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以升著?钱塘江桥?和茅于越译?科学的故事?(9)
大桥炸毁的那一天晚上,茅以升写下了八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联想到罗英在建桥时写的一副对联的上联:钱塘江桥,五行缺火〔钱塘江桥四个字的偏旁分别是金、土、水、木,按五行说独缺“火〞字〕,挥笔写下一首诗:“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1937年12月23日,茅以升奉命炸桥。当天下午5点,日军的先头部队已隐约可见。而随着一声巨响,钱塘江大桥的两座桥墩被炸坏,五孔钢梁折断落入江中。总长1453米、历经925个日日夜夜、耗资160万美元建成的钱塘江大桥,最终在通车后的第89天,消灭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茅以升?钱塘回忆——建桥、炸桥、修桥?手稿〔照片来源于网络〕1937年9月26日,钱塘江大桥开通,大批军火物资通过大桥运往抗战前线。1937年11月16日,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工程处接待了一位南京政府派来的要员,他是南京工兵学校丁教官。在出示了一份南京政府绝密文件后,丁教官对茅以升说,如果杭州不保,钱塘江大桥就等于是给日本人造的。?科学的故事?书影?科学的故事?扉页和插页?科学的故事?序局部茅于越这部译著付梓时,在中国工程界盛名如日中天的父亲茅以升为儿子的处女作写了一个序。众所周知,茅以升是文章大家,其文风直追唐宋。在这个小序中,茅以升当然不会吝啬他炉火纯青的为文章法,他从原著的内容特点,儿子于越翻译这部著作的缘起,到这本书对培养读者科学素养的价值,甚至为什么把这本译作委托中国科学社出版,都娓娓道来,甚至充满了故事情节,引人入胜。更为难得的是我们在这篇缺乏千字的文章里,清楚可以感受到溶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浓浓的父爱,以及注视儿子成长的那种意味深长的
目光。我们不妨通过这篇序文的第一段体会一下:这本书的原文是David Dietz:Story of Science 于一九三二年在伦敦出版。那时我在天津,偶见一位政治学教授,把这书看得津津有味,并说:我们“外行〞看了这本书,从此可假充“内行〞了,便引起了我的注意,买来读了一遍,果然连我这半瓶醋的内行,也聪明了许多。因想如把他译出来,岂非一般的外行,便都有假充内行的时机吗?恰巧那时于越课余多暇,便由他自告奋勇,在短短的一年半时间,,译成了这本?科学的故事?。我深知翻译是件难得讨好的事,最易使内行看笑话,因此后托王聘彦、熊正珌、余权、罗元谦、黄克缃诸位先生,把全稿对照原书审核了几次,最后我自己更在百忙中,一字不遗的校阅了一遍,这才敢把他送到国内的科学大本营——中国科学图书仪器公司——来出版。可是还敢认为铢两悉称,很希望内行多多指教!读了这段文字,诸君应该认同我对这篇序言的评价,行文极富章法和情感。正如茅以升所言,他当时确实处于百忙之中。这篇序言于1937年7月21日写成于钱塘江桥。当时钱塘江大桥还没有开通,我们可以想像,当日在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上,这座大桥的总设计师和总指挥春奋笔为儿子的试笔之作写序,他神情恬淡,文笔又是那样的沉着!这样的父亲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吗?可是,这篇情理俱佳的序言目前已经出版的茅以升文集都失收。一点闲话——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忆近年来,茅以升侄外孙女茅青在?我们家的人和事?一书里挖掘了茅氏家族里一些鲜为人知的人和事,且透露了茅以升、茅于越父子之间因家庭琐事而产生龃龉,令人唏嘘。这些传闻当然不可全信。天下没有一个父亲不爱自己的儿子,茅以升在这篇序言里表达的舐犊之情溢于言表。为人子者假设重读这篇文章,回味其中父亲对儿子的无限期冀,以及那种隐于字里行间、为儿子取得的小小成就而流露出来的喜不自胜的自豪,父子间哪怕有冰山般的隔膜也会释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