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程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何开启和设计高中历史教学的第一课非常重要,这是高中学生对历史这门课程的第一印象。如果历史教学第一课能够成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就会大大有助于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态度。
历史是什么?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何在?这不仅是历史学家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更是每一位中学历史教师需要把握并传达给学生的问题。高中历史教学的第一课应该向即将迈入成年的高中生指明高中阶段与小学、初中学习历史的区别:不仅是知识量上的增加,更应是历史的思辨性。
作为21世纪的中学老师,我们必须接受一个事实:当代文化是电子文化,也可以说是一种视觉文化。数字技术已经使图像制作、传输和接受变得越来越简单便捷,因此视觉性成了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影像史学”在美国兴起,20世纪末又被中国的历史学家和历史教师引入各大学的通识教育中,成为当代一种具有跨学科性质的史学研究方法和历史教学内容,受到很多年轻人的欢迎。
笔者任教的学校是艺术院校,面对的学生是艺术高中生,他们的身心特点、特长以及未来职业方向都在图像艺术和视听艺术领域。作为这些艺术高中生的文化课教师,笔者的历史教学需要因材施教。从心理认知学上来说,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支持。若强迫高中学生在没有具体经验作为支柱的前提下记忆抽象的法则和概念,容易造成教育的失败。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决定在高中历史教学的第一课中引入对《罗生门》这部世界经典电影的分析,因为对这部电影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领会学习历史的五大核心素养。笔者希望能通过问题导向和影像史学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具体感受和思考历史的核心素养对于艺术生自我成长和参与社会的重要。为此,笔者提前给学生布置了预习作业:观看电影《罗生门》。以看电影作为高中历史课的第一份作业,学生们几乎都能怀着兴趣去完成。这部电影情节并不复杂,但是高中学生要真正看懂也不容易。到正式上第一节历史课时,就有学生对教师让他们看这部电影表现出了极大的好奇。而好奇是吸引学生听课的第一步。
首先,笔者问学生们:“学了多年的历史之后,有同学能告诉我什么是历史吗?”这个问题不难,只是很少有学生认真思考过。几个模糊的回答之后有学生清晰地告诉了笔者:“历史就是过去的人和事。”高一学生能有这种认知在我意料之中。于是笔者接着展示了几份旧报纸对同一历史事件“西安事变”的新闻报道:《中央日报》和《大公报》的新闻标题是“张学良率部叛变”,而《西北文化日报》和《解放日报》的新闻标题是“对蒋兵谏”。
笔者连续追问学生们:
(师)“你们如果只看前两份报纸或者只看后面两份报纸,你们对同一个历史事件会有不同的认识吗?”
(生)“会。从标题就可以看出前两份报纸对西安事变的评价是负面的,而后两份报纸对西安事变的报道是正面的。”
(师)“新闻报道应该报道事件的真相。那么你们该怎么评价这一历史事件的真相?为什么当时这些报纸对西安事变有不同倾向的报道呢?”
(生)“因为这些报纸都有不同的立场。”有些学生好像若有所思。
(师)“这些报道了西安事变的旧报纸是不是历史证据和历史资料?历史学家们写的反映他们不同观点的历史著作又是不是历史呢?”
由此,笔者引出了对“历史”的解释。历史具有二重性:一,过去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即客观历史本身;二,有关过去的记录与研究,即经过人脑的思考、加工而形成的主观化的历史。我们今天所说的历史,大多是人们所记述的历史,包括历史教科书。这样的历史具有客观和主观的两重性。
(师)“历史的本质在‘求真’,法庭的审案也要‘求真’,这两者都讲究证据和证人证词。那么如何‘求真’?怎样理解
【摘要】文章借用影像史学的方法分析了世界经典电影《罗生门》,开启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第一课。作者借助这部电影的叙事和艺术特征阐发历史的思辨性,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并且启示学生思考培养历史核心素养对于高中学生自我成长和参与社会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影像史学;《罗生门》;历史核心素养
广州美术学院附中 陈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