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期末复习

更新时间:2023-06-07 20:59:25 阅读: 评论:0

《西方文论》期末复习
一、 名词解释
1. 悲剧(P34)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着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或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2. (杜勃罗留波夫)人民性(P255)
杜勃罗留波夫在《俄国文学发展中人民性渗透的程度》一文中,集中地论述了文学的人民性问题。在他看来,具有人民性的作品固然也体现为艺术家运用人民便于接受的形式、描写人民的风俗习惯、使用人民的语汇,但主要的却不在于形式、题材、语言,而在于它的内容所渗透的人民的精神,即在作品中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文学家怎样才能在作品中渗透出人民的精神呢?第一,文学要“表现人民的生活,人民的愿望”;第二,也是关键的一点,文学家要在思想感情上同人民一致。此外,杜勃罗留波夫还认为人民性与现实主义是一致的,作品
的人民性的渗透程度标志着现实主义发展的水平。当然,杜勃罗留波夫所说的人民,主要是指农民,所谓人民性,也主要是要表现农民的思想观点和利益。
3. (克罗齐)艺术即直觉(P322)
克罗齐认为,人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源于理智的逻辑,产生概念;另一种是源于想象的直觉,产生意象。艺术活动,就是直觉活动,艺术是直觉的产物。直觉的最大特性是意象性,“意象性这个特征把直觉和概念区别开来”。这样,克罗齐就把直觉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从而把艺术活动、艺术创作与艺术欣赏也排除在逻辑思维之外。
4. (庞德)意象(P348)
“意象”是庞德诗论的核心范畴。庞德在《回顾》中对意象作了这样的表述:“一个意象是在瞬息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智和情感的复合体。”这个定义包含着意象结构的内外两个层面,内层是“意”,是诗人主体理性与感情的复合。外层则是“象”,是一种形象的“呈现”,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在庞德看来,诗中的意象最终将诗人、读者和诗的创造对象三者引入了诗化的境界。因此,他把创造出完美的意象当做诗歌创作的宗旨:“一生中能描述一个意象,要比写出成篇累牍的作品好。”
5. 陌生化(P391)
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在文学活动中,重要的不是目的而是感知的过程,只有在过程中,文学主体才能感受和体验;为了延长感受的过程,就必须增大感受的难度;增大感受难度的最佳途径是使事物变得反常、陌生,即对于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物加以陌生化的处理。什克洛夫斯基认为“情节”就是对“故事”的陌生化处理的结果。
6. 含混(P430)
“含混”,燕卜荪在《复义七型》中提出,又译“模糊”、“晦涩”和“复义”等,原指一种含有多层意义而无法使人准确确定本义的语言表达方式,它通常不是作者故意为之。造成含混的主要原因是措辞简短或语序颠倒以及多义词的使用。什么是“含混”?燕卜荪说,“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是如何细微,只要它使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反应”,就是“含混”。他把含混分为七种类型。
7.意图谬见与感受谬见(P437)
意图谬见:新批评派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概念。它是一种将作品的意义与作者的创作意图联系起来,认为作品是作者创作意图的投射的观点。新批评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意图谬见的提出,让新批评斩断了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感受谬见:新批评派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的概念。它是一种将作品与作品在读者心理上产生的感受等同起来的观点。新批评认为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感受谬见的提出,让新批评斩断了作品与读者的关系。维姆萨特和比尔兹利把感受谬见分为感情式谬见、想象式谬见、生理式谬见、幻觉式谬见四种。
8. 张力说(P432)
泰勒在1938年发表的《诗歌中的张力》提出了著名的“张力”说,为新批评理论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泰特指出,诗有自己的特性,诗歌的意义是其张力,是诗歌中能包含的所有外延和内涵构成的有机整体。这里所说的“外延”是指这词语的“词典意义”或指称意义,内涵是指这词语的暗示意义及感情色彩。泰特的张力说强调,诗既要倚重内涵,使其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又要倚重外延,使形象明晰和连贯。
9. 反讽(P439)
布鲁克斯说:“语境对一个陈述句的明显歪曲,我们称之为反讽”。他指出,语境的巧妙安排可以产生反讽的语调。在布鲁克斯那里,反讽既是一种语言技巧,又可能是整个作品结构的技巧。反讽不只是讽刺的,它包含广泛的多样性,把反讽外延和内涵如此扩大,受到兰色姆等人的反对,因为它弱化了反讽原来的戏谑讽刺意味。
10. 能指与所指(P447)
索绪尔指出,作为语言结构基本成分的语言符号,“联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他将概念命名为语言符号的“所指”,将音响形象命名为“能指”。语言符号不是能指(语音)与它所命名的现实中的事物的结合,而是能指(语音)与所指(概念)的结合,能指与所指同时存在。索绪尔还认为,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
11. 镜像(P485)
“镜像”理论是由雅克·拉康提出来的。在拉康关于主体形成的理论中,“镜像阶段”式最初、最基本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儿童主体通过对自己在镜子中的影像作出不同的认识,确认自身身体的同一性。拉康把镜像阶段分为三个时期,得出:主体总是带有想象性的这一结论。
12. 复调小说(P501)
复调小说理论是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提出的。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基本特点。复调小说是一种“全新的小说”,它是多声部的小说、“全面对话”的小说。它突破了基本属于独白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使小说减弱了由作家全知全能式安排的封闭性,呈现出开放性。
13. 交往理性
哈贝马斯提出。他用这个词来表达那隐含在人类言语结构中并由所有能言变者共享的理性。在传统的标准理性观看来,理性只有一个维度,它涉及命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并成为思想和单个主体行为的中心。与此不同,交往理性是双维度的,涉及不同言谈者之间的对话关系。
14. 期待视野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本文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
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

本文发布于:2023-06-07 20:59: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61427652152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西方文论》期末复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西方文论》期末复习.pdf

上一篇:诡辩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人民   作品   意象   谬见   主体   小说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