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美“新批评”理论梳理
作者:黄海浪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1期
摘要:“新批评”是英美文学界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流派,本文试图结合其流派的自身特点,围绕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文学本体论、语义学的批评方法论等,得到“新批评”理论的大致轮廓,对其庞杂的理论做出一个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新批评;文学本体;语义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065-02
一、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文学特异性,诗歌真理
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科学化和系统化冲动的形式主义文论流派,“新批评”的理论家们从一开始就试图在为文学寻求自身的独特定位,找出使“诗”之所以为“诗”的“文学特异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得出其文学原理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论。十八世纪末以来“泛科学主义”的流行使得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应该以严谨的实验科学方法来验证分析,“真实性”是科
学的终极旨归,但却恰恰和文学背道而驰。因此,“新批评”的“诗辩”最终落实到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之上,或换言之,文学与其他活动有什么区别?对此,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具有独立的生命”,是自足的超然于现实世界的,他们彻底切断了文学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瑞洽慈认为只要文学作品能够让我们产生前后一致的情感反应,它就是“真”的,而无关作品和现实的关系,这也明显的体现出他的读者反应心理学的印记。只是他的观点却又回到了唯美主义的老路上,他的“非指称性伪叙述”论自然也遭到新批评派全体的一致批评。
在文学和现实的关系上,新批评派的观点要复杂得多,也深刻得多。他们反对唯美主义者简单的割裂;他们也反对瑞洽慈的“前后一致的可接受性就是真”的观点,因为两者的观点都会使科学独享“真理”的尊荣。新批评派诸家都反复强调:诗歌传达的知识“从根本上或本体上是特殊的知识”,并且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完美的知识”。新批评的“诗歌真理观”是其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在这一点上新批评内部也出现了分歧。兰色姆认为科学把握世界的一般性,所得到的只是世界的“骨架”;但“诗”是具象的来把握世界,是一种具体真理,是世界的“肌质”。只是兰色姆的观点虽然颇有创见,却也有失之片面之嫌。不少新批评家们在此基础上结合艾略特的“感觉性融合”论,认识到诗歌的真理性在于两者的融合,让新批评的诗歌真理观有了辩证法的印记。可以说,新批评对诗歌真理的坚持是意味深长
的,他们是想通过这种方法让文学在实证科学思想泛滥的时代中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并进而与科学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