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道德中的义利之辨

更新时间:2023-06-07 21:38:27 阅读: 评论:0

 中华传统道德中的义利之辨
义利之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关于义利关系的辩争。义指封建道德,利指利益、功利。儒家先义后利、义重于利,《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梁惠王上》:“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西汉董仲舒主张“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道不急其功"。
(《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墨家义利并重,《墨经上》:“义,利也。”宋以后反理学思想也持此说,明清之际的颜元强调“正其谊911(义)以谋其利,明其道以计其功。”
(《四书正误》卷一)。
义”是一个人心问题、人性问题、心性问题,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是内在的人心人性,也叫“心性”。“义”就是正确认识人的心性,即正确认识人心的基本属性,然后发遵循和符合人心人性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这就是宋明理学所说的“心即理”、“性即理”。这里的“理”与“义”同义。
“利”则是一个效率问题、经济问题,所关注的对象是外在的外物,主要是经济活动。“利”就是
正确认识外物,去发现更有效率的生产和解决方法。
“义利之辨”与“心物之辩”是相对应的。“义”属于“心”的范畴,而“利”则属于“物”的范畴。“心”是人的思考认知主体,人的一切思考认知活动,都是由“心”所发出。而“物”则是人心的思考认知对象。“义”属于“心”的属性,而“利”则属于“物”的属性。
在西化的现代学术的误导之下,现代中国人对“义”所存在的最大谬见是,将“义”也看成“物”的范畴,甚至将“义”看成一个经济分配问题,直接与经济分配公平等同。经济分配公平了,就是“义”、“正义”。经济分配不公,出现了两极分化,就是“不义”、“非正义”。
经济分配公平,的确符合“义”的原则,但是,经济分配公平与“义”存在本质不同。经济分配无论公平与否,是以经济为中心的,都是经济问题,属于“物”,属于“利”。
以此为视角,就可以发现,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实质相同,都是经济问题,都属于“利”,却缺乏“义”。其不同仅仅在于分配方式的不同,资本主义的分配是两极分化的,而共产主义的分配则是平均的、公平的。这两种理念和制度都是存在严重缺陷的,因为有“利”而无“义”。
事实上,就整个现代文明而言,也是有“利”而无“义”的,因为在现代文明的理念中,就是将“正义”看成一个经济分配问题。这是现代文明的根本缺陷所在。
在中国传统的“义利之辩”中,不仅看到了“物”的存在,更看到了“心”的存在。而在整个西方文明中,包括现代文明,则都是见“物”不见“心”。事实上,自古至今,西方并未出现真正的“心”的概念。近代哲学中的“唯物”和“唯心”,在中国文化的视角上,都是“物”。
“心”是人的思考认知主体,“物”则是“心”对外物的思考认知结果。即“物”一定要通过“心”的思考认知能力来呈现,所感知的“物”的特征,并非脱离心而孤立存在,而是“心”的思考认知能力所赋予。因此,“心物”关系是一个一体化的互动关系,但是,“心”又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因此,“义利”、“心物”概念的实质,就是确立“心”的绝对的主体性地位,也当然是确立人的绝对主体性地位。绝对的主体性,就是绝对的独立和自由。这是“义的独立”和“义的自由”,是“心的独立”和“心的自由”,也是思考认知能力本身的绝对独立和绝对自由。我也称之为“心性独立”和“心性自由”。唯有认识和做到这一点,人才真正获得真正的独立和自由,人才称其为人。
也可以从需求的角度看“义利”。人实际上有两种需求,一种是“利的需求”,也是物质需求、经济需求。另一种需求则是“义的需求”,也是“心性需求”、“义理需求”。
在“义利之辩”中,既看到了人的“义理需求”,也看到了人的“经济需求”,但是却以“义理需求”为最根本的需求,其层次要高于“经济需求”。人正是由“义理需求”来定义的,如果缺乏了“义理需求”,人将只剩下“物质需求”,将与禽兽无别。因此,人首先致力于满足自身的“义理需求”,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让“物质需求”凌驾于“义理需求”之上。
所谓“义理需求”,就是对义理认知的需求,以及让行为符合义理的需求。对义理的认知,就是《大学》所说的“致知”。让行为符合义理,就是“中庸”的“中”,也是“执中”,也是孔子所说的“权”。
孟子首先对“物质需求”和“义理需求”进行区分。他说“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悦我心”就是“义理需求”的满足,“悦我口”则为“物质需求”的满足。
因此,“义”绝不能用“利他”来说明,是超越“利他-利己”范畴的,个人“知义”、“行义”是满足人自身的根本需求。
现代文明只认识到人的“物质需求”的存在,却没有认识到“义理需求”的存在。也就是说现代文明对人的定义就是“物质人”,而非“义理人”,这种人就是中国传统所讲的“禽兽人”,不是真正的人。
前面已指出,现代文明将“正义”看成一个经济问题,等同于经济分配的公平。同时,对这种“正义”的需求,也被认为是以经济为基础的。认为只有基本的经济需求被满足了,才会产生这种“正义”的需求。这体现在“马斯洛需求理论”上。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是受经济条件的影响而由低到高渐次出现。最低的需求是基本的物质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些基本物质需求,超越经济的高级别的需求才会出现。

本文发布于:2023-06-07 21:38: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61451072154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华传统道德中的义利之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华传统道德中的义利之辨.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需求   经济   义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