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以升 中国现代桥梁的奠基人

更新时间:2023-06-07 12:52:41 阅读: 评论:0

|大家|
◎编辑|任红雨
茅以升
中国现代桥梁的奠基人
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
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
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 All Rights Rerved.
茅以升和少先队员们在一起。 图片|搜狐号 百年巨匠
许多人或许都读过这样一段话,“人
的一生,不知要走过多少桥,在桥上
跨过多少山和水,欣赏过多少桥的山
光水色,领略过多少桥的诗情画意。
无论在政治、经济、科学、文艺等各
方面都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桥梁作
用。”这段话选自1963年2月《人民
日报》上连载的《桥话》,作者就是
一代“桥梁大师”、北京交通大学(时
名北方交通大学)新中国成立后的首
任校长茅以升先生。
应该说,对于桥的追寻贯穿了茅以
升的一生。在他生命的各个阶段,都能
看到他在不断寻找架桥的起点和支点。
—————————————————
奋斗之桥
—————————————————
众所周知,茅以升建桥的英名是
从设计修建钱塘江大桥开始的,而其建
桥的志向早在儿时就已经形成了。幼年
经历的一次桥梁挤塌事故,使茅以升对
“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此他的人
生便与桥结下了不解之缘。“长大了一
定要造座结实的大桥”,这句少年时立
下的宏伟誓言成为茅以升一生的座右
铭,也为他日后冲破重重困难建造完成
在常人眼里“几乎不可能建成”的钱塘
江大桥做了最好的预言。
当然,这只是茅以升的少年桥梁
梦。到了青年时期,茅以升的桥梁梦又
有了升华。在一本茅以升于江南中华商
业学堂读书期间的日记中,他曾奋笔写
道:“我上小学时立志造桥,那时只想
在家乡建造一座横跨秦淮河的千年不朽
的大石桥。升入中学后,得知中国杰出
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在北京到张家口的悬崖绝壁上建成了第一条完全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京张铁路。于是,思想升华,目光致远:以詹天佑为楷模,出洋留学深造,掌握尖端技术,立志为国建造新型大桥。”
为了实现自己的桥梁梦,大学期间,茅以升学习极为勤奋,仅他整理的笔记就多达200余本,近千万字,这些笔记摞起来超过一人高,正因为这种超越常人的勤奋,加上善于总结、安排学习计划,使得他在校期间一直保持全班第一的优异成绩,5年各科成绩平均分高达92.5分,成为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成绩历史最高纪录的保持者。
19世纪初,同样是为了能圆自己的桥梁梦,青年茅以升以优异成绩被保送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在那里,他用超凡实力打破了教授对他的质疑,仅用一年时间就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可是,他依然没有满足。为了尽快掌握造桥的实际本领,茅以升甚至想出了半工半读的主意,白天在桥梁公司实习,晚上去夜校攻读博士学位,星期天则去图书馆埋头苦读。
最终,依靠超乎常人的毅力和争分夺秒的勤奋,茅以升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博士论文答辩,成为卡内基理工学院第一个工科博士。回国后,茅以升作为钱塘江大桥的总负责人,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改进“射水法”、发明“沉箱法”、利用“浮运法”),攻克了当时一个又一个学术难题,建成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公铁两用大桥。
茅以升生前曾说过一段充满哲理的人生格言:人生一征途尔,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
. All Rights Rerved.
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欲,曰奋斗。这正是他一生奋斗不息的真实写照。
—————————————————爱国之桥—————————————————19世纪初,新民主主义革命风起云涌,此时的茅以升正值热血沸腾的年华。经历过中国革命热潮的洗礼,尤其是在亲耳聆听了孙中山先生“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演说的启迪后,青年茅以升对于“国家”二字有了更深的领悟,也更加坚定了“铁路救国”的思想,从此他便在科学救国的道路上一路笃行,再也没有回头。
国内求学期间,茅以升并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身处内忧外患的祖国,他的内心时刻涌动着惊涛骇浪。他在后来的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千多年前造的中国石拱桥至今蜚声全球,可是到了铁路运输产生后却远远落后了。国内仅有的几座像点样的铁路大桥都是外国人修的,这是我们学工程的人的最大
耻辱。”
1919年春,美英法等国在第一次
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拒绝战胜国
中国要求取消袁世凯与日本政府签订的
“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的合理要求。
消息传来,留美的中国学生无不义愤填
膺。茅以升代表匹兹堡中国留学生会在
报纸上连续发表文章提出抗议,而后又
在4月30日晚匹兹堡中国留学生会组
织的“中国夜”宣传大会上慷慨陈词,
声援祖国。4天后,国内便爆发了震惊
世界的五四运动。
1919年11月,顺利通过了博士论
文答辩的茅以升由于在论文中有独特的
创建获得了康奈尔大学颁发的“斐蒂士”
金质奖章。该奖章全校每年只发一枚,
奖给康奈尔大学研究生中的最优秀者。
这也使得茅以升成了校园里引人注目的
风云人物。2006年,卡内基·梅隆大
学在校园里专门塑造了茅以升雕像,这
是该校建校百余年历史上第一尊人物纪
钱塘江大桥。
|大家|
. All Rights Rerved.
复建的历史,凝结了茅以升把一切奉献给祖国的拳拳报国之心,成为他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爱国为国的真实写照,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正如陆定一所言,茅以升是广大“爱国知识分子的楷模”。—————————————————
教育之桥
—————————————————
在很多人眼里,茅以升是位“桥梁专家”,而他作为教育家的身份却少有人提及。1920年从海外归国后,茅以升为祖国造桥的愿望在很长时间都没能实现,但也正是在这段时间,他发现了另外一条报国之路,那就是开展工程教育,培养桥梁工程人才。
早在建设钱塘江大桥时期,茅以升就已经开始了在科教育人道路上的探索。他把钱塘江大桥建设工地作为践行自己工程教育思想主张的场地,在钱塘江大桥上建起了一座工程教育的知识之桥。每年暑假,他都要致函大学,招收几十名大三、大四学生到大桥建设工地实习。钱塘江大桥工地成为培养我国桥梁工程师的摇篮,从中成长出了武汉长江大桥总工程师汪菊潜、南京长江大桥总工程师梅旸春、郑州黄河大桥总工程师赵燧章等一批新中国杰出桥梁工程师,成为中国桥梁事业的中流砥柱。
1920年后的30余年间,茅以升曾断断续续应邀先后担任了唐山工业专门
钱塘江大桥已经成为茅以升爱国报国的象征。大桥刚刚通车89天,日本侵略者的铁骑便已直逼城下,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考虑,茅以升不得不含恨将自己倾注心力修建的大桥亲手炸掉,并在炸桥当晚赋诗明志,发出了“不复原桥不丈夫”的爱国誓言。
茅以升
土木工程学家,桥梁学家,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语录:﹃不复原桥不丈夫。﹄
长大了一定要造座结实的大桥。﹄念雕像,可见该校对这位华人杰出校友的重视与自豪。
面对几所著名大学和几家桥梁公司的争相邀请,茅以升经过深思熟虑,最终还是决定重返祖国。“纵然科学没有祖国,科学家是有祖国的。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更需要我!”
如今,只要说到茅以升,人们就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钱塘江大桥。这座著名的桥梁,已经成为茅以升爱国报国的象
征;在因这座桥而流传的故事里,流淌着宝贵的“桥魂”精神。
20世纪30年代,全民族抗战爆发之前,茅以升临危受命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为了建桥,他不顾个人安危。面对“没有工艺、没有设备、没有经验,天上还有日本人的飞机”,茅以升和他的工友废寝忘食,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解决了建桥中的一个个技术难题,最终打破了国外专家的断言,建成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结束了中国近代大桥设计和建造由外国人包揽的尴尬历史,为中国现代桥梁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然而,大桥刚刚通车89天,日本侵略者的铁骑便已直逼城下,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考虑,茅以升不得不含恨将自己倾注心力修建的大桥亲手炸掉,并在炸桥当晚赋诗明志,发出了“不复原桥不丈夫”的爱国誓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一历经14年的建桥、炸桥、
. All Rights Rerved.
学校教授兼副主任、国立东南大学教授兼工科主任、河海工科大学教授兼校长、北洋大学教授兼院长、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教授兼院长、北方交通大学(今北京交通大学)校长等职务,为祖国培养了一批批工程技术人才。
茅以升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简明扼要,深受学生欢迎。他每次讲课,教室里都挤得水泄不通。
为了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茅以升独辟蹊径,发明了一种“学生考老师”的教学方法。每节课的前10分钟,先指定一名学生就上次授课内容提出一个疑难问题让老师回答。从学生提出问题的深浅,可以看出他是否做过深入思考与研究。学生提出的问题深就多给分,提出的问题浅就少给分。如果提出的问题老师都回答不出来就给满分。如此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往往提出的问题越来越深,越来越有意义,教学效果大大提高。有些特别疑难而又有意义的问题,就作为以后的研究课题。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促进了学生钻研,也促进了老师认真备课,如此达到了“教学相长”。
凭借丰富的求学经历以及70余年的工程实践和教育实践,茅以升在工程教育领域形成了独特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习而学”工程教育思想。在南洋公学(交通大学前身)三十周年纪念刊上,茅以升首次提出了这一主张。1950年,他重提这一主张并解释了其内涵:“先习而后学,便是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
茅以升认为传统工程教育模式颠倒了“学”与“习”的次序。所谓“学而时习之”“学以致用”“知而后行”,均为“先学而后习”,这种“唯理论至上”的传统工程教育模式导致了理论与工程实际的严重脱节,科学与生产实际的严重脱节。基于此,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截然不同于旧时教育模式的习而学教育模式。按照他的设想,教育的顺序应是“先授工程科目,次及理论科学,将现行程序完全倒置”,即先教工程科目,再学基础理论,让学生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这在当时的教育界无疑是一种全新的尝试,不仅在教育次序上实现了“大翻身”,同时也顺应了工程教育遵循着“感性认识”到“理性知识”再到“感性知识”螺
旋式发展的教育规律。
虽然茅以升的“习而学”工程教育模式针对的问题是旧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但他所强调的学以致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践促进理论的理解等,与我们当前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培养目标是相当一致的,这种基于“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规律对高等工程教育模式进行的重构,充分把握了工程教育的特点,在高等教育正在发生根本变革的今天,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科学之桥—————————————————茅以升认为,“科学属于人民”,“科学是为人民服务的”“科普是一座通向‘四化’的桥梁”。为此,他毕生致力于在科学与人民之间架设知识之桥。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茅以升当选为副主席后,“科普”“科协”更是成为他一生的事业和日常工作。
茅以升亲自动笔,写下了大量的科普作品。他写的科普作品,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科学的预见性。他的科普文章,不仅道理深刻、通俗易懂,而且语言形象生动。《五桥颂》《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系统介绍了中国桥梁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桥梁史上的开山之作;他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填补了中国桥梁史的空白;他写的《中国的石拱桥》,被收入中学课本,作为中学生必读的范文;他写的《没有不能造的桥》,获得1981年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名桥谈往》《桥名谈往》字里
行间洋溢着他对桥梁的无限深情;他主持撰写的《从赵州桥到南京长江大桥》
一书出版后,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
|大家|
. All Rights Rerved.

本文发布于:2023-06-07 12:52: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8611356119294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茅以升 中国现代桥梁的奠基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茅以升 中国现代桥梁的奠基人.pdf

标签:中国   教育   桥梁   大桥   工程   科学   学生   成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