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作者:顾水芳
来源:《职业》2011年第13期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进职校就是学技术,这使不少职校对人文素质教育很不重视,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在他们看来,拿到了专业等级证书就意味着自己具备了相应能力,而掌握不掌握人文知识关系不大。
爱因斯坦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职校,如果片面强调技术教育而忽视人文教育,可能会把学生培养成技术纯良的“工具人”。人文教育对于职校生来说,虽不能直接增长他们的专业才干,但可以把其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技术人才。古语云:“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德才兼有乃是圣人”因此,职校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其专业实践技能教育能得到必要的补充。
和其他学科的教材比起来,职校语文教材在进行人文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该教材中含有大量文质兼美的佳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供我们因材施教,进行人文教育。
那么,如何利用语文教材这个载体,有效地开展人文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
一、对国家、民族的热爱,对社会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文字、词、句等基本内容,更要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深层的人文精神。如在《向中国人脱帽致敬》的教学中要注意课文中的“我”是怎样充分把握住了自己既是学生又是中国人的双重身份,特别要详细讲解“我”是怎样既维护祖国和民族的尊严,又没有冒犯老师,怎样做到了不卑不亢,引导学生学习作品中人物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职校这个阶段的学生,特别容易崇拜名人。他们渴望了解这些名人的成长道路,以帮助其扶正祛邪。教材中有不少介绍古今中外、各个领域卓有成就的人物事迹的篇章,如《邓稼先》《世间最美的坟墓》等。可以通过这些名人事迹的介绍、简明扼要的评述,扣动学生的心扉,使之从这些名人身上领悟到他们共有的特质。认识到,尽管他们出身不同,经历不同,工作性质各异,但有一点相同 :那就是对自己祖国的挚爱,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他们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地把个人与祖国的建设,民族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紧
密地联系起来,具有高尚的人格,博大的胸襟。通过了解名人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将爱国主义化为具体的行动,如何把个人与祖国需要联系起来,提高自身的价值定位。
二、对他人的热情,对集体的关心,对人类的博爱
职校语文教材中有不少作品是体现群体价值的。这种尊重他人、尊重群体、尊重社会的人文倾向,有利于学生改善人际关系,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课文《孔雀东南飞》,以前一直认为焦母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但从人性的弱点来看,焦母身上有一种永远解不开的死结——恋子情结。焦母年轻守寡,与儿子长期相依为命,因此,对儿子的爱是自私的,偏狭的,于是处处刁难、虐待儿媳,最后酿成悲剧。这种人性的异化告诉我们,焦母又何尝不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呢?从这样的挖掘中可以得到人文素质的熏陶,有利于学生良好个性和道德情操的养成。又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两位大臣和好的基础是什么?显然是他们都能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谦虚、坦诚、虚怀若谷。封建士大夫尚能“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我们有什么理由为了一点个人利益损害集体利益呢?这些优秀作品表达出的传统美德,至今对我们青少年的人格塑造与发展,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三、对人生的感悟
文学与人生息息相通,好的文学作品能激励人心,使人的精神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优秀散文《泥哨》,把一个普通的童年故事写得多彩多姿,意蕴丰厚,奏出了一曲富有特色的生命之歌。“自己纵然是一团黄泥,也要把生命在烈火中完成,最终向天地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通过文中语句的回味,教育学生不能妄自菲薄,而应自信自强。又如《列车上的偶然相遇》告诉我们:无论何时何地做何事,都必须执著认真。这对职校生的求职就业来说尤其重要。教授《项链》时,在指出造成路瓦栽夫人悲剧命运的根源是她的过分虚荣的同时,可结合学生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指出学生中也有人追求吃、穿、乐,爱慕虚荣。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懂得人生不能建立在虚荣享乐上,不能只是索取,应努力学习,掌握真本领,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十七八岁是人生的花季,这一时期的学生好幻想,易自负。他们有远大志向,但对前进道路上遇到的挫折认识不足,缺乏吃苦承挫能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让学生明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的道理。《一碗清汤荞麦面》讲述了母子三人在突然遭受厄运之后,顽强不
屈,奋发上进,最终时来运转的故事,启迪我们要有坚强的意志、顽强的品格,这不正是今天我们年轻人立业所需要的精神吗?