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赣铁路:支撑抗战的钢铁动脉
作者:何广华 何明圆
来源:《红岩春秋》2020年第10期
1937年9月,總长1231公里,横越浙赣湘三省的浙赣铁路建成贯通,成为当时长江以南唯一的东西向跨省铁路,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时人著文评论:“吾国铁路,自京绥路而后,以中国资本中国人材完成之者,当推浙赣铁路。”
抗日战争时期,浙赣铁路是部队给养、物资、兵力运输及安全撤离、转移的大动脉,它也因此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咽喉要道。在浙赣铁路建成83周年之际,笔者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揭开这条百年老路虽尘封已久但不曾被忘怀的历史。
浙赣铁路的巨大战略价值
浙赣铁路虽然全线贯通于抗战之初,其历史却可上溯到清朝末年。
甲午战争之后,英国人曾向清政府提出修建杭州至广信铁路计划。与此同时,日本也提出修筑闽浙赣铁路计划,其中有自南昌经衢州至杭州的线路。稍后,立宪党人汤寿潜提出了上海与广州连接在一起的东南铁道大计划中的乙线,包含了杭(州)衢(州)之间共212公里。这是国人第一次明确提出建造浙赣铁路的计划。
民国时期,孙中山在《东南铁路系统》一书中列有东方大港广州干线,途经杭州、桐庐、严州、衢州,抵达江西广信。以上这些铁路计划,均因时局动荡而束之高阁。
1927年,国民党元老张静江出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张静江十分崇尚孙中山的实业计划,主张优先发展铁路,声称要按孙中山的铁路计划,先修筑杭州到江山的铁路,命名为杭江铁路。
鉴于此前国内多条铁路建设计划因经费短缺而胎死腹中,张静江对线路进行重新规划,新的杭江铁路将在钱塘以东,沿浦阳、金华两江而行。这里地处两江之间的分水岭,地势较低,容易穿过,可以节省工程造价。他又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从中国银行贷款270万元,并以此为担保募得公债400万元,随后又向杭州“四银行团”借款360万。
1928年2月25日,浙江省政府委员会第207次会议决议通过浙江省杭江铁路筹备处组织大纲,杭江铁路拉开了浙江省自筑铁路的序幕。1930年3月,杭江铁路正式破土动工。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内地大军因交通不便调动缓慢,无法夺取上海的战略主动权,成为最高当局心中的隐痛。
“上海此次退却,社会咸责政府未能积极应援,不知援兵之不至,实由于运输之艰困。日本由长崎到上海,只需24小时,自军队集中以至加入战场,不出三日;而我大军多在江西,兼程前进亦需20天以上。”主持浙赣路建设的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认为浙赣铁路是抗战成败的关键。
1934年1月1日,浙江省政府举行了杭江铁路通车典礼。
杭江铁路的成功,激发出建造东南跨省大铁路的灵感。当时,东南用兵只能利用长江航运,对日作战打到东南,长江必将被日军封锁。若利用现成的杭江铁路,由玉山向西延展500公里到萍乡,就能接通粤汉铁路,开辟出一条横跨浙赣湘三省,与全国铁路干线网衔接的东西向干线。
于是,杭江铁路扩张为浙赣铁路。第一步跨越浙赣省界修到玉山;第二步由玉山展筑,经南昌横越赣北接通萍乡,是为玉萍段;第三步则是接通萍乡至株洲的株萍铁路(1905年通车),与粤汉铁路对接。
中国银行总经理张嘉璈亲自出马协调各方,谈成当时国内最大的建设投资案。浙赣两省合组“浙赣铁路工程公司”负责工程,铁道部、财政部与浙江省政府则发行2400万公债作为投资抵押。中国银行联合金城、上海商业、浙江兴业、新华信托、江西裕民五家大银行与邮政储金汇业局,合组银团联贷800万大洋。
外资也热心加入,德国钢铁名厂奥脱华尔夫公司垫借价值800万的铁路材料,使工程能立即上马。1935年12月,张嘉璈出任铁道部长,浙赣铁路展筑更为顺畅。
地方铁路上升为全国干线,工程质量也得改。玉萍段使用干线规格重轨,原以轻轨铺成的杭江段也将轻轨拆除,全线改换63磅重轨。
浙赣铁路于1936年修到南昌,1937年9月筑到萍乡,与江西原有的萍(乡)株(洲)接轨成功,从此打开了浙、赣、湘三省关山隔阻,为国家增添了1000余公里铁路。淞沪会
战打响后,浙赣铁路向前方输送了大批兵员物资,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钱塘江大桥贯通浙赣铁路
说到浙赣铁路,不能不提钱塘江大桥。
当浙赣铁路延伸到江西境内,很快修到南昌时,主持工程的曾养甫始终被一件事困扰:从杭州向西的浙赣铁路建设固然顺利,向北与上海之间也早就有了铁路,但这两条路都被滚滚钱塘江水所隔,限制了浙江省的交通不说,还对全国国防与经济造成了障碍。
为了破解这一瓶颈,曾养甫请出北洋大学教授茅以升,要这位校友设计一座横跨钱塘江的大桥。
茅以升抵达杭州后,听到了这样一个“典故”:杭州人若讲起某件事绝对办不成时便说“除非能在钱塘江上架座桥”。那潮头壁立的钱塘江大潮和随水流变化不定的流沙,曾令不少欲在此建桥的外国工程师望而却步,他们甚至酸酸地断言:“能在钱塘江上造大桥的中国人还没出生。”
茅以升没有把这些话当真,他和曾养甫约定,一人负责经费,一人负责工程,二人共同努力,一定把桥造起来。
1934年11月11日,钱塘江大桥开工典礼正式举行。
修建大桥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打桩。为了使桥基稳固,茅以升采用抽江水在厚硬泥沙上冲出深洞再打桩的“射水法”,使原来一昼夜只打1根桩提高到可以打30根桩,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建桥遇到的第二个困难是水流湍急。上游山洪暴发,下游钱塘潮涌,难以施工。茅以升发明了“沉箱法”,将钢筋混凝土做成的箱子口朝下沉入水中罩在江底,再用高压气挤走箱里的水,工人在箱里挖沙作业,使沉箱与木桩逐步结合为一体,沉箱上再筑桥墩。
第三个困难是架设钢梁。茅以升采用了巧妙利用自然力的“浮运法”,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落在桥墩之上,省工省时,工程进度大大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