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讲稿

更新时间:2023-06-07 21:03:42 阅读: 评论:0

“新批评”讲稿
第一篇:“新批评”讲稿
英美新批评派
一、新批评派的形成和发展
英美新批评派(New Criticism)是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批评,它对于西方文学,尤其是英美诗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新批评派20世纪20年代起源于英国,30年代在美国最终形成,到50、60年代成为美国学院派文学批评的主流,直到60年代后才渐渐衰亡。
在新批评的形成过程中,T·S·艾略特和I·A·瑞恰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艾略特《圣林》(1917)中的一系列论文为新批评奠定了基础,他提出的“客观对应物”、诗的“非个性化”理论,他对文学史中的“感觉性解体”现象的检讨,以及他对英国十七世纪玄学派诗歌的尊崇,为新批评派的文学本质观提供了基本要点。瑞恰慈则致力于把语义学和心理学引入文学研究,他的心理学方法被新批评派所抛弃,而语义学方法所造成的科学式批评和文本中心批评则成为新批评派方法论的主要基石。概括的说,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是从语言出发
来分析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它的特征。瑞恰兹认为,语言具有两种不同的功能:“符号功能”和“情感功能”。诗歌是对语言情感功能最典型的使用。他指出,科学语言与诗歌语言在陈述上是完全不同的。诗歌语言主要用来表达情感,它的许多陈述都是用来表达情感的,不能用经验事实加以核实,故可视为一种“伪陈述”。瑞恰兹说,当人们对语言进行情感的使用时,“重要的是态度而非指称”,“在这些情况中指称是真是假根本无关紧要”。(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P.243)瑞恰兹的语义学批评关注语言的基本性质,但更关注语言使用的方式和方法,关注语言在应用中产生的作用和意义。瑞恰兹不仅重视文学语言的情感性特征,而且还多次论述文学语言的多义性和含混性。他认为,科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差别除了表现为不同的用法外,还表现为它们自身所具有的不同特征。瑞恰兹强调,科学语言尽可能地做到表述准确,所以它们总是意义单一,没有歧义;而文学语言则具有多义性和含混性。瑞恰兹主张从文本的语义结构来理解文学特性的思想对新批评派产生了重大影响。
艾略特为新批评派提供了思想倾向,瑞恰慈的语义学文论则为它提供了基本方法论,新批评派是早期艾略特与瑞恰慈的语义学相结合的产物。
20世纪20年代以后,新批评派的重心由英国转向美国。其核心人物是美国的约翰·兰色姆、阿伦·退特、克里安斯·布鲁克斯、罗伯特·潘·沃伦等。兰色姆提出了“本体论”,把新批评建立于明确的文本中心论(Textual Criticism)之上。由于诗的意义与形式在诗中融合在一起,所以应对诗进行全面的综合的研究。艾伦·退特提出了著名的张力论,“我所说的诗的意义就是指它的张力,即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展和内包的有机整体”,张力是诗的整体效果,是意义构造的产物。沃伦提出诗必须不纯,它可以包括抽象的理性思维以及各种复杂的相互矛盾的因素。布鲁克斯1942年出版的《精致的瓮》则成为新批评派“细读”式批评的范本和理论阐述的名著。到了50年代初,新批评成为美国文学批评的主流,一些重要文论家,如威廉·维姆萨特、雷纳·韦勒克等人的加盟,使新批评派达到其成就和影响的顶峰。维姆萨特与布鲁克斯合著的《文论简史》从形式主义的立场对西方文学批评史进行梳理,韦勒克与奥斯丁·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则对形式主义批评的理论进行了系统阐述,这两本极具影响力的书,把新批评的理论推向了高峰。
新批评派(甚至包括所有的形式主义批评)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首先,以西方现代派为代表的新型文学,在批评家面前竖起了一个个的问号,批评家的回
应必须突破传统批评,寻求“新”的批评理论和方法。例如,被公认为西方现代诗歌里程碑的《荒原》(艾略特,1922)用粗线条框架的叙说取代了诗歌语言的标准陈述,用各组成部分的乱置取代了传统诗歌的结构连贯性。全诗四百余行,涉及6种语言,包括从35位作家的56部作品中摘录下来的片断,并杂以民谣以及6段宗教经文,此外还有大量的隐喻、典故和详细的注释。批评对象的如此剧变,迫使批评家寻找解读这些像“天书”一样的作品的方法。
其次,新批评派又是在对传统历史传记批评的否定和印象式批评的超越中逐渐形成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于英美的历史传记批评,关注的重心在作者及其社会背景,忽视作品自身语言和结构的研究;而印象式批评的个人感受和经验描述,就文学谈文学,有美的感悟却缺少阐释的系统性和严密性。瑞恰慈在剑桥等地作讲师时作过一个教学实验,这个实验是“把印有诗的卷子发给听讲人并要求他们任意地写评论评这些诗。这些诗的范围,从莎士比亚的诗一直到E·W·威尔柯克斯的诗。我不透露作者为谁,而且除了个别例外情况,原作者也没有被认出来。”(《新批评文集》,第364页。)实验的结果是杰作与平庸之作在评论中被互换了位置。克里安斯·布鲁克斯和罗伯特·潘·沃伦两人在美国一所颇具规模的州立大学教“文学种类和样式”的课时,也发现学生不知道怎样读小说和戏剧,尤其不懂读诗,“有的
读济慈的《夜鹰颂》就像读地方小报社论或者读百货公司商品介绍目录上的广告,其指导思想和所抱的期望居然毫无二致。”(《新批评文集》P.539)传统的文学教育是:先谈几句诗人的生平,再介绍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时的一些情况,最后来几句含含糊糊、玩弄词藻、全凭感情支配的印象式评语。面对这种实际情况,布鲁克斯强调对作品本身的“细读”,认为真正的文学作品具有某些共同要素,文学阅读首先要弄清楚这些要素。
韦勒克曾指出:“从整个美国文学批评史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所有的批评家对过去批评界的一般状况都是持反对态度的。他们不满于遍及大学内外的那种印象主义的、含含糊糊的、浪漫主义的、多愁善感的‘鉴赏’;他们也不赞成门肯的那种纯粹新闻似的批评及其对美国自然主义小说的赞扬;他们对新人文主义那种敌视当代创作的态度和死板的文学道德观也感到不快。”“在反对这种现状时,新批评派的批评家大都转向对诗歌,特别是现代诗歌的研究,至少在开始时如此。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考察作品的文本。他们强调一部作品的独特性,认为作品是相对独立于其历史、作者生平和文学传统等多方面背景的。在这种将注意力转向文本,强调作品的有机整体性,拒绝把文学归结为纯因果关系的结果这几个方面,我们可以发现新批评派的共同特征。”(《美国的文学研究》)
二、新批评派的批评理论
1、本体论诗学
新批评派认为,文学作品涉及三R原则,即作者(writer)、作品(writing)和读者(reader),研究的重心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批评,关注作者创作作品的过程就是历史社会式批评,关注读者对作品的反应就是文艺社会学批评。新批评派以作品为本体,兰色姆提出的“本体论”,把新批评建立在明确的文本中心论(textual criticism)之上。
兰色姆在《诗歌:本体论札记》(1934年)中,将诗歌分为三类:事物诗、柏拉图式的诗、玄学诗。兰色姆认为,只详细叙述事物的诗歌为事物诗,其特征在于以意象对抗概念。概念是衍生的、被驯服的,而意象则处于自然的或未驯服的状态,它所具有的那种原始的新鲜性,是概念不可能具有的。柏拉图式的诗,指概念诗。这类诗写事物的目的在于说明概念,意象仅仅是一种对于概念的图解。兰色姆认为,科学满足了一种理性的或实用的冲动,并显示了最少量的感觉;艺术满足了一种感觉上的冲动,并显示了最少量的理智。艺术顽强地不让科学享有它的意象,以便重新组成感觉世界。诗歌的技术手段就是为了增加感觉和感性的分量而发展出来的,像韵律、虚构、比喻。玄学诗的目的是补充科学以及改进论述。柏拉图诗太理想主义,事物诗又太写实,因此,诗人就引进了能造成奇迹心理的手段,这种手段就是曲喻。
兰色姆还提出诗歌结构的“构架—肌质”说。他认为“一首诗有一个中心逻辑或者情景或者‘可以用语言发挥的核心’,这个逻辑或者情景或者核心可以使人毫无疑问发生一种相应的兴趣,这样说来,诗就好像一篇科学论文,而在论文背后,有一种足够的热情。„„诗也是一些活的,局部的细节的结合物,同时在这些细节上有另一些独立的兴趣附丽。照这样说,诗就不同于科学论文了”(《征求本体论批评家》,《新批评文集》第96页)。这里所说的诗中“活的、局部的细节”是诗的意象,是诗所写的事物,也就是他说的“肌质”;诗中的“逻辑或者情景或者核心”是指诗描写的意象和具体现象中隐含的普遍意义。可见,兰色姆的诗的结构论内部两种成分是分离的:诗的逻辑核心,是诗的可以意释而换为另一种说法的部分,它与科学论文是一致的。意象所表现的是世界的肉体,是诗之区别于科学论文的特异性之所在。诗的独异性及其对于世界本体的表现,都在于意象,而与可以意释的部分无关。这样一来,诗的逻辑核心部分实际上就架空了。由此,兰色姆发现了一个危险,即为了同散文分家而“牺牲了逻辑性或者普遍性”(《征求本体论批评家》,《新批评文集》第88页)。

本文发布于:2023-06-07 21:03:4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6143022686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新批评”讲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新批评”讲稿.pdf

标签:批评   语言   文学   诗歌   作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