⼈是第⼀次读到。⽽且将见道的标准具体到对阿赖耶识三义的证解,包括对⼼体的认识这样的⾼度,令⼈惊叹,其严密论证令⼈折服。⽽更关键的还在于,这个定义具有⼗分重要的意义,⾮常必要。
1.对于未悟⾔悟的澄清
我们⼤概都曾见到或听到诸多开悟的修道⾼⼈,有的⼈有神通,有的没有(实际上普通⼈也难以了知)。但就他们对三界万法的见地看,即是他们的现观报告看,相差很多,内容各异,层次各别,其中就包括后叙所涉及的常见,断灭见等种种谬见。这就说明这中间有的⼈并未真悟,即没达到⼤乘见道的境界或证量。⾔悟的⼈的见地即现观报告很重要,不仅是判定修⾏⼈是否证悟的重要内容,更关系到他们对其他修⾏⼈的导向。那么未悟⾔悟或未真悟⼜是怎么回事?个⼈认为,或许他们对于宇宙⽣命真相有所触及,他们有某种切⾝的现观和体悟,所以他们说悟了。因为他们毕竟观察到了普通⼈不能现观的境界。问题在于,未真悟的⼈所观察到的境界,与终极真相不符,与佛法正见不符。但他们往往会将⾃⼰的现观说成是世界万有的绝对真理,因为世界上就没有或不知道见道的定义标准。⽐如连万法的本源阿赖耶识都未证到,就把三界万法当真如,真妄不分,这就不能算真见道,不能算开悟明⼼。这不仅对他们⾃⼰的修⾏不利,更严重的是把这种与真相不符的现观报告,作为真理流传。再⽐如,⼀个与修⾏⽆关的⼩青年,把⾃⼰的某种感应也说成是宇宙的真相,问她是什么?答⽈:不可说。这样也觉得可以为师了,就有这种事。由上述可见,如果有正确的见道定义作判断,就可以将未悟⾔悟与真悟分清,
既可判定⾃⼰是否真开悟,也可⽤来检视他⼈是否具⾜⼤乘见道的智慧和功德受⽤。
2.对于维系佛法正法的传承
佛教是佛祖及真得道的圣弟⼦的现观报告。⽽似悟⾮悟的报告⾃然与真相出⼊甚⾄相违,真相应该只有⼀个,真理应该只有⼀个。似悟⾮悟的报告必然导致各种错误见地横⽣,宗派林⽴。误⼰事⼩,断⼈慧命事⼤。正确的见道定义就可帮助判断什么是正见,什么是谬误,这样也就维护了佛法正法的传承。
3.对⼀神教的否定
胜义谛的⼀真法界,虽然也类似⼀神教的“⼀体性”(oneness),但佛教的现观更深⼊到阿赖耶识的能藏,所藏,执藏所分别的功能特性。以道教为例,从道教的道⽣⼀,⼀⽣⼆,⼆⽣三,三⽣万物来看,道教就没有证到阿赖耶识分别的功能特性,只是把三界万法当真如,真妄不分。换句话说,⼀神教的⼀体性只是悟到了三界万法的⼀个轮廓,初浅的外观,没有证到更深细的境界,按照正确的见道标准,就不能算见道。由此可见,证不到第⼋识的三义,是很容易发⽣的事,那实在需要很⾼的证量!
4.对第⼋识众⽣共有的否定
因果报应是不可违抗的规律。要完成因果⾃负,众⽣的所藏和执藏就必然各不相同,众⽣命运事实上的各不相同就说明有不同的因及其现⾏。若主张阿赖耶识众⽣共有,这不过是类似⼀神教的见地,还没有
现观到各别的种⼦识所藏。真正的⼤乘见道现
观到各别的种⼦识所藏,就会使阿赖耶识众⽣共有不能成⽴,从⽽证明第⼋识众⽣共有是⼀种错误的报告或推论。
5.对断灭见的否定
从佛家经论及《导论》的⼤乘见道定义可见,第⼋识能持种的⼼体能藏,不⽣不灭,是⽆为法,常住法,从凡夫乃⾄佛陀,皆以此为本。所藏的种⼦,能⽣万法,是有为法,⽣灭法(缘⽣法),念念变迁。如果证量不够,只观察到所藏,没有观到⼼体这⼀境界及其功能特性,很⾃然会得出断灭见的错误报告。由此可见,定义见道是何等的重要!判别是否真见道是何等的重要!
6.对常⾒的否定
这也是由于现观不到位所⾄,可以说这⽐⼤乘见道相差更远,与开悟都不相⼲,因为这实为⼀般凡夫的我见,就是执五阴为常。
7.对成佛修证⽅法的确定
菩萨(⼤乘)道,指成佛的⽅法,即修习真如三昧,这是成佛的唯⼀法门。只有⼤乘见道的修⾏⼈,由于
真见道的缘故,乃能缘于胜义谛的理念,将七转识安住于不起妄想的境界,此即是真如三昧的修习。如果错误地认为⾃⼰已见道,我慢增长,势必障碍进⼀步的修证,和佛道的圆成。
8.对禅门修⾏的意义
时不时会听到禅修的⼈谈开悟,很多时候都会听到活在当下。引⼀段真观博⼠的话好了:
“活在当下,其实只是禅定的功夫,没有智慧的现观。禅是般若智慧,⼀⽅⾯能够现观第⼋识如何⽣起世间万法,因此能够真正地理解⼤乘经典和禅宗公案;⼀⽅⾯能够修持真如三昧,灭掉⼀切法的差别对待相。这不是只有活在当下功夫的⼈所能够有的功德受⽤。⽽且,禅定的层次有很多种,活在当下的功夫,是有觉有观的禅定,最多是初禅的定⼒。⼀般⼈因为没有断掉男⼥爱,所以功夫只到欲界定或未到地定。将活在当下当成「禅」,是以定为禅的典型,这是很普遍的误会”。
末了,虽然有⼤乘见道的经教和定义,作为凡夫,还是很难清楚的判断真悟者。《宗镜录》有⼗条勘验标准,恐怕那都是已经悟道的⼈才能运⽤的。但有定义的帮助参考,⽐完全没有,就好太多了。
最后以真观的这⼆句很有见地的话作为结尾:
“虽然许多⼈所弘扬的佛法不⼀定正确,但是就长远的⾓度来看,他们在佛法当中所种的善根,都会渐次成熟,最后⼀定都能究竟成佛”。
“正觉之道,疏途⽽同归”。
五.《实证佛教导论》著者在本章的主要参考⽂献
从本章的内容和定义,读者可看到充分的经教举证和严格的罗辑推理,实际上本书⾄始⾄终都是这样,这就是实证佛教的风格。这些经教⽂献对本书内容极其重要,是著者佛法正知见的来源之⼀,即正教量。此书著者不仅是佛教学术的研究者,也是佛法的⼤修⾏⼈和见证⼈。也就是说,《实证佛教导论》的知识来源于三量,并不是只靠经教⽂献推测的臆想。由于这⾥只是愚下浅陋的读书⼼得,不便在此赘述那诸多的经教举证和推理细节,有⼼的读者可⾃⾏从原书了解,现仅将著者在本章的主要参考⽂献罗列于此。
1.《阿含經》
2.《楞伽經》
3.《瑜伽師地論》
4.《成唯識論》
5.《⼤乘起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