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平等、博爱——读卢梭《爱弥儿》

更新时间:2023-06-07 21:23:30 阅读: 评论:0

自由、平等、博爱
——读卢梭《爱弥儿》
“正确的教育是我们的幸福,而错误的教育是我们的痛苦和泪水,也是我们对社会和民族犯下的罪过!”
在本书中,卢梭通过其虚构的小说主人公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历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他的教育是建立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的。开篇他便讲到“凡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人们破坏自然之态,随意改变、扭曲其天性,颠倒一切。但是,卢梭又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如果没有这样的裁剪,人类的处境可能会更糟一些。”我们可以把他说的裁剪看作是教育,即使人生下来便是善的,但并不代表他天生就是一个有用的社会人,一个幸福的人。因此,教育是必要的,一直到现在,教育仍然是人类社会不可忽视的。但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卢梭按照儿童年龄划分四个阶段,分五卷来描述爱弥儿不同时期的教育。
在第一卷中,他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给孩子多些真正的自由。
他认为,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即“做人的天职”,“生活,这就是我要教给他的技能。从我的
门下出去,我承认,他既不是文官,也不是武人,也不是僧侣,他首先是一个人:一个人应该怎样做人,他就知道怎样做人,他在紧急关头,而且不论对谁,都能做到做人的本分。”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育人,让学生学会做人。但这只是教育对于社会的意义,教育的另一个意义应该使其成为一个幸福的人。是的,教育是需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但假如生活在社会的人都不会感到幸福,那这样的社会又有什么意义呢!“热情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没错,才能不多没关系,热情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它能使你获得更多的才能,帮助你成为幸福的人。
在此,他也为老师提出了一些要求,“一个好老师最为根本的品质就是,他绝不是一个可以被雇佣的人,有些职业是如何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那么表明他们不配从事这些职业。教师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不同,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付出!
在第二卷中,他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处于理性的睡眠期,不应当对他们的心灵有所教化,因此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在卢梭看来,野蛮的教育是“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于是,卢梭详细论证了他如此想的原因。人的痛苦往往“产生于愿望和能力的不相称”,但是自然状态下,大自然赋予人的不过是“维持他生存所必须
的欲望和满足这种欲望的足够的能力”,因而人越是接近自然状态,其“能力和欲望的差别就越小”,痛苦也就越少,离幸福也就越近,“痛苦的成因不在于缺乏什么东西,而在于对那些东西感到需要”。而“远虑”、过早的对孩子进行过多的教育,正是我们“种种痛苦的真正根源”。真正自由的人,“只想他能够得到的东西,只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只要把这个原理应用于儿童,就不难得出各种教育的法则。为了让孩子感到巨大的由自由带来的愉快,就需要他体会一些微小的痛苦,因为“没有体会过痛苦的人,就不能理解人类爱的厚道和同情的温暖;这样的人势必心如铁石,不同他人相往来,他将成为人类中的一个怪物”。此外,不能够因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而要看他对那个东西“是不是有所需要”,否则,只会培养出暴君。要教给孩子的,是“力量”、“需要”、“能力不足”和“遏制”,而不是“责任”、“义务”;要避免给孩子给这些言辞加上“谁也不懂或从此就不能改正的错误意思”。在最初的几年里,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不在于“教学生以道德和真理”,而在于“防止他的心沾染罪恶,防止他的思想产生谬见”,要先“让他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
第三卷论述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的智育教育。
这里卢梭主要讲了三点,(一)“要做到:他所知道的一切,不是由于你的告知而是由于他的理解,不要教他科学知识,要让他自己发现。”这也就是中国常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渔”,与其教给他知识,不如教给他学习的能力,探索的精神和欲望。一个人只要有了学习的欲望,便会贪婪的吮吸着知识,遇到困难,也会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最终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们要相信人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他想!
(二)“他到了工作、教育和学习的时期,问题不在于他学的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我相信,这也是教育一直最求的理想,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那何谓对其有用的知识,这其实是不好评价的。有的知识对其现在有用,有些又是对其长远发展有用。特别是一些抽象的知识,思维的活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我们却无法评价。卢梭看
来,每个人都应该掌握一门技术;而在一切可以谋生的职业中,最能使人接近自然状态的职业是“手工劳动”。由于“一个人喜欢一项工作和适合于做那项工作之间,是大有区别的”,所以要细致的观察孩子,以判断出他表现出的是“愿望”还是“禀赋”。为了不让爱弥儿像“蒙昧人那样无所事事地过日子”,就必须让他“像农民那样劳动,像哲学家那样思想”,即“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互相调剂”。(三)“应该使一个人的教育适应他这个人本身”,对于爱弥儿来讲,这很容易实现,因为老师就只教他一个人,但这对于现在的教育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现在的班级制教育,一个老师往往要面对多个学生,在一些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一个老师所带学生的数量更为庞大。那么,我们如何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使教育适应每个人的发展呢?这势必需要学校,家长与社会多方面的配合,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应该控制班级的规模,每班最好不超过40人,毕竟老师要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其实这对教师的要求是特别高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尝试。
第四卷侧重十五至二十岁青年的德育教育。
到了这个阶段,爱弥儿生命的第一个四分之一已经过去,他到了性情和面孔都有显著变化的时刻。到了这个时候人才“真正地开始生活,人间的事物才没有一样在他看来是稀奇的”。此前,我们所关心的完全是“孩子的游戏”,只有现在,我们对他的关心照料才具有“真正的重要意义。人的“种种欲念的发源,所有一切欲念的本源,唯一同人一起产生而且终生不离的根本欲念,是自爱”。因此,为了保持我们的生存,我们“必须爱自己”,也同时“爱保持我们生存的人”。卢梭正是推崇,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强调培养他们的自爱心。“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为美德”,而这种美德,“在任何一个人的心中都是可以找得到它的根底的”。
某些事情绝对不让孩子们知道也许是最好不过的,但是“不可能永远隐瞒他们的事情,就应当趁早告诉他们”。譬如关于两性的知识,譬如人世间的痛苦。但是要注意告诉的方法。“我们只能够让他们看到一些可以克制而不刺激其欲念的情景,就应当拿一些不仅不刺激他们的感官,而且还能遏制他们想象力的活动的事物给他们看”,即“使他看人间的悲伤景象,是使他感动,而不是使他的心肠变为铁石”
爱弥儿到了这个年纪,就到了“讲历史的时候了”。但并不是所有历史读起来都一样有益。那些“一边叙事一边又加上自己的评语的历史学家”,是“最坏不过”的了。正确的做法是“让青年人自己去判断”,这样才能让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问题。严格按
照卢梭的主张培养起来的爱弥儿,此时已经保持了“完备的判断力和健康的心灵”,因此,“即使老师没有那么慎重地选择他所读的书籍,他这样学来的东西也可以变成一种实用的哲学”。
第五卷则是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刚开始读这本书时,会觉得卢梭的性别歧视特别严重,很重男轻女,什么“一个女人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温顺,因为她生来就要服从不太完美甚至有许多缺点和恶习的男人。因此,她们从小就要学会忍受不公正对待,毫无怨言地忍耐她们丈夫的错误行为。”虽然男女有别,教育也应该有别。但也应该是教育方式而不是地位不平等。但是,阅读到后面越觉得有趣,觉得卢梭如果作为女人,一定会是很有智慧的女人,将会有一个很幸福的家庭。他指出“女人要机敏,她才能保持她的平等地位,才能对男人表面服从而实际上是管理它”。再者,卢梭对的爱情观的引导是很好的。特别是对于现在的社会,我们的学校缺少爱情教育这一方面,或是是对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好和有意回避。尤其现在的孩子又很早熟,教师应积极引导其对爱情,对恋爱的观念,而不是一味的逃避或禁止。包括对现在的大学生,虽然恋爱是自由的,但是,许多人并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更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方法去爱对方,也无法处理恋爱中的小摩擦,这其实很大一部分有我们教育的责任。
总的说来,卢梭想要培育的是一个“自然”的孩子,这个自然不同于完全的自然状态,但并不因此就“一定要使他成为一个野蛮人”。而是在现有的环境中,尽可能地使孩子发挥出自己的天性,尽可能少地给他桎梏。而是“只要他处在社会生活的漩流中,不至于被种种欲念或人的偏见拖进漩涡里去就行了;只要他能够用他自己的眼睛去看,用他自己的心去想,而且,除了他自己的理智以外,不为任何其他的权威所控制就行了”。卢梭极尽所能地批判嘲讽了在现有教育中存在的、对孩子天性的扼杀与扭曲,颂
扬的仍是他无时无刻不心心念念的自由、平等、博爱。
不过,卢梭的一些看法也确实受限于时代,表现出了明显的不科学。爱弥儿是卢梭假想的一个教育对象,根本就没有进行过实际操作和实践。全书共分5卷,卢梭根据爱弥儿的年龄提出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如,对两岁以前的儿童进行体育教育,对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就行感官教育,对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进行智育教育,对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进行德育教育以及对青年男女的爱情教育,虽然
体育教育、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爱情教育是逐步上升进行的,但很明显,这种分期以及把德、智、体教育的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不过在当时,这样的教育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
此外,卢梭不提倡对二至十二岁的儿童进行知识教育,显然这是在现代完全行不通的。卢梭会说,这个时期让孩子学习,孩子只是在被动地学习,不仅不会学到知识,反而养成许多坏习惯,其实也不然,许多学生的兴趣爱好就是在小时候培养起来的,这对他们一生都是受益的。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思考问题,当孩子读书后,我们不应该去担心他不爱学习,而应该想办法去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当寒冷的季节来临时,我们不用把孩子关在家里以防他感冒,而应该教育他多参加户外活动,学会热时脱衣,冷时加衣,出汗时换衣。当网络世界进入孩子的生活时,我们不能一味地禁止、
杜绝,而应该变“堵”为疏导,引导孩子文明上网、正确上网。教育如果只培养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顾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而让人性生物般地任性发展,而是要靠教育作为桥梁,把儿童引向社会。
读《爱弥儿》这部伟大的著作,我感触颇深,卢梭笔下的“爱弥儿”可能是我们的孩子,也可能是我们的学生。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以教育之名,破坏了孩子的自然之态,扭曲其天性,甚至犯下了罪过。不管是对待孩子还是教育学生,我们都应更加注重其思想情操的陶冶,要积极引导鼓励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自然美,锻炼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和团结互助的精神,并使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潘伟珍
2015年8月

本文发布于:2023-06-07 21:23:3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614421021534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自由、平等、博爱——读卢梭《爱弥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自由、平等、博爱——读卢梭《爱弥儿》.pdf

标签:教育   孩子   儿童   社会   知识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